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編輯必備的4種能力

The Star-News, a 55,000-circulation daily in Wilmington, NC, own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is looking for its next great features editor. We seek someone with three to five years experience running or helping direct a features department. We誶e interested in someone who has a solid foundation in the arts, cuisine and culture; someone who keeps up on the news, is well-organized, can multi-task and honcho the production of a daily section and special projects. Loads
這是《紐約時報》社旗下的《星報》的有關專題編輯一個招聘信息。其要求如下:
⑴ 3~5年在專題部作過專題或輔助完成專題。
⑵ 在藝術、美食以及文化領域具有充分的資質。
⑶ 長期以來對新聞具備敏感、善于組織,能為日報的某個單元及特別項目完成多種工作。
⑷ 獨立性強;具有創造力以及出色的編輯才華。
盡管上述要求是一份報紙對專題編輯的要求,但也基本道盡了這個崗位的技能要求。專題編輯在國內時尚雜志里的地位基本相當于編輯主任,換句話,說沒有做過專題編輯是無法勝任編輯主任一職的。國外的女性刊物中,專題編輯的位置不如時裝編輯重要,而男性刊物中的專題編輯則權重一些。
以個人不長的媒介經驗而言,如果你具備下面的能力,就可以去時尚集團應聘專題編輯崗位了。
⑴ 判斷力。如何確保每次的選題始終保持很高的水準和命中率?這里面涉及到兩個前提,第一要清楚媒體自身的定位以及它的讀者對象。1994年,我主持的工作室曾經給東北的一家生活媒體做過一個“SOHO女人”的專題,對方看過以后就否絕了。理由僅僅是:選題太超前,主編不同意。半年之后我們的選題被《周末報》、《東方文化周刊》、《海上文壇》相繼選中。
⑵ 策劃的核心人物對主題的理解以及角度。這將從整體上決定選題的方向、信息采集的過程。信息化的一個結果就是公眾對信息的共同享有權在擴大,一個命題被數十家類似的媒體選中是不奇怪的。“愛情”照理是選題中的毒藥。1998年,我選擇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從“戀愛成本” 看20世紀90年代人的消費觀。為增加文本的空間感與趣味性,我在結構上做了如下處理:
第一部分:以“關鍵詞”和“術語”開篇并通領全局基調。
第二部分:有關“戀愛成本”觀念的引入。
第三部分:錢的異化。這為戀愛的異化埋下了伏筆。“貨幣再認識;有關錢的十種典型描述”。
第四部分:庖丁解牛式分成幾個分支:“戀愛成本數字化” 、“給婚姻開個價碼” 、“賬目公開—戀愛期間費用明細帳”;
第五部分:對“戀愛成本”所涉及到的生活、法律關系進行討論(案例一二、爭議一二三)、采訪實錄。
第六部分:是全篇的總結。引入新概念—“愛情經濟學”。
這個長大1萬多字的專題在結構上層層推進,意味逐漸彰顯。
該專輯在《東方文化周刊》上首發后立即引起其他媒體的注意,江蘇電視臺為此專門邀請我去做了一檔節目,山東一家出版社明確表示要以此做模本出本書。該專題后來收進我的《出位》一書中。
⑶ 分析能力。確定選題中的關鍵要素有哪些?如何獲得選題所需的材料?哪些章節應構成主體?哪些應該放棄?你可以試著準備選擇題,每出一道題,就進行價值判斷,然后舉出贊成或否定的理由,哪一項更大就以哪一項為依據。
⑷ 創意思維。在這方面可以向廣告人學習。我曾經被某本雜志中Audi的系列廣告所吸引。Audio著名的Logo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它由4個圓圈組成。一家廣告公司為Audi新車上市制作了一個頗有意趣的平面廣告。畫面上是中國古代的趙州橋,眾所周知,趙州橋是一座蜚聲海內外的拱形橋。畫面上的趙州橋橋墩與水面恰好形成了4個圓圈。廣告人在這幅安靜的畫面的右下角放上了Audi的標志。巧妙借喻—Audi也是跨越歷史的人類作品;動靜結合—安詳的趙州橋與動力澎湃的Audi汽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