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之后,職業教育要盡早做好準備

我國“入世”之后,教育的形勢會有怎樣的變化,職業教育怎樣適應變化,怎樣提高質量和效益,怎樣搞好持續的人力資源開發,怎樣加強學校的內涵建設,諸多問題,亟需認清形勢、理清思路、尋找有效的適應方式。
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曾經指出,我國入世后,最大的風險其實不是關稅減讓,也不是市場準入,而是我們不熟悉WTO的規則,不做準備。
當然,要熟悉WTO的所有規則并非易事。據說,WTO的法律文件厚達2萬頁,即將公布的我國對WTO的承諾也是洋洋大篇。但是,決不能因此就等待觀望,就不去了解學習。那樣,耽誤的只是自己,貽誤的只能是機遇。
日前,北京弼摯誠職教服務中心和北京職教學會聯合舉辦報告會,邀請外交部、外經貿部、中國銀行及清華大學的研究專家向職校校長講解入世規則,其中期待職教更新觀念,加強建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中,發揮優勢,主動競爭之語,情切切,意濃濃:
適應WTO的規則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它是在1948年1月1日生效的關貿總協定基礎上形成的國際經濟組織機構,目前已有成員方144個。其職能主要是就國際經濟貿易問題制定規則、推動貿易自由化和協調磨擦。人稱“經貿聯合國”。
加入WTO,是我國通向世界市場、融入國際市場經濟的重要通道。我國將在全球信息、生產一體化及“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與世界市場對接,實行完全的市場經濟。
我國入世后,要遵守最惠國待遇原則,非歧視原則,國民待遇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市場準入原則,即在我國對WTO承諾的基礎上,在多邊貿易體系中,各成員方同等對待,各國國民同等對待,享受同樣條件。比如金融,外國銀行將可以做本幣業務,外國銀行可與中國銀行同等待遇;證券將允許合資投資基金;保險開放程度更大,外資將可以在國內建立保險公司。
教育市場也要逐步開放,引進競爭,引進合作。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將允許境外機構在國內合作辦學。引入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將使我國在資金和教學水平方面,在擴大入學機會,提高質量方面有所前進,但也將以法規形式,趨利避害,限制外方單獨辦學。
專家指出,今后教育市場面臨的形勢與經濟市場一樣:優勝劣汰。
找出入世后的變化
經濟貿易,包括實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和投資。教育是歸入服務類的。其貿易方式體現為:跨境交付,比如遠程教育;境外消費,比如境外留學或培訓;商業存在,比如設立機構和非設立機構的辦學;自然人流動,比如教師的全球流動。
目前,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將是我國教育接軌的方向。高等教育,從大眾走向普及;某方面有所專長的人才,流動將全球化;教學手段高科技化;教育終身化;教育投資多元化。
專家指出,我國的職業教育是很好的教育形式,入世后很有優勢,但現在尚未得到充分重視。職業教育,需要在基礎寬厚、技能拔尖方面深化改革,專業設置要靈活,課程改革要綜合、更新,學生要能適應將來頻繁的職業轉換,適應社會轉崗的廣泛需求。
尋求入世后的發展
入世以后,我國職業教育將如何發展,在哪些方面可以開拓辦學,怎樣尋找市場點,大有盡早準備的余地。比如貿易保護中,環境保護是重要內容。衣、食、住、行、玩具、裝飾等,都要有環保標準,并且與各成員方實行同樣的國際標準。環保人才的培養不可等閑視之。
國際貿易競爭,不單是價格競爭,服務水平的競爭將是更激烈的競爭。營銷、售后、維修,生產者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實用人才,如何預測未來消費,如何掌握消費心理,如何營造消費環境,人的智力因素更加重要,在人才的競爭、能力的競爭中,職業教育如何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創造思維、開拓思維,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外資在中國建立企業,將大批聘用本土人才;國有企業將挖掘潛力,降低成本,進一步精簡人員。培養“外語+計算機+專業拔尖”的復合型國際通用人才和轉崗培訓將是重要任務。
新的世紀,是物質資本和智力資本結合的世紀,體制、機制、管理手段、觀念、思維方法都要有大的變化,金融專業能否加入資產管理、代客理財的內容,服務專業能否面向國際市場增添社區陪護的項目,都是可以探索的改革。
專家指出,在知識不斷更新的新世紀,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多種方式的知識輸入、能力輸出,將能培養大批中間型、技術型、有針對性的新型人才。尤其是職業教育把職業道德作為重要教育內容,將為“誠信第一”的市場,輸送更加優質的人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