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語言教學中師幼主體性的思考與實踐

“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是每一位家長的希望。
“爭創(chuàng)一流,發(fā)展特色,開拓創(chuàng)新,使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成功者。”這是我們的辦園宗旨。
我們認為,幼兒園的發(fā)展,*的是高素質的教工隊伍。作為園長,其職責和任務不僅僅是能發(fā)現一個好人才,更為重要的是能建立一個可以不斷產生出好人才的機制,給每位教工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以充分挖掘每個教工的潛能,發(fā)揮每個教工的積極性。作為教師,也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條件,給孩子提供展示能力的機會。讓教師和孩子都成為成功者,而這成功的背后,主體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我們宜川一村幼兒園參加了華東師范大學的課題研究,從《3~6歲幼兒全語言教學模式的研究》人手,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幼兒的主體性作用。
一、以教師為本,充分體現教師的主體性作用
主體與客體是哲學認識論的一對范疇,體現為人與自然、人與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反應,包括獨立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三個特性,獨立性是自主性的表現,是自我意識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自主性是對現實的選擇與適應;創(chuàng)造性是超越現實的表現,是主動性的最高境界。教師的主體性一方面在于塑造和建構幼兒主體,借助幼兒的主體性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幼兒的主體性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須建構與塑造自身的主體性理念與行為。然而,在現在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更多談及的是幼兒的主體性,卻忽視了教師——教育者自身主體性的塑造。幼兒,由于其心理活動的被動性、盲目性,發(fā)揮教師的主體性教育理念、教育行為,建構幼兒學習的主體性就更是幼兒教育的職責,也是幼兒教育主體性的關鍵所在。
當前,幼兒素質教育的思想已逐漸被人們接受,但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會想當然地設計或照搬他人的教育教學計劃,然后想方設法引導孩子往教師預設的目標想、說、做。師幼之間缺乏真正意義的相互了解、相互認識、相互理解,缺少摯誠的真心與童心,缺少“教育愛”,究其原因還是對幼兒主體性和自身主體性的忽視。
因此,以教師為本,充分體現教師的主體性作用,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
園長在考慮幼兒園發(fā)展的同時,也要注意為教師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引導教師轉變觀念,從“任務型”、“工作型”轉向“事業(yè)型”。建立良性機制,發(fā)揮每個教師的積極性,使每個人都有主動發(fā)展的要求,充分發(fā)揮每個教師的主體性作用,為幼兒園的發(fā)展注入活力。
教師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活動過程的主導者。其行為以直接指向培養(yǎng)幼兒主體性品質為目標,幼兒的主體性品質包括獨立性(自信、自立、自制、自尊等)、主動性(好奇、好問、興趣、需要、主動參與、適應社會)、創(chuàng)造性(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這些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訓練離不開幼兒感知體驗、導之以行、習以成性、行為內化等。通過學習,我們教師的觀念在改變,教師在預設活動時改變了過去單一課程的設計,非常注重整體思考,如幼兒生活經驗、社區(qū)環(huán)境、墻面環(huán)境、家長參與等,讓孩子在與環(huán)境、材料、教師、同伴的互動中獲得整體提高。
例如,大班老師在開展“上海一日游”活動時,由教師、幼兒、家長共同參與材料的準備,參與的過程也是孩子積累經驗的過程,有了充足的材料,教師再把材料分類,采用導游的形式,幼兒做導游,很投入,很有成功感,而教師就把聽、說、讀、寫的要求落實在“一日游”的游戲中。教師的任務是創(chuàng)設自由有序的教育教學情景,激發(fā)幼兒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僅僅是“促進者”,具體講就是創(chuàng)設適合幼兒發(fā)展的直接經驗,幫助幼兒主動探索與建構;創(chuàng)設和諧平等的師幼關系,實現相互的移情,促進幼兒獲得提高。
在學習中,我們教師的觀念不斷改變,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他們已經開始有了學前課程的創(chuàng)新意識、整體意識,對課程評價體系也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走出把課程僅僅視為教學內容、課程即學科的誤區(qū),而把課程理解為教師、幼兒、教材、環(huán)境四因素的整合,把課程理解為學習者(教師與幼兒)的經驗,視教師與幼兒有著積極的能動作用,讓每一個孩子從學前期得到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如我們實施的課程“天氣預報”、“百貨商店”“各地名勝”等,都體現了整合的、發(fā)展的觀念。教師的主體性作用一旦得到發(fā)揮,教育的行為就會改變,教育的功能就會提高。過去,園長比較重視教師一日計劃的完成情況,還要提前批閱教師的計劃,以保證教師能按計劃落實。而現在園長更關注教師是否重視孩子及時生成的需要,是否能按幼兒的需要、興趣,適時地調控計劃,為孩子的需要而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條件。管理理念的改變給教師提供了發(fā)揮主動性的余地。例如,今年冬天發(fā)生了幾十年未見的雷雨現象,教師奇怪,幼兒好奇,因此而產生了許多問題,如雷聲哪里來、雨后有沒有彩虹等,教師沒有忽視這個問題,而及時組織孩子觀察討論。再如,歲末年初,很多家庭都用新掛歷替換了舊掛歷,這一舉動又引起了幼兒的興趣,教師聽到了,又及時組織孩子討論了有關年歷的問題,等等。可見,現在的管理使教師制定和落實計劃更具時代性、靈活性、社會性、情感性,為教師主體性的發(fā)揮提供了空間,使孩子獲得了最適宜的發(fā)展。因此,發(fā)揮幼兒教師的主體性作用,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必然。
二、以幼兒為本,真正確立幼兒的主體性地位
教育觀念的更新,促使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幼兒是自己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幼兒主體性的教育是一種以發(fā)展幼兒主體性為目標導向和價值取向的教育活動;幼兒的主體性表現在對教師所提供環(huán)境的自主選擇、破譯與轉化。根據這一理念,我們教師非常注重為幼兒提供多樣的環(huán)境刺激,讓每個孩子有充分的機會表現自己,發(fā)現自己獨特的興趣和能力并使其有所發(fā)展。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育的技巧和技術就在于:教師要善于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發(fā)展最感困難的學生面前,都向他打開他的精神發(fā)展的領域,并使他能在這個領域里達到一個高處,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如在“各地名勝”活動中,教師運用整合的語言觀,注重為孩子創(chuàng)設語言的學習環(huán)境,幼兒是活動的主人,他們自己收集資料(圖片、照片、實物等),有的到過北京,有的到過蘇州、杭州或者上海的城隍廟,資料多,話題豐富。教師還根據主題設計了有關聽、說、讀、寫的材料,供幼兒聽聽、讀讀、說說、寫寫,在操作中獲得經驗。活動中雖然強調孩子的自主性,但教師也并非毫無目的地放任幼兒,而是正確處理好“自主與指導的關系”、“愉悅與教育的關系”、“材料提供與幼兒需要的關系”。活動中教師非常注意觀察孩子。因為,只有觀察,才能發(fā)現孩子的需要和興趣,才能了解孩子的現狀和問題,及時調整內容。
現代心理學認為:智慧及認知結構起源于兒童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是兒童在主動的作用于外部世界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幼兒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主動地、自主地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產生學習。我們在“全語言課程模式”研究中,開展了“自餐式”的活動形式。所謂“自餐式”活動,也稱非正式活動或選擇活動。是教師根據目標組織活動,它注重提供多種材料,創(chuàng)設多種環(huán)境,讓幼兒根據需要、經驗、能力、興趣自主選擇的活動。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有著強烈的愿望和好奇,讓他們自主學習既能滿足幼兒探索、了解環(huán)境的愿望,又能在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這種學習將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的智慧發(fā)展。由于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來獲得經驗做出理解的,這種理解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所以自主學習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自主學習的過程又是兒童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希望幼兒成為一個有智慧的問題解決者,最好的途徑就是讓他們有大量的機會去做他們愿意做并感興趣的事,去解決他們想解決的問題,去自主地獲得智慧的發(fā)展。現在我園開展的“自餐式”的教育活動就是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自主學習。
我們強調以幼兒為中心,同時也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只有使教師、幼兒的主體性都得到發(fā)揮,才能使教育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