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中的公平與效率 ──中國海派經濟論壇第2次研討會

計劃社會主義是公平而低效率?資本主義是不公平而高效率?市場社會主義是追求公平和高效率?經濟公平與經濟效率的關系究竟如何?1997年5月6日,中國海派經濟論壇在上海申茂實業總公司舉行第2次研討會,以“經濟發展中的公平與效率”為主題,從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上探討公平與效率的內在關聯和作用機制,提出和論證了一系列新的命題和理論。
從生產方式看效率與公平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張薰華
效率應歸結到生產力。公平則歸結到生產關系,具體指分配關系是否公平,在流通中則表現為價格問題。因此,在當前實踐中,效率與增長轉型,公平與體制改革,相互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效率要優先;社會主義是公有制,還要兼顧公平。
一、生產方式的結構與機制
社會生產形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它表現為一層層的社會經濟方式:生產關系、分配關系、價格(在商品經濟中的表現)。按照內容決定形式(用→表示),形式作用于內容(用←表示)的原理,它們的關系是:
生產力 生產關系 分配關系 價格
在上述關系中,生產力包含著客體要素(物)和主體要素(勞動力),即人與物的關系。生產關系則是物的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這種生產關系又決定上述兩種所有者對勞動力所創造的果實的分配關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就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講也是如此。”①具體說來,就分配對象來講,它是活勞動所創造的凈產品(它的價值=v+m);就分配形式來講,“只是歷史規定的生產關系的表現”。②本文所討論的則是市場經濟所表現的分配形式。分配關系“不過表示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③也就是說,廣義的生產關系包括分配關系以及價值價格關系。
從形式反作用(促進或阻礙)于內容來講,上面右側三個層次逆向層層反作用最后反作用于生產力。而就生產關系三個層次來講,這種反作用還包含“實現”的意義,即價格實現分配關系,分配關系實現生產關系。前者因為能分配的是v+m,它蘊含在產品價值(c+v+m)中,只有在產品按市場價格出售后,才知道v+m實現多少,然后才能分配。后者因為生產關系主要指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這些產權關系都要從v+m的分配關系中得到實現。因為這個緣故,價值(c+v+m)又轉形為再生產價格(成本+平均利潤+超額利潤)。其中c+v轉化為成本,剩余價值m則由社會重新分配轉化為平均利潤+超額利潤。于是,勞動力所有權由成本中的工資部份來實現:平均利潤又分割為利息與企業利潤,資金(或資本)的所有權由利息來實現,使用權由企業利潤來實現,土地所有權由超額利潤轉化的地租來實現,使用權由扣除地租后的新增超額利潤來實現。如果沒有分配關系來實現,要素(土地、資金、勞動力)的所有權便名存實亡了。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一般是分離的。并且,要素也表現為商品,形成各要素市場。這類特殊商品實際是要素的使用權,而v+m所轉化的分配形式也就成為這類商品的價格。又因使用總是有期限的,其價格也就是有時限的價格。具體說來,地租是土地使用權的有期價格,利息是資金使用權的有期價格,工資是勞動力使用權的有期價格。
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1)要素的使用權作為商品的價格,實際上就是v+m的分配關系,這些價格又先后寓于初級產品(礦產品等)、一般生產資料以及最終產品的價格之中。也就是說,一般生產資料與消費品的價格也包含著分配關系。(2)這樣,在市場經濟中,要素的價格起著雙重的作用──既是要素使用權的價格,又實現要素的所有權。(3)被經營者購得的要素使用權則由企業利潤來實現。
由此還可以知道:(1)市場是一個體系,它包括上游市場(即上述的各要素的市場)、中游市場(一般生產資料市場)和下游市場(最終產品──消費品市場)。(2)每一市場的各自的商品價格,由上游滲入中游,上中游價格又滲入下游產品價格。也就是說,對應于市場體系,形成價格體系。如果上中游價格不合理,會造成整個體系的價格不合理,實際則是表現分配的不合理,也就是分配不公平。(3)上述一般產品的再生產價格是價值對應于分配關系要求而轉形的、市場的內在價格。市場的外在價格,即實際的市場價格,則因供求關系以這個內在價格為中心而波動。它對中心波動的差離標志著供求不平衡的差距,也就標志著資源配置與使用背離了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價格波動在宏觀上促使供求平衡,優化資源配置,也就是提高社會經濟效率。價格波動在微觀上,則使生產者所占有的要素使用權實現的企業利潤發生變化。供過于求時,利潤不能實現乃至于虧本;反之則會過多實現。在這里,問題發生在要素使用者方面,因使用是否適當而發生盈虧,盈者與虧者之間沒有公平不公平的問題。(4)上述情況只與使用權有關,而與要素所有權無關,因而實現要素所有權的分配形式是剛性的,即不管使用者是否盈虧,租出土地總要收取地租,貸出資金總要收取利息,付出勞動總要取得工資。由于這種分配形式在流通領域又表現為要素價格,因而在形式上也表現為公平。
二、按勞分配與公平
在流通領域,價值規律要求等價交換,要求交換雙方處于平等地位,彼此不侵犯對方的利益,所以,公平是和市場的買賣連在一起的,市場經濟的完善離不開公平交易,要素市場也不例外。
但是,進入生產過程,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現在我們先從按勞分配談起。按勞分配的“勞”首先是指生產勞動,是為生產而投入的勞動。勞動有復雜與簡單、熟練與不熟練之分,故以平均勞動為計量標準。復雜勞動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熟練勞動等于倍加的不熟練勞動。按勞分配就要按這個倍比而分配。如果忽視這個倍比,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拿相近的工資,例如現今一些知識分子工資仍然過低,那就違背按勞分配,就是不公平,也就難以提高經濟效率。
按勞分配的“勞”,在生產過程中還分割為兩部份──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工資只體現按必要勞動的分配部份。因此,問題就歸結到勞動者付出的剩余勞動是否也按勞分配?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中,流通領域的交易,包括勞動力的買賣,也表現得很公平。但進入生產領域卻是剝削剩余勞動的不公平行為。勞動者所提供的剩余勞動從而創造剩余價值,被剝削并瓜分為利息、利潤和地租,是按土地和資本的私有權進行分配,不是按勞分配,當然是不公平的。“勞動力的不斷買賣是形式。其內容則是,資本家用他總是不付等價物而占有別人的已經物化的勞動的一部份,來不斷再換取更大量的別人的活勞動。”④這種實質上不公平卻在流通領域中表現為公平的現象。正因為如此,所以,為資本辯護的庸俗經濟學者的“那些觀點、概念和標準就是從這個領域得出的”。⑤他們還將要素所有權對剩余價值的分配形式,顛倒為要素本身所生產,似乎與剩余勞動無關。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中,按勞分配也不是全部勞動成果歸個人直接所有。個人直接所得的仍是必要勞動部份。但是,勞動者(生產者)所提供的剩余勞動已擺脫他人的剝削,轉為勞動者的社會所公有。它被用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追加投資,用于應付災害的后備基金,用于國家的行政費用以及文教、衛生事業、救濟事業,等等。這樣,“雖然從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福利。” ⑥這樣全面的按勞分配當然是公平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土地市場、資金市場、生產資料市場仍然是必要的,而且相應的要素價格也必須理順,否則會帶來整個價格體系不合理,也就是導致經濟的全面不公平。長期以來,土地無償調撥或低價批租,資金低利運行,主要生產資料保持雙軌價格,這就使一些人利用價差,進行權錢交易,暴富起來,國有資產因之大量流失。這些暴發戶發的財實際上是國家流失之財。前面說過,利息和地租是剩余價值的分配形式,它們應該被用來實現要素的公有制。它們的流失使國有制得不到實現,使勞動者向國家提供的剩余勞動被私人、小團體或地方所侵占,這當然是不公平的。
三、生產力(效率)與公平
上述價格體系混亂,致使分配不公平的情況,還帶來了生產領域不公平和低效率。人為地壓價使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虧本,加工工業卻借此盈利。無價或低價還使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資金被占壓,資源被濫用,等等,初級產品生產部門因虧本難以提高生產力,加工工業因使用低價生產要素無需提高生產力也會盈利。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流通領域的公平和生產領域實質上的不公平,卻有可能得到高效率。這是因為資本為了達到占有更多剩余價值這一不公平的目的,它必須以提高勞動生產力為手段,也就促進了效率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生產效率是以流通的公平為前提,在一般情況下與生產中是否公平無關。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的改革就是要培育市場體系,理順價格體系,使公平交易通行于流通領域,為生產領域取得高效率創造條件。在生產領域,國有企業也要以生產更多的剩余價值為目的,m是全民公有,不是被資本剝削,因而是公平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市場競爭也迫使企業以提高生產力為手段,也促進了效率的提高。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效率是和實質上的不公平聯系在一起;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效率是和實質上的公平聯系在一起 ,這正是社會主義優越性所在。但無論哪種制度,都要求流通領域的公平交易。因此,我們要培育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前要特別健全上游市場(金融市場),優化中游市場(生產資料市場、運輸市場),關鍵則在于理順它們的價格,做到真正公平交易,遏制國有資產的流失。在生產領域則要努力提高生產力,達到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注 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45頁。
②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7、959頁。
④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0、200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