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舞蹈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知舞蹈情感

形式豐富多彩的人類舞蹈藝術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古今中外人們對舞蹈藝術的論述很多很多。中國古籍《毛詩• 大序》中提出:“……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芭蕾舞劇的奠基人諾維爾也說:“人類的感情達到語言不足于表達的程度,舞蹈就會大大奏效,……作為人類感情頂峰的喊叫,也已顯得不夠。于是,喊叫被動作所取代。”這些理論說明了舞蹈藝術是人類抒情的最高形式。
舞蹈是善于表現情感的藝術,舞蹈的情感是與思想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情感是舞蹈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也是舞蹈感受的動力中介。而舞蹈的“藝術情感”與其他“藝術情感”的區別就是她的“物化形式”不是死的物體,而是活生生的人。當人的情感特征反應在人的形體動作時,她就會很快上升到藝術的知覺。弗洛伊德認為:情感在動的意義上包含著某種運動的神經支配和發泄,也包含著某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動作和情感相融合的過程。
從上述理論中我們可以這樣說:舞者的情感是舞蹈的生命力,沒有情感參與的舞蹈只能是沒有生命的、干癟的動作組合而已,根本無藝術可言。同時,舞蹈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這兩種藝術從創作到展示無不滲透著濃郁的情感色彩,通常舞蹈的創作是以音樂的情感基調為基礎,通過恰當的舞蹈動作組合,利用肢體語言來再現音樂情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舞者對音樂情感基調的把握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對舞蹈情感的把握和呈現。
音樂對情感的詮釋是通過有聲旋律來實現的。由于聾生喪失了部分或全部的聽覺功能,在舞蹈教學中無法通過聲音旋律來準確感知音樂情感,而影響到了聾生對舞蹈所要表現的情感的把握,也為聾校律動教師在舞蹈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悟舞蹈情感并指導學生寓情感于舞蹈設置了障礙。筆者現就在舞蹈教學中如何調動聾生的情感談一些認識。
一、 以情育情,把情感交流帶進課堂。
舞蹈教育是一種感情形象的教育,它具有強滲透性特色。在教學中,教師以自身良好的情感體驗來正確引導學生,能夠通過形體訓練,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情感世界中的消極成分,優化積極因素,促進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除了遵循一般教學常規外還必須要做好“三個把握”,即把握教材中蘊藏的情感因素,把握學生情感的心理特點,把握情感表達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把高漲的情緒帶進課堂,把飽滿的激情帶進課堂,把情感交流帶進課堂,引導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師生情、生生情藝術性融匯成一股濃濃的“情感流”,流淌于舞蹈課堂教學全過程。
教師的教態是學生舞蹈情感調動的成功的鋪墊,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諧的教學氣氛對學生的舞蹈情感調動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以飽滿的熱情開展教學,在潛移默化中“以情帶形,以情感人”,從而調動學生以興奮的狀態、激動的心情、快樂的情緒、美的感覺去學習舞蹈、表現舞蹈,順利進入舞蹈所蘊含的情感世界里。
二、分析誘導,讓學生領悟舞蹈的情感內涵。
教師在教授每一個舞蹈動作、舞蹈組合和舞蹈作品前,首先要全面分析、了解舞蹈動作的特點、舞蹈組合的風格、舞蹈作品的創作動機、時代背景、創作手法等,挖掘舞蹈的思想和內涵外延,總結出整個舞蹈作品的段落情感、對比情感和高潮情感。教師在進行示范時要準確把握舞蹈風格、意境、情感和動作規范,達到“形情并茂”,使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學習時就會很快進入到舞蹈情感之中。
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激發學生進入角色和情境,想象舞蹈內容及動作形象,通過眼神、表情加以表現。
在課堂上,教師要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不只是要掌握動作的規范性,準確把握舞蹈風格,還要將濃郁的情感融入在舞蹈中。擺脫機械麻木的動作模仿,注意發揮“情”的作用,用情節假設、情感提示等方式,“以形帶情,以情帶舞”,并給學生自主創作的空間,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鼓勵學生大膽而富有創意的創造性學習,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活躍了課堂,又利于學生把舞蹈和自己的情感進行創造性地結合。
比如教學舞蹈《云》,可啟發學生聯想藍藍的天上浮動的白云,是那樣的輕盈,那樣的自由。讓學生把舞蹈動作和自己的認識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動作有漂浮感,并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
三、創設平臺,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相對于正常學生而言,聾生的情感體驗相對較貧乏。我們教師就要有意識、有目的的為他們創設體驗平臺,以此來豐富他們的情感。我們可以多組織學生欣賞優秀舞蹈節目影像資料,在節目播出的同時,教師根據舞蹈的主題作一些分析講解,使學生的情感與舞者產生共鳴。也可用舞蹈即興創作方法,以游戲的形式有意識的讓學生表現高興、悲傷、羞澀、憤怒、激動、憂愁、生氣等基本情緒,用面部表情、動作語言與他人交流不同的感情。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卡片上寫出各種情緒的語句,讓學生抽簽,然后讓學生表演卡片上所描述的情緒,再由師生共同評價。也可由一組學生表演同一內容,看誰的表演最精彩。
在創設情景,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教師更應保護好學生的情感。聾生群體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或與學生交流中,尊重他們,保護好他們的自尊。教師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每一個細微的進步,并給與恰當的鼓勵性評價,揚長避短的賞識性總結,使學生對舞蹈學習保持一種濃厚的興趣和飽滿的熱情,增強自信,放松心情,為舞蹈情感的激發和調動提供前提條件。
四、把握心理,為聾生搭起喚情的橋梁。
在學習舞蹈時,學生要通過對舞蹈韻律的把握,經過形象感知—想象聯想—情感共鳴—理解認識這樣一個心理反應過程,感受舞蹈無聲的人體節奏和音樂有聲節奏的和諧統一。而聾生對音樂有聲節奏感知的缺失,使得他們對舞蹈情感的喚起更為艱難。這就要求教師要準確把握聾生學習舞蹈的心理反應過程,設法為聾生搭建起喚情的橋梁。舞蹈的喚情是由多種元素組合而成的,是靜態與動態相統一變化的結構。舞蹈動作的動與靜、長與短、伸與縮、開與閉,表情與神態的和諧運動,都是喚情的工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理論,以自己對舞蹈情感的把握,通過無聲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向學生詮釋舞蹈本身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讓學生直觀感知舞蹈,激發學生想象力,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最終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比如在教學《上學歌》時,首先教師可用夸張的表情來啟發學生回想入學時的喜悅心情,喚起學生的舞蹈情感,再讓學生通過表演再次體驗這種美好的情感。
讓聾生感知舞蹈情感不是單*老師的講解就可以完成的,只有他們自身產生了情感共鳴,才能真正使他們正確理解和把握舞蹈情感的真諦。引導聾生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舞蹈情感是聾校律動教學的一個重、難點,這一課題很值得我們每個聾校律動老師去研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