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縣楊塔鄉地處該縣西部山區,境內碧波蕩漾的高峽平湖——劉家峽庫區和神奇的黃河石林,秀麗壯美,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往返。有“十萬佛”之意的炳靈寺石窟,大量的古文化遺存和“天下第一橋”的歷史記載,見證著唐蕃古道的歷史滄桑,訴說著深厚的古老文化。 筆者多次去楊塔鄉采風,有幸參加了“甘肅儺戲之鄉”命名授牌儀式,對這里古老的民間藝術瑰寶——儺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
儺戲在當地俗稱“七月跳會”。相傳很早以前楊塔鄉與西蕃接壤,以河為界。每年麥熟時,蕃人乘黑搶收麥子。關內百姓為了防止侵擾,便想出了一個妙計,即戴上猙獰可怖的面具,高舉旗幟,鳴鑼擊鼓,奏樂跳躍。蕃人以為神兵天將,嚇得慌忙逃回,再也不敢來搶麥子了。自此以后,每當豐收的年景,祖祖輩輩形成了戴面具跳會的習俗。據嘉靖《河州志》記載:“天寶年間,每歲積石軍麥熟,輒被吐蕃獲之”,判斷西蕃搶麥的故事傳說源于唐代。民國時期的《續修導河縣志》中記載“遇豐年,則搶演社火,即鄉人儺之遺意”。唐天寶十二年,監察御史高適有詩云:“鐵騎橫行鐵嶺頭,西看邏沙取封侯。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炳靈寺石窟第169窟第11號壁畫墨書題記:“秦州隴城縣防秋健兒………”“秋健兒”是唐代邊陲地區秋熟季節防備吐蕃入侵的丁壯的稱謂。
傳說,歷史上這里的先民們就有上山狩獵之前,要跳狩獵舞;戰爭取得勝利,要跳戰斗舞;埋葬氏族成員,要跳葬禮舞;天氣久旱不雨,要跳求雨舞的習俗。
二
楊塔儺戲表演有其鮮明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古老傳統的面具、內容題材、器樂道具上。
也許是黃河母親的哺育,也許是炳靈寺石窟藝術的薰陶,這栩栩如生的面具滲透著民間藝人的才華,顯示了民間制作面具時,往往能抓住其特征,如虎的威猛、馬的神駿、猴的淘氣、牛的憨厚,且憨厚中透著幾分可愛,生動傳神,妙趣橫生,無不形神俱佳,各臻其妙! 【唧w表現在:女性角色面具上,娘子髻堆云,面相豐滿,雙眉彎如新月,兩眼大而細長,高鼻小口,具有雍容華貴的婦女形象,與炳靈寺64龕盛唐時期的菩薩像如出一轍;關羽,頭戴著冠帽,面色赤紅,蠶眉鳳眼,長耳美髯,與民間傳說中的關羽形象非常吻合,手法寫實,氣韻生動,也是非常精彩的作品。純紅色既象征忠勇、耿直的性格,又體現驅魔、滅邪的身份;二郎,線條粗獷奔放,色彩大膽強烈,形象浪漫無邊際詭奇,氣勢咄咄逼人;老者,嘴巴笑得合不上雙唇,頷下生著稀疏的胡須,一副慈祥善良的神態;周倉,雙目圓睜,張口怒吼,形象勇武,令人望而生畏。
儺戲面具臉譜色彩基調可用四十個字概括:
紅忠紫孝,黑正粉老;
水白*邪,油白狂傲;
黃狠灰貪,藍勇綠暴;
神佛精靈,鑫銀普照。
這里儺戲表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匯聚和積淀了從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間意藝術。從其樣式上可分為歌舞型、戲劇型、雜耍型;演出的內容可分為歷史傳說故事、佛道宗教故事、農耕生活故事等。歌舞型以伴唱舞蹈和鑼鼓伴奏為表現手法,有《斬貂嬋》、《出五關》、《二郎降猴》、《方四娘》等。戲劇型以形體動作展開故事,交戰時用鑼鼓、鈸助威,每劇演出時間較長,保留著早期戲劇的雛型,主要劇目有《五將》、《殺虎將》、《出五關》、《單戰》等軍事題材節目。雜耍型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多插科打諢,內容多幽默可笑,動作多夸張怪異,以逗趣娛人。常演的劇目有《笑和尚趕過雨》、《莊稼老》、《洗老老》等。
有專家考證,楊塔儺戲說詞結構、內容與唐代敦煌﹝兒郎偉﹞驅儺詞基本相似,詞中不僅有驅鬼逐疫內容,而且有訴說疾苦、贊頌功德、祈禱祝福等內容。
儺戲既保留了粗獷豪放的獨舞和雙人舞,又增加了細膩幽默的啞;儺面既有稚拙粗野的半神半獸造型,又有裝飾華麗的神將和質樸寫實的世俗人物。
儺戲音樂伴奏很簡單,樂器只有一只鼓、一面鑼、一副鈸和一個笛子。整個表演都要聽從鼓點指揮。
詩人云:“社鼓冬冬正賽神,紅男綠女踏黃塵。麥禾一碧濃于染,水澤何如雨澤勻。荷鍤成云共掘渠,養苗不亞養池魚。社神應鑒農民苦,莫使狂風起太虛。”
也有學者認為:如果說中國的皮影藝術是“世界電影之祖”,那么,我國的儺舞戲就可以說是世界舞蹈和戲劇之祖了。因此,研究、傳承儺舞戲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間文化藝術的迫切需要。
由于楊塔鄉群眾熱情,政府重視,精心呵護鄉儺藝術,各村表演隊中老藝人技藝精湛,年青人勇躍參與,形成了一支古樸神奇、豪爽灑脫的山鄉文藝表演隊伍,他們走出大山,走出鄉鎮,在省、州、縣進行表演,有些藝人還參加了“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表演,充分展示了楊塔鄉民間藝術的風彩。可以說,他們撩開了當地鄉儺的神秘面紗。我們希望“甘肅儺戲之鄉”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民間藝術瑰寶,讓儺戲后繼有人,使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奇葩更加艷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