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學心理學思想概述

17世紀40年代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歐洲從古代社會進入近代社會,從封建制度進入資本主義制度。相應地,從17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的西方近代哲學心理學思想,也從古代討論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本體論問題轉變到近代討論知識經驗是怎樣產生的認識論問題。但是由于近代歐洲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反映在哲學心理學思想上也具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較早,在17世紀40年代就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所以在英國最先產生了培根的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而在法國,資本主義發展比較遲緩,到17世紀封建勢力還很強大,直到18世紀末才舉起資產階級革命的大旗。軟弱的資產階級要和封建勢力妥協,所以在法國最早誕生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
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和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是近代哲學心理學思想的兩種理論形態,前者產生于英國,后來流行于英國和法國;后者誕生于法國,后來流行于荷蘭和德國。
從培根開始的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重視感官經驗的作用,重在探討人的心理如何獲得知識,但通常忽視心理的主動性和理性思維的作用。它有兩種表現形式,在英國表現為聯想主義心理學,在法國表現為感覺主義心理學。
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是近代哲學心理學思想的另一種理論形態。它雖最先產生于法國,但后來主要流行于荷蘭和德國。德國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比較落后的國家。在17~18世紀還是一個封建割據的君主專制國家。這就決定了出世過遲的德國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既要求變革,又害怕革命,最后向封建統治者屈服。他們不敢采取實際的革命行動,只好專注于抽象原則的探索。正如恩格斯指出,“在法國發生政治革命的同時,德國發生了哲學革命”,“用抽象的思維活動伴隨了現代各國的發展”。所以德國是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的大本營。反映在心理學上就表現為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這一理論形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