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街道幼兒園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反思

一、街道幼兒園的興辦發展及其特點
(一)街道幼兒園的由來和發展
街道幼兒園從產生至現在,經歷了坎坷的發展歷程:
最初的街道幼兒園是1958年我國經濟“大躍進”的產物。當時,為了解放婦女,使其走出家門參加工作,孩子急需有專職人員照管,由此在城市發展起一批街道幼兒園。本調查的果子市幼兒園、紅旗幼兒園都是1958年建立的,至今已有近50年歷史。
1968年為了響應毛主席“五七指示”的號召,搞好街道服務,街道辦事處紛紛辦起“三站兩代一所”,即紅醫站、校外活動站、服務站、代銷店、代營食堂和托兒所,一批小型集體所有制的“五七”幼兒園應運而生,這些幼兒園后來也成為街道幼兒園的一部分。文化大革命時期,托幼事業受到嚴重損失,北京全市650處街道幼兒園被撤銷合并了300處。1980年,北京市成立了托幼領導小組,頒發了[135]號文件,從城鎮到鄉村又辦起了一批集體性質的托幼機構。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生育高峰時期。為解決城市“入托難”問題,北京市政府共計投資2.5億元,對全市109所市立園和街道幼兒園進行徹底的擴建,擴大了收托規模。另外,80年代以來,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新建住宅小區建起了配套幼兒園,成為街道幼兒園的新生力量。本次調查的翠微幼兒園、薊門里幼兒園都是小區配套幼兒園。
(二)街道幼兒園的發展特點
1.適應社會需求,服務意識強
街道幼兒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能夠便利家長,收托形式多樣化,如全托、日托、半日托、假日托等;服務意識強、服務項目多,如早送晚接、照顧生病孩子、提供理發服務、招收聾啞孩子等。
另外,從收托對象和范圍來看,街道園從興辦之日起,就是面向社會特別是附近社區居民,提供就近便利的保教服務的。同時,由于街道園價位比較低,是低收人的工薪階層、下崗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送托孩子的主要選擇。據調查,目前街道園收托孩子中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來自低收入家庭。
2.經營運轉自負盈虧
街道幼兒園從開辦之日起.就一直實行“獨立核算、以收抵支、差額補助、結余冒用”的財務管理體制。園所的主要收入是向兒童家長收取的保育費及贊助費,支出項目包括幼兒園辦公費用、教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幼兒園增添必要的設備等等:街道園為了能夠自我運轉,一般實行勤儉辦園。如果子市幼兒園為解決幼兒“入托難”的問題,教師自發組織成“建筑隊”,請來老師的家屬當大工,為幼兒團節省了大筆的建筑費用。薊門里幼兒園的教職工換班時間去廚房幫忙,或者拆洗孩子的被褥等,也為幼兒園節省了大筆開支。
3.師資水平逐年提高
以往街道園師資水平相對不高:70年代街道幼兒園的老師基本上是初中文化水平.還有一些街道工廠的老弱病殘職工調入幼兒園,因而師資力量比較薄弱。80年代,這種狀況有所改善,開始從學校招收幼教專業畢業生,同時也招收高中、初中畢業生,進入幼兒園后再進行在職培訓,以確保幼兒園的保教質量。90年代以來,街道幼兒園師資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基本上只招收學前專業的畢業生。一些街道幼兒園近年來還想辦法提高在職教師的學歷水平。
4.辦園日漸規范,教育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街道園開辦之初,往往以解放婦女勞動力、服務家長、托管照顧兒童為要務,后由托管轉變為對幼兒實施全面發展的保育和教育。隨著辦園年限和經驗的積累,幼兒園日漸規范,教育和管理逐步走向正規。師資力量的增強,也為提高保教質量提供了前提和保證。北京市實施分級分類驗收以來,街道園大多上了級類,相當一部分被評為二級二類或二級一類,有的甚至成為軟硬件俱佳的雙一園。
二、街道幼兒園面臨的現實困境及其出路
(一)街道幼兒因數目逐年減少,學前教育資源流失嚴重
最近的十余年來,街道幼兒茵數目逐年減少。從區域分布情況看,老城區街道幼兒園縮減最多,如西城區從1987年的50所降到1998年的25所,2002年減少到17所,目前還在下滑;東城區由1998年的20所減少到2002年的12所,據了解現在僅存3所;宣武區由1998年的13所減少到2002年的9所。應當承認,近年來街道幼兒園撤并、關閉或流失的情況比較嚴重,此中有因城市出生率下降和城市改造而導致的生源減少,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新街口辦事處共有街道幼兒園5所。分別是果子市幼兒園、羊坊幼兒園、高井幼兒園、東明幼兒園和后章幼兒園。由于政府對街道幼兒園的投入少、加上街道園的設備不足,更重要的是街道辦事處不愿意背負幼兒園退休職工的龐大醫療費用,東明幼兒園和后章幼兒園先后被迫關閉。幾年前,為了甩包袱,街道辦又將羊坊幼兒園關閉,如今只剩下兩所幼兒園。幼兒園的關閉,造成教育資源的流失,還帶來包括教職工轉業或下崗、幼兒不能就近入托、家長送托不便等問題。幼兒園的撤并則使得現存園所教師隊伍老化,不能及時更換血液,阻礙了幼兒園的良性發展。
(二)競爭中幼兒園之間差距拉開
街道幼兒園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從建園起就非常簡單,加上是集體所有制的民辦園所,先天各方面條件欠缺、投入不足,近年又由于生源不充分,導致園所收入少,資金缺乏,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有限,處于低水平運轉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街道幼兒園和市立園差距日漸加大。
街道幼兒園內部也隨著市政建設而拉開距離。老城區的街道幼兒園和新城區的街道幼兒園(主要是小區配套園)在硬件上無法相比,前者歷史悠久,古老破舊,各項指標很難符合標準;同時由于辦園時間長,老教師多,存在退休職工問題,幼兒園包袱較重。可見,街道幼兒同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競爭,老園的競爭壓力更大些,加上舊城改造,很多老同面臨被拆遷的危機,對自己的未來無法把握。
(三)街道園應在體制改革中尋求出路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2000年以來發布了《關于幼兒園辦園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規定,為北京市幼兒園特別是街道園走出困境,探索新的辦園體制,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來,街道幼兒園名義上是自主辦園的事業單位,可實質上街道辦事處大權在握,使得幼兒園很難發揮應有的辦園積極性。如今,一些街道園依據政策積極主動地和辦事處簽署協議,實行園長承辦制。辦事處每年象征性的收取幼兒園1t%的管理費,不再管理幼兒園的各項事務,園所一切事情歸法人代表——園長所管,即園長對幼兒園負有法律責任,幼兒園的人事任免、教師工資、管理與教學等都由園長管理。這種改革使這些街道園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街道園雖然進行了體制改革,但僅僅是實行名義上的承辦制,幼兒園沒有獨立辦園的實權,很多事務依然受上級主管,幼兒園只有有限的一點財權(如西城區某街道幼兒園和朝陽區某街道園,園所經費使用權限于2000元以下,超過2000元要報批)、物權,因而缺乏競爭的活力,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最保守的街道幼兒園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關系則依然維持計劃經濟下的行政隸屬關系,街道辦事處全面直接管理幼兒園,幼兒園的人事、經費管理、發展規劃等全部由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調查中,有三所幼兒園是1989年新建小區的配套園,性質屬于集體所有制的事業單位,園長無任何人事任免權、資金調動權,這些權力完全由辦事處控制。幼兒園要購置消耗性的玩教具,也要打報告。辦事處批了以后,才把錢撥給幼兒園。可見,街道幼兒園在辦園體制改革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 | [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