新聞工作者職業(yè)壓力及應對策略

(三)個體因素
自我期望過高。許多人遇到困難或者看到社會陰暗面時,喜歡向媒體反映。新聞工作者又普遍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以及追求完美的傾向,當老百姓反映的問題無力解決時,內心必然產(chǎn)生困惑和沮喪,造成很大的壓力。
自身知識的局限。新聞工作對從業(yè)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除了應具備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嚴謹科學的治學精神之外,還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科學技術知識,深厚的業(yè)務知識和人文關懷知識,以原有的知識結構、儲備和思維模式在飛速發(fā)展的新聞業(yè)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自身人格的不健全。個人性格特征影響個體對壓力的知覺與反應。性格內向者富于內省,緘默冷淡、不喜歡刺激且有些悲觀,遇到壓力時往往不善于向他人傾訴,久而久之容易導致煩躁不安、情緒不穩(wěn)。此外,孤立隔絕也會導致感情脆弱,耗費職業(yè)資源。對于同樣的職業(yè)壓力情境,具有良好人格品質的新聞工作者往往能更好地面對和調節(jié);情感脆弱且自我期望過高的,就會苦悶、抑郁而不能自拔。
綜上所述,新聞工作者壓力的來源是多元化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媒體管理上的問題,更與社會大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壓力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從多角度加以考慮。
三、新聞工作者職業(yè)壓力的應對策略
(一)完善媒體的管理功能
建立激勵、關懷性的管理方式。國內外研究表明,領導的管理方式對降低員工職業(yè)壓力具有重要作用。高要求、低關懷的領導方式會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但離職率和抱怨程度也會很高;而高關懷、高要求的領導方式則具有雙重激勵作用,既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減少職業(yè)壓力的產(chǎn)生。(6)
新聞工作者不僅僅是為了新聞事業(yè)而存在的客體,更應是被關懷和理解的主體。真正懂得管理的人應避免鼓勵和宣傳那種只顧工作,不顧家庭和子女,病得直不起腰還要去寫稿的所謂“模范記者”的形象。管理者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了解并滿足他們不同層次的需求,而不是過分強調奉獻精神。
為員工提供培訓和發(fā)展機會。長期以來,媒體人事部門關注的多是事務性的人事管理,很少關心員工的培訓發(fā)展和職業(yè)生涯。實際上,培訓是媒體培養(yǎng)高素質員工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緩解職業(yè)壓力的重要方法。目前,有些媒體重視崗位成才,評選“首席記者”、“資深記者”,并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的做法值得提倡。
(二)建立合理的期望
新聞工作者應明白新聞事業(yè)的限制性,面對各種壓力,要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及時把情感從所接觸的新聞事件中拔出來,認清自己的角色,媒體畢竟不是國家職能機關,有些事情媒體是解決不了的,要以平常心對待。
(三)構建穩(wěn)固的支持系統(tǒng)
領導的支持是新聞工作者支持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表現(xiàn)為支持他們的工作以及對其勞動的認可和肯定的評價等。另外,營造積極的媒體支持氛圍,也能夠降低新聞工作者的壓力,他們能從同事那里得到情感支持、有用的建議、信息,一起分享憂慮。此外,媒體還可多開展一些文娛活動,為員工間的情感交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使他們的焦慮、郁悶、疑惑等消極情緒得以及時化解,也可效仿一些企業(yè)專門建立“情感發(fā)泄室”,提供發(fā)泄渠道。
(四)培養(yǎng)和諧健全的人格
馬斯洛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世界上真正完善的人是不存在的,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存在著人格的某些弱點,都有完善人格、挖掘潛能的任務。個體有可能通過不斷努力,克服人格弱點,達到理性、情感和人類本能協(xié)調成一個整體的人格境界。(7)擁有此人格境界的人很少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他們在心理上是自主的,所以對心理壓力有免疫力。同時,他們可以將疾病、挫折、沖突等體驗化弊為利,轉化成積極的體驗。因此,新聞工作者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人格完善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要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除耐心、細心外,還要有信心,信賴自己的肌體和心理能力。
(五)掌握必要的調節(jié)策略
我們還可以嘗試下面的調節(jié)方式:
1、興奮點轉移。當導致壓力形成的外界因素的興奮凝聚不能消失的時候,往往使人對壓力更敏感,注意力更集中,從而加重壓力對人的沖擊,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一個針鋒相對的辦法是將注意力轉至與壓力無關的事物上。在心理學上,稱轉移為“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滿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動”,(8)這個過程,在客觀上可對一時難以化解的壓力產(chǎn)生對抗作用。
2、加強時間管理。很多新聞工作者感到壓力大的原因在于時間緊張,這與工作量有關,也與時間管理有關。一方面很多人被不重要的事情占用了很多時間,另一方面對事件的拖延,使本來可以有充足時間完成的事情,最后變成了有極大的工作壓力。所以合理地安排時間可以有效地減輕壓力和焦慮。
3、科學用腦。對于腦力勞動者來說,特別要注意用腦衛(wèi)生。既要用腦適度,也要避免過分單調。用腦過度,不僅使效率下降,還會損害大腦細胞及其機能,導致頭疼、健忘、失眠等神經(jīng)衰弱癥狀。單調刻板的學習和工作方式,則會使大腦細胞由興奮轉入抑制,產(chǎn)生枯燥、厭煩的情緒。
4、經(jīng)常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人生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緊急、不如意的情況,使肌體處于緊張狀態(tài)。長期的緊張狀態(tài)會擾亂肌體平衡,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但是緊張狀態(tài)是否引起疾病還與肌體對緊張性刺激的應對能力有關。體育鍛煉對緩解應激狀態(tài),提高肌體應激能力有一定幫助,有助于降低緊張引起的生理生化反應。因此,新聞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須經(jīng)常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
5、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關鍵在于如何調節(jié),不讓它隨意泛濫和持續(xù)時間過長。緩解負面情緒有以下方法:一是盡量表現(xiàn)出開心的樣子,這樣行為會影響情緒,人會真的快樂起來;二是經(jīng)常保持微笑,笑的時候人通常都會深呼吸,內臟可以得到按摩,使人感到舒服和愉快。不良情緒產(chǎn)生的時候,還可以通過放松訓練、散步、聽音樂等方法來消除,經(jīng)常運用,就會增強情緒調控能力。
6、享受家庭和獨處時光。家庭雖不是新聞工作者職業(yè)壓力的直接來源,但起著催化作用。好的家庭是每個人努力工作的堅強后盾,但不少新聞工作者一回到家便把工作中的憤懣和煩躁宣泄出來。每個人對家庭的需要都是不可替代的,新聞工作者應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將工作中的不良情緒與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隔離”開。
此外,在工作之余,花一點時間反省、沉思、發(fā)呆,甚至做白日夢,也都可以起到放松自己的作用。
還有一些減輕壓力的策略也是非常有效的,如向專家請教,讀減輕壓力方面的書籍等,但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聞工作者卻極少運用。可見,職業(yè)壓力之大雖然已成共識,但主動去解決的新聞工作者還為數(shù)不多。今后我們要進一步探討如何使職業(yè)壓力的應對策略更具現(xiàn)實性和操作性,使他們在忙碌的工作中,自在地享受豐富的人生。
![]() | [1]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