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野生與特色資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

近日,由王坤波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野生與特色棉花遺傳資源的創新和利用研究”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該項目是在國家歷屆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發展棉花生產專項資金的資助下完成的,經過多年研究攻關,挽救了一批我國棉花瀕危資源,建成國家野生棉種質圃,創新了一批材料并提供利用,在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1、建成唯一的國家棉花種質圃。宿生保存材料900份,收集保存資源棉種數和雜種數均居世界第一;對我國棉花瀕危資源進行了搶救,新收集亞洲棉等材料129份;創新一批珍稀資源和優良親本,其中半配生殖和雜種致死等是棉花獨有的突變材料。
2、突破了種間雜交不親和的技術難關,獲得種間雜種126個。通過遠緣雜交培育了200余份特異優良的新種質,有47份直接作用育種重點親本。其中,“G5”表現突出,具有非多毛抗棉蚜特性,高抗黃萎病,纖維品質優良,產量與當前推廣品種相當。
3、創立了非整倍體的突生保存、自然突變材料的收集、多重保險的種質保存等3個種質收集與保存工作體系。
4、形成了4項種質繁殖與鑒定新技術:試管苗嫁接移植,技術簡便、成活率高、繁殖周期短;抗蟲棉子葉期快速鑒定,效率提高20—100倍;異地枝條引種,解決了非種子引種問題;粘合劑自交,提高效率3—4倍。
5、在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創新性進展。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棉花熒光原位雜交研究,提出了“四倍體棉種D亞組非雷蒙德氏棉唯一供體種”的新觀點:闡明了半配生殖材料高瀕率發生單倍體的細胞胚胎學原理和Bt棉早代高度敗育的細胞學機制;完成了18個棉種的核型研究和22個種間雜種的細胞學分析;篩選到5個與纖維、產量性狀相關的SSR分子標記,定位了6個QTL,并申請了2項國家專利。
6、收集和創新的特異種質被廣泛利用,是我國棉花種質來源的“主渠道”,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用作親本育成一批棉花新品種,種質利用單位共發表論文370余篇,完成研究生學位論文70多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