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類掌握自己命運、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它的現代發展水平特別是以重視和發展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將成為人們進入21世紀的鑰匙。聾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語文素質又是學生良好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聾校教師要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貫徹與落實新大綱新理念,以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新的教學理念是我們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指導思想,新大綱所反映出的新教學理念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點:1、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教學過程是學生體驗的過程;2、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弘揚人文精神的過程;3、要學習有價值的知識。下面,筆者僅就自己的學習領悟與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一、創造機會,激發興趣,讓聾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兒童具有好奇、好問、好動即廣義探究的天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聾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同樣特別強烈。但聾生的探究天性也只有通過恰當的引導才能使之轉化為對探究的熱愛與興趣。聾校課文常用插圖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聾生理解課文內容,然而,插圖是靜止的,大多不能反映過程,因此,有的聾生看不懂插圖,造成理解知識的障礙。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對插圖進行必要的改造,根據聾生的好奇、愛好和求知欲強的特點,為他們創造機會,引導他們自主地學習。如:在講《小青蛙》這篇課文時,“青蛙是怎樣捉害蟲的?”是學習的重點。一開始,老師先讓學生們互相討論,大膽猜想,自由表演,老師不發表任何意見。待學生們討論完,老師打開電腦課件,讓學生通過看動畫演示,再說一說、演一演,最后再把結論告訴老師,老師在學生的結論中小結。這樣,學生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通過自己的探索,掌握了知識。托爾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應該順應聾生的心理需要,彰顯“以聾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內外結合,自然滲透,提高聾生思想道德素質。
江總書記在全教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思想品德教育是聾校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從一年級起貫穿在各年級的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結合教學內容,要符合聾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所以,聾校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一要引導聾生潛心“悟”,領悟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意義。二要掌握思想教育的“度”,使教材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與聾生的理解能力相吻合。三要注意持之以恒,要從年齡小、思想不穩定的特點出發,堅持反復經常教育。四要講究“趣”,思想教育不能像思品課那樣直接灌輸,要針對聾生心理特點,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樂中求學,在學中求趣,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如:在學習《保護小樹苗》的課文內容時,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領悟到張維和尤江保護小樹苗是愛護公物的表現,大家要向他們學習,養成自覺愛護公物的高尚品德。
聾生由于聽覺的障礙,語言發展受到限制,接受知識的范圍狹窄,因此,只*課堂上的學習是不夠的,我們老師應把課內外結合起來,擴展學生學習知識的范圍,與此同時,引導聾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弘揚人文精神,為他們今后走入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學活知識,掌握方法,開發聾生的素質潛能。
埃德加·富爾曾在一本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徑。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依據學習規律,確定教法,充分增加向學生展現學習過程,顯示學習方法的“透明度”,使學生在探求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知識的思路、方法、技巧,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如在《精彩的馬戲》這篇課文里,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結構相同,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其余的兩個自然段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這里,老師可以設計三個輔助性的問題:什么動物表演什么節目?怎樣表演的?觀眾的反應如何?這樣,不但讓學生學到了活的知識,學會了知識的運用,而且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自學能力。
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發展,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我們廣大教師應不斷地學習、研究、實踐,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地進行教學改革、教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