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

植物病理學是研究植物不正常狀態和病態的癥狀、致病機制、發生發展規律,以及防治原理和措施等的科學。
植物病理學是農業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它的研究目的在于保護植物免受或減少病害,求得農業生產的優質、高產和穩產。它以植物學、微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為基礎,同時又和作物栽培學、育種學、土壤學、農業氣象學、農業昆蟲學、農業藥物學、生物統計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
植物病理學的發展歷史
植物病理學是人類在與植物病害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法國人杜蒂葉最早注意到小麥黑穗病是因小麥種子沾染了某種黑粉所致;同時,法國的普雷沃證實了這種黑粉是微生物,從而提出用硫酸銅對麥種進行消毒防治的建議。
但正式確立植物病原學說的是德國人德巴里,研究了黑粉病菌和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生活史后,發現,先有真菌的孢子侵入植物,然后才發病,從而確證真菌有寄生性和致病性,推翻了當時流行的所謂植物腐爛或朽敗是因為“郁汁”所致等“生物自然發生論”的謬誤概念。當 時德國的屈恩研究了許多植物病害的真菌病原,寫出了第一本農作物病害著作。
早期的植物病理學研究者多為真菌學者,如法國第一個植物病理學實驗室負責人普利略和米亞爾代。后者在1865年發表了第一篇植物病理學論文,并發明了殺菌劑波爾多液,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意大利、日本也相繼開始了植物病理學的研究。
證實細菌為植物病原之一的研究工作,始于1878年美國伯里爾對蘋果火疫病的研究。其后荷蘭的瓦克發表了郁金香黃化病的病原是細菌的研究報告,從而進一步證實了伯里爾細菌病原說的正確性。
19世紀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確認煙草花葉病毒的傳染性,從而認識到病毒也可使植物患病。但對病毒病的研究則始于20世紀初。在美國的斯坦利于30年代發現病毒為核蛋白結構,特別是40年代電子顯微鏡發明后,這方面的進展更為迅速。
中國植物病理學方面的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初,30年代以前的研究重點主要是病原真菌學,以后逐漸向其他研究領域發展。1950年后,中國在各農學院中建立了植物保護或植物病理專業,同時重點進行了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如小麥黑穗病、黑粉病及小麥線蟲病的大面積防治等。
通過對小麥三種銹病流行規律及抗病育種等的全面協作研究,明確了小麥銹病在中國的傳播狀況和病原體不同生理小種的特性,并選育了多種抗病良種。此外,對水稻稻瘟病、白葉枯病、甘薯黑斑病、蘋果樹爛皮病、白菜軟腐病和白菜孤丁病等的發生發展及防治等也作了研究。
國際上較早的植物病理學會組織是成立于1909年的美國植物病理學會,學會的《植物病理學報》創刊于1911年。歐洲國家以植物病理學會命名的組織成立較遲,但專門學報的出版則較美國為早,如德國創刊于1880年的《植物病理學雜志》。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成立于1929年,1955年開始出版《植物病理學報》。國際植物病理學會于1963年在英國成立。
植物病理學的研究內容
植物病理學的內容主要包括植物癥狀學、植物病原學、植物病理生理學、植物病原生態學、植物流行病學、植物的抗病性以及植物病害的綜合治理等。
植物癥狀學是研究植物發病機制和患病后不正常狀態類型的學科。癥狀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類,前者大多為器官和組織的變色或枯死,植株生長的畸形、增生或抑制,種子或果實產量的減少和品質的變劣等;后者主要是借助顯微技術觀察到的染病植物組織生長發育的改變和破壞,屬病組織學或病細胞學的研究范疇。
植物病原學是研究植物病害發生原因的學科。植物病害按病因可分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大多為致病寄生物引起,包括真菌、細菌、病毒、類病毒、 菌原體、類菌原體、類立克次體和線蟲,以及寄生性原生動物和種子植物。病害的發生是病原物和寄生植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結果,后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高溫和低溫的傷害,空氣和水的污染,有毒物質或農藥中毒,土壤中營養元素的過多或缺少等。
植物病理生理學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生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分支學科,它主要是從個體水平和微觀水平上運用植物生理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受病植物體內生理上所發生的變化。
植物病原生態學是研究植物生態系統的學科。它從種群水平和宏觀水平上研究各種病原物與寄主植物,以及與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地理的環境條件之間的復雜關系,并探討生態平衡同病害發生和傳播之間的關系。
植物流行病學是在群體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環境條件三者相互關系的學科。它以病原生態學為基礎,定量調查與植物病害發生發展和傳播密切相關的因素,并運用數理分析方法,依據若干最關鍵的因素數據建立預測病害流行的數學模型 ,以供實際預測預報之用。
植物的抗病性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變異機制和遺傳規律,人工誘導植物以增強其抗病性,或采用雜交方式將抗病基因組合于某一農作物品種等。80年代以來運用遺傳工程解決植物抗病性的工作發展迅速。
鑒于采用單一措施預防或治療一種植物病害往往效果不大,所以防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著重于綜合治理,以恢復或保持生態平衡,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達到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發生與發展的目的。
植物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如病原學的研究是采用生物學顯微制片技術,通過微生物學和醫學中常用的分離、培養、接種、再分離等程序,完成科克氏法則驗證。抗病育種的研究要運用雜交育種方法和數學統計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在植病流行學上的應用,為進行病害流行因素之間關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從而使病害流行的預測預報更加迅速準確,綜合治理措施更為合理,對病害生態體系的研究更為深入;另一方面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已可以從分子水平對許多植物病理現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機制以分析研究,并運用遺傳工程進行抗病育種。
現在,植物病理學還在不斷向深度、廣度發展,形成新的學科領域,如種子病理學、植物收獲后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將有廣闊的發展余地,而化學防治將趨向于研究和使用無毒或低毒的治療劑和抗性激發劑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