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畫”論“道”
http://www.dcyhziu.cn 2007/8/22 源自:中國文物報 【字體:
】

中國書畫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與“道”結下了不解之緣。東晉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宗炳當時就認為山水畫是用來體現圣人之道的,并在他的《畫山水序》中頗有感觸地寫道:“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把畫山水、觀山水畫看作瀏覽真山水一樣,都是“澄懷味象”、“洗心養身”的最好途徑,而能更好地品味圣人之道的“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
看來,悠悠千載,人們對“道”的認識和理解是基本相同的。就“道”與書畫的基本關系來說,都要求“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筆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清張式語)”。令人遺憾的是,只要與當今一些“活躍”于畫壇書苑的某些書畫家行為相比較,就會發現他們的所作所為與宗炳、張式所向往和追求的“道”之境界有天淵之別了。現時某些所謂書畫家思想上不求進取,藝術上粗制濫造;他們多的是浮躁,缺少的是冷靜,追求的是功利,舍棄的是奉獻;崇尚的是“技術”,拒絕的是苦功。稍有成功便欣欣然不可一世;偶遇挫折便戚戚焉不攻自破。這里不乏挖空心思的造假:有的所謂畫家專門以偽造名家作品為能事,不管是誰的作品,只要其拍賣價在每平方尺5位數字以上的,都可以偽造得惟妙惟肖幾可亂真,然后投向拍賣行以充實自己的荷包。有的舉辦畫展,其濃烈的商業意味遠揚展廳之外,所展出的作品內容、構圖、用筆用墨、設色敷彩以致規格皆大同小異,一看便知是批量生產之“速成”作品。筆者認為,諸如此類的所謂“作品”毫無收藏價值,因為從其畫作中的筆墨便可探知作者的不潔靈魂。
這正于清代書畫評論家松年在他的《頤年論年》中所指出的:“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高,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欣仰其人。唐、宋、元、明以及國朝諸賢,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前賢已往,而片紙只字皆以餅金求購。書畫以人重,信不誣也。歷代攻書畫者,宋之蔡京、秦檜,明之嚴嵩,爵位尊崇,書畫文學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唾棄之,湮沒不傳?實因其人大節已虧,其余技便一錢不值矣。”當今的某些書畫家懷著濃重的功利目的和營營世念,欲在書壇畫苑牟取暴利。如果用宗炳的話來說,那是明擺著的“道”之不正,何以“映物”;懷之不“澄”,何以“味象”焉。
看來,悠悠千載,人們對“道”的認識和理解是基本相同的。就“道”與書畫的基本關系來說,都要求“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筆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清張式語)”。令人遺憾的是,只要與當今一些“活躍”于畫壇書苑的某些書畫家行為相比較,就會發現他們的所作所為與宗炳、張式所向往和追求的“道”之境界有天淵之別了。現時某些所謂書畫家思想上不求進取,藝術上粗制濫造;他們多的是浮躁,缺少的是冷靜,追求的是功利,舍棄的是奉獻;崇尚的是“技術”,拒絕的是苦功。稍有成功便欣欣然不可一世;偶遇挫折便戚戚焉不攻自破。這里不乏挖空心思的造假:有的所謂畫家專門以偽造名家作品為能事,不管是誰的作品,只要其拍賣價在每平方尺5位數字以上的,都可以偽造得惟妙惟肖幾可亂真,然后投向拍賣行以充實自己的荷包。有的舉辦畫展,其濃烈的商業意味遠揚展廳之外,所展出的作品內容、構圖、用筆用墨、設色敷彩以致規格皆大同小異,一看便知是批量生產之“速成”作品。筆者認為,諸如此類的所謂“作品”毫無收藏價值,因為從其畫作中的筆墨便可探知作者的不潔靈魂。
這正于清代書畫評論家松年在他的《頤年論年》中所指出的:“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高,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欣仰其人。唐、宋、元、明以及國朝諸賢,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前賢已往,而片紙只字皆以餅金求購。書畫以人重,信不誣也。歷代攻書畫者,宋之蔡京、秦檜,明之嚴嵩,爵位尊崇,書畫文學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唾棄之,湮沒不傳?實因其人大節已虧,其余技便一錢不值矣。”當今的某些書畫家懷著濃重的功利目的和營營世念,欲在書壇畫苑牟取暴利。如果用宗炳的話來說,那是明擺著的“道”之不正,何以“映物”;懷之不“澄”,何以“味象”焉。
上一篇文章: 禪與藝術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