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鋁工業健康發展的路徑選擇

“十一五”期間,我國鋁工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企業并購重組加快,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步伐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必然選擇;利用國外資源加快,提高國內鋁土礦利用效率和勘探開發水平成為當務之急;注重發展鋁的深加工,產業鏈條完整性成為鋁工業區域競爭的關鍵。
優化調整產業結構
首先是遏制氧化鋁盲目發展。規范氧化鋁項目投資行為,對氧化鋁項目布局進行嚴格的審批和管理;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準入條件和規劃布局的氧化鋁項目,一律暫停建設;對已經建成投產或基本建成的氧化鋁項目,要依法按規定補齊或完善立項、土地、環保等相關手續,有關部門可以對這類違規企業實行差別電價。
其次是防止電解鋁盲目建設反彈。嚴格電解鋁項目核準,嚴格限制現有企業不顧條件盲目擴大產能。支持電解鋁骨干企業加強行業自律,緩解供過于求的局面。完善電解鋁行業的電價形成機制,按照電壓等級、負荷率等用電特性,制定新的差別電價政策。
第三是優化提升鋁材加工業。以調整產品結構為主,重點開發、推廣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可靠性,降低成本;提高鋁加工行業市場準入標準,防止鋁加工能力總量低水平的盲目擴張。
另外,繼續對電解鋁產品出口執行取消退稅政策,嚴格禁止氧化鋁加工貿易,完善鋁加工產品出口退稅政策。如為減少對鋁錠進行簡單的初級加工后出口所獲得的高額利潤,可考慮降低目前13%的鋁型材出口退稅率;為促進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鋁加工產品出口,應根據鋁材加工產品的技術含量確定出口退稅率。
合理利用資源
加大國內氧化鋁土礦資源勘探力度,加強鋁土礦探礦權和采礦權管理,增加后備資源。依法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礦點,制止亂采濫挖、無證開采行為。加快開發和完善低品位鋁土礦利用技術,擴大鋁土礦可用資源量,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加強有關鋁土礦勘探、開采、土地復墾等稅費征收、管理和使用的同時,建議征收鋁土礦資源綜合利用調節費,主要用于規范開采方式、推行分級配礦、選礦工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保護生態環境。
同時,為了實現國內鋁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要充分利用海外資源,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在世界主要鋁土礦資源國建廠,并以收購、控制原料供給企業或控制原料資源等多種方式,實現海外資源的規模化開發,保證獲得穩定的原料來源。
加快鏈式集約發展
按照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調整的總體規劃,對電解鋁和鋁加工行業,堅持上大與關小、升級改造與淘汰落后相結合,建立政策支持下的市場退出機制,促進行業組織結構優化。為企業兼并重組創造有利條件,積極引導支持企業跨行業的戰略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與產業集中度,實現產業鏈延伸一體化發展。同時,鼓勵以重點企業為主,通過政策引導和設施配套等措施,合理規劃布局,實現鋁工業的園區化和集群式發展,降低運輸、污染治理等成本。
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依托國內重點科研院所及大型企業,支持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加工技術裝備研究、開發、試驗基地,重點開發共性、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裝備,設立鋁工業發展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對于低品位鋁土礦利用、氧化鋁赤泥利用、超大型預焙槽、新型合金鋁材料、高精度鋁加工等關鍵技術的開發,優先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在引進、消化國外成套設備的同時,研究和開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設備,提高我國成套裝備的研制和國產化水平。
同時,利用稅收減免、資金支持、吸引風險投資等政策措施,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科研開發,實現研發、生產、使用一體化。積極開發節能降耗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加快推進先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利用國債資金等多種融資手段,支持企業的環保、節能改造。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積極運用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企業建設鋁土礦尾礦、氧化鋁赤泥和鋁加工廢料等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營造良好環境,促進再生鋁工業發展,允許地方政府通過其他政策途徑,降低再生鋁企業的實際稅負。通過提高技術和環保標準,淘汰落后的電解鋁生產能力,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鼓勵發展具有節能、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特點的再生鋁工業,開展廢渣利用研究,提高金屬回收率。
相關鏈接:鋁工業宏觀調控成效顯著
運營狀況明顯改觀:2006年,我國鋁業從2005年的全行業虧損迅速轉為全行業實現利潤324億元、利稅500多億元。氧化鋁產能迅速擴張,多年來國內氧化鋁供應能力與電解鋁冶煉能力不匹配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改變,氧化鋁產品供求關系發生逆轉,國內市場出現剩余。電解鋁投資規模同比明顯下降,電解鋁產能過度擴張的狀況得到遏制,產能利用率提高。2006年電解鋁增長速度與前兩年基本持平,并明顯低于“十五”初期連續兩年26%以上的增長速度。
貿易結構趨向優化:2006年,國內產能的迅速集中擴張使氧化鋁進口量10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氧化鋁對外依存度較上年的45%明顯降低。國家對電解鋁出口加收出口關稅、小幅調低鋁合金和型材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發揮作用,2006年電解鋁出口自2001年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出口量下降26.2%;鋁材出口量大幅度增長的同時,結構有所改善,包括電子鋁箔、電極箔等以前需要進口的深加工、高附加值鋁材開始出口。
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升:近年來,國內氧化鋁生產中強化燒結、管道化溶出、選礦拜爾法等技術得到廣泛使用;電解鋁落后的自焙槽生產能力被淘汰,2006年,電解鋁1200萬噸產能中160kA及以上產能占83%,已經全部淘汰落后的自焙槽生產能力,部分小型預焙槽生產能力得到改造。
規模化發展步伐加快:企業組織結構繼續優化,行業戰略重組步伐加快,產業集中度大幅度提高。2000年我國電解鋁企業數量為146家,平均每家產能僅2.97萬噸;2006年企業數量減少到89家,平均產能提高到13.5萬噸。中國鋁業公司2005年底氧化鋁、電解鋁和鋁加工產能達到850萬噸、350萬噸和80萬噸,分別占全國總量的77%、33%和..5%。優勢企業加快構筑上下游產業鏈,推進鋁土礦—氧化鋁—發電—電解鋁—鋁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的一體化鏈式擴張,形成集約化、基地化、集群式增長格局,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得到提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