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會生活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競爭日趨激烈,于是危機意識成為現代人把握生活的一種思維方式。當然,這不能成為人們隨意議論危機的理由。危機意識的價值,在于它是客觀存在的危機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如果它并不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可能性的真實反映,那有關危機的議論,就成為唬人或杞人憂天了。
中央美術學院的“滯后與衰退”,是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種真實的可能性?如果是,它們表現在哪里?我想,思考這個題目對美院今后的發展不會是多余的。
可以導致一個學!皽笈c衰退”的因素很多。我認為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資金問題;教育思想和辦學思路問題;全體同仁的事業心和凝聚力問題。這三個因素層次不同,但任何一個因素如果發展到某種程度,都可能引發全局性的危機。如果三方面因素結合在一起,引發危機的可能性,當然就會更大。
資金問題在這三個問題中,其層次最淺。但是不能忽視由于缺乏資金,再加上其它因素而致使美院出現“滯后與衰退”的可能性。
國家撥給美院的經費,今后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只可能像近些年那樣逐步有所增加。但是,今后美院的教學發展對經費的需求卻會大幅度增加。新校舍為美院教學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可能性,為此所需的各種投入將大大超過我們現有經費的水平。僅僅是校舍自身運轉所要的維持費(熱力、水、電,維修和日常管理等)就是一筆可觀的數目。至于我們經常議論的題目:新專業的上馬與發展、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提高目前較低的工資水平、實行“重點崗位高額報酬”以便廣招人才等等,如果沒有錢,這些通通成為空話。
怎么辦?不少人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在提高學費上。由于高等院校必須和市場體制相銜接,根據有利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這個原則和國家有關政策,美院按辦學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學費是完全必要的。這樣做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們經費不足的矛盾,對于學生的教育也有好處。但是,中央美院學費的提高是有限的。以為只要有人來考學,中央美院就可以按市場價收取學費,從而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那就把事情看簡單了。美院的任務,并不僅僅是保證自己在市場體制下能存活,而是要盡快替國家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在中國當前條件下,學費太高,考生來源的面就會縮小,考生的整體水平就會降低(可以設想:占人口5%的先富起來的中國人有6千多萬——比法國的總人口還多。為了上大學,每年交上萬元的學費,對他們來說并不困難,但對90%的10多億人來說,就難以做到了。為了高額學費撇開大多數,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是不劃算的)。因而,對于國家辦的重點大學,篩選考生的機制,只能是反映學習水平的“高分數線”,不能是反映經濟能力的“高額學費”。在營造我國高校多種類型辦學的結構體系時,一定要把國家辦的重點學校的收費標準,和各種層次不同的學校以及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相區別,使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滿足社會不同層次對教育的需求統一起來。這里說這么多,只是想說明,指望美院的經費問題靠提高學費來解決,是不實際的。我們除了靠國撥經費、學費以外,目前還必需靠自己創收。而創收工作,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一切順利,也有一個不可逾越的發育過程——各類創收要取得規模效應,都是這樣。
在經費緊缺的同時,低效高耗的運行機制和已成慣性的浪費現象,還在繼續吞噬大量資金。這方面的改革要取得切實的成果,也要有一個過程。因此,資金困難,將是美院今后一個時期內難以擺脫的境遇。
如果美院能有效開展創收、杜絕大量存在的浪費現象,資金問題或許不致成為美院“滯后與衰退”的決定性因素。但它作為“滯后與衰退”的因素之一,不斷地困擾著美院,是可以肯定的。
教育思想和辦學思路問題這是一個比資金問題深刻得多的問題。它對一個學校是否出現“滯后和衰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由于教育思想、辦學思路對頭,盡管資金不足,學校卻虎虎有生氣(北伐時的黃埔軍校、抗戰中的抗日軍政大學、20年代德國的“包豪斯”等等)。同樣,由于教育思想陳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有不少顯赫的老牌大學中道衰落。
在藝術院校中,談起教育思想、辦學思路問題,總是讓人想到是否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等。其實,這只是這個問題的一個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
目前世界上,教育成為各國為應對新形勢下激烈的國際競爭而必須抓緊的關鍵環節。其中高等教育在“出科研成果”和“出人才”這兩個關系國家命運的問題上,承擔著重要的任務。他們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教育質量與教育效率這兩個問題作為當前教育思想和辦學思路的重要課題加以研究。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央美術學院,當然也同樣面臨這樣的課題。
建國后,美院綜合了北平藝專以及延安魯藝的辦學經驗,同時也吸收了蘇聯高等美術教育的經驗,經過反復調整,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教學模式。這一套教學模式在當時有廣泛的影響,有重大歷史功績。其中有些東西,直到今天看來,仍然顯示著其獨特的價值。我們現行的教學,就是在這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的調整和改革后形成的。這些年美院雖然在專業上有所擴展,在教學管理改革方面也著手摸索,但就整體而言,美院現在還沒有跳出30多年前所設定的框架。
目前,本科生按國、油、版……等專業劃分來培養“專門人才”的目標設定;各系教學相互不能兼容、“大鍋飯”和批量生產的教學管理體制(95年后實行的學分制并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人文社科類課程設置不足;教學中,留給學生自己探索的空間不多……等等問題,都和60年代我們的教育觀念、藝術思想有聯系。
然而,和60年代相比,社會畢竟大大向前發展了。在全世界都把眼睛盯在對付21世紀的國際競爭的時候,美院是否也需要有一個長遠的考慮?是否也需要研究一下,對目前的教學體系作必要的突破?我以為,如果沒有這樣的突破,美院的“滯后與衰退”將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個突破,首先就是教育思想、辦學思路的突破。
今年上半年,美院的“改革與發展規劃小組”提出了《中央美術學院教學改革的初步設想》的討論稿,對美院的定位、辦學思想等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我認為它可能是美院在教育思想、辦學思路方面邁向突破的重要一步。但這還只是開始。
下面,我想就教育思想和辦學思路方面的問題,再談一些意見。
一、關于“建設當代中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這個歷史課題
20世紀中國在美術教育上引進了西方的學院教育,對傳統的美術教育進行改造,取得重大成果。中國的當代美術和美術教育,始終是互相依靠、并肩前進的。在前后近百年的探索中,中國的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共同創造了20世紀中國充滿活力、富有特色的美術景觀。它的成就,不僅表現在產生了一大批無愧于時代的卓越的藝術品和空前數量的藝術家群體上面,更有意義的是,奠定了當代中國美術和美術教育的基礎。20世紀中國的美術和美術教育,一方面大膽引進西方的思想和方法,一方面立足于經歷著獨特的歷史境遇的這塊土地,承接著五千年民族文化的滋養,形成了形態豐富、總體上又有中國特色的美術面貌。20世紀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總結。其中“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堅持走自己的路”是重要的一條。在“全球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速的今天,它的意義顯得更加突出。
半個多世紀的探索,當代中國高等美術教學體系,已經有一個基礎,但還不完善。所謂美院的“教育思想和辦學思路”問題,其核心就是“建設當代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的問題,在這個中心點上,美院和全國兄弟院校面對的是共同的課題。而這個課題又不是光靠美術院校的運作所能完成的。它依靠國家整個造型藝術的繁榮與發展,依靠在東西方文化充分交流中出現的中國造型藝術學派的成長與成熟。這是一個藝術實踐和理論實踐齊頭并進、相互滲透才能完成的任務,沒有后者,沒有若干對中國傳統和現代以及對人類廣泛的文藝現象進行理論概括而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的、屬于當代中國的美學、美術理論體系,這個任務也是不能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美院的教育思想、辦學思路的認識,將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
如果下世紀中國美術獨特的現代化道路在世界展現出耀眼的光彩,我們不會感到詫異。因為這正是我們奮斗的目的。
二、認真營造美院適宜學術發展的生態環境,建立不同學術思想間相互啟發、共同發展的良性機制這些年,我們經常聽到來自以下兩方面的批評:
一種意見是“你們的教學太陳舊。重手藝,輕創造,缺乏新意”;“你們把歐洲19世紀的藝術原則當圭臬,那是前工業社會的藝術,而現在已經是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你們的教學過時了!”……等等。
另一種意見是“你們搞美術教育,一定不能跟在西方現代主義后面跑,一定要堅持把傳統繼承好,把寫實基礎打好。這一套西方已經丟掉了”;“關注社會,關注入的生存狀態的現實主義傳統,是‘五四’以來我國藝術的一份優秀遺產,教學中一定要很好地繼承并發展它,而不是使它在你們手中中斷!”……等等。
這兩種意見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在這兩種意見的背后,各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學術體系,用其中一種去簡單地否定另一種是不恰當的。一般來說,它們的區別是藝術上不同類型和學術體系的差異,而不是科學領域里的正確與錯誤的對立。因此,美院應包容這兩種學術體系,并使它們在與中國現實的不斷結合中,求得各自的健康發展。
由于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境遇,中國當代這塊藝術土壤,存在著孕育眾多面貌迥然不同、各有其價值的藝術樣式的可能性。畫壇由此將出現多元競放的壯闊場面。這是人們的精神獲得解放這一重大進步在美術上的表現,也是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重要特征。美院要為促進、迎接這一局面的到來,作出自己的貢獻。
有這樣一種觀念: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道路,是由符合體現中西融合的若干條件的作品來標定的(這“若干條件”各人可能有不盡相同的設想)。如果不符合“中西融合”的這些條件,那么這現代化的路子可能就走偏了(“全盤西化”?“頑固保守”?)。對此我甚懷疑。我想,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道路,不是一條不慎就會掉進山澗的羊腸小道。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積淀、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文明大國在20世紀由農業社會進入現代社會,它引起的沖突和震蕩,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必然是波瀾壯闊的。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道路只能是一個鋒面很寬、內部充滿矛盾的潮流。它是眾多藝術家群在歷史和現實、傳統和現代所給定的可能性中,左沖右突而形成的一條歷史的河道。它是幾代人——十幾代人以承前啟后、相反相成的藝術勞動開鑿出來的。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道路和西方19世紀以來所走的道路,由于文化背景、歷史情境、面對的課題都不相同,以致于其面貌也大不相同。它的豐富性,正是它的特征,也是它獨特的美學價值的重要構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