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理論研究2

(六)對資源是否充被分利用這一問題對模型的影響的探討
當資源被充分利用時,按照凱恩斯理論,投資將遵循凱恩斯乘數原則,帶動經濟增長。而當資源被充分利用后,經濟增長又會遵循加速數原則,帶動經濟增長。并以此解釋經濟波動。讓我們再簡單看一下凱恩斯乘數的推導過程:
Y=C+I,C=C0 + cY → Y=C0+cY+I → Y=(C0+I)/(1-c) → △Y=△I/(1-c)。
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凱恩斯乘數的作用原理,實際上是,由于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投資產生的市場需求鏈吸引了大量社會閑置資源進而納入國民收入統計,類似于貨幣創造效應。但這一過程中,忽略了“惰性因素⑤”的影響,包括:市場投資風險、市場接納情況等等。所以,這只是一個理論增長。當出現資源閑置時,我們可以看作是社會總資本存量K這個溫床的公共部分未得到充分利用,新增投資可以看成全部構成了資本存量的生產必需項目部分,則△Y=△I/v⑥,這里的v值是在考慮現有的一切經濟產出環境后得出的“溫床系數”,所以,得出的△Y將是一個接近實際的值。
當資源被充分利用后v值的計算,要考慮資本存量中生產必需項目和生產附加項目的比例。
(七)低工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奇跡的真相
低工資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特征,正是這一政策促進了中國招商引資的發展,從而實現了進出口的繁榮。當然,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政策也不能說全無功績。那么怎樣看工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呢?應用v值經濟增長理論,把工資分為兩部分(這里的工資是指實際工資,或者說是工資所能換回的所有生活物品):一、生產必要部分:指再生產出等量勞動力所需要的工資部分;二、生產附加部分:指除生產必要部分外的其他工資部分,這部分通常有兩部分用途:1、被消費,2、被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點說明是以后論述社會節約與個人節約準備的)。工資中的生產附加部分有著比資本中生產附加項目更為顯著的邊際生產里遞減性質。表現為在一定程度后工資的增加并不能帶動人們的工作熱情。
我將用以下的計算實例來說明工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假定:1、工資中生產必要部分的生產力為0.001/元。
2、工資中生產附加部分的生產力為0.0005/元
3、維持人們的生存所需一樣或根據收入水平僅存在細微不同
一、對與個人而言:
1、平均工資水平為1500(其中生產必要部分為1000,生產附加部分為500)
則其生產力為:1.25
2、平均工資水平為2000(其中生產必要部分為1200,生產附加部分為800)
則其生產力為小于1.6
3、平均工資水平為3000(其中生產必要部分為1500,生產附加部分為1500)
則其生產力為小于2.25
二、對與社會而言:
6000元的總工資在1、2、3種情況下,其總生產力以及單位平均生產力分別是:
1、總生產力:1.25*4=5 單位平均生產力:5/6000=0.00083
2、小于1.6*3=4.8 單位平均生產力:4.8/6000=0.0008
3、小于2.25*2=4.5 單位平均生產力:4.5/6000=0.00075
所以在工資的必要部分外提高工資水平會減弱單位平均資源的生產力,從而提高v值,負影響經濟增長。
當然這里還有幾個問題:1、站在個人對經濟影響的角度來看:高工資高消費能極大的推動經濟循環,從而正影響經濟增長。2、工資水平的提高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技術水平等的提高,進而也能夠正影響經濟增長。
以上幾種影響力相互作用,在不同條件下對經濟產生不同影響。
(八)凱恩斯的誘惑
在凱恩斯的經濟理論里,投資乘數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不考慮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它是一切經濟增長的希望。投資在乘數的作用下將產生數倍于投資的產出。這正是各國政府不遺余力的增加投資,以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所在。的確,多么誘惑的等式啊!如果我用1000元投資買房,那么這1000元首先到建筑商的手里并產生1000的產出,建筑商會用大約800元買建材,于是,又有了800的產出,建材商會用640元買原材料……最終在凱恩斯乘數理論下5000元的社會總產出便被擺在了等式的另一邊。1000元==>5000元,多么美妙而神奇的演變啊!但是社會最終正的就產生了5000元的社會總產出嗎?顯然事情不是如此的簡單。那么再讓我們看看這5000的構成吧:1000、800、640……這些數據代表了什么?它們都起了什么作用呢?購買!它們顯然以借著購買力的身份影響著經濟。1000元直接引致的不是5000元的社會總產出,而是5000元的社會總購買力。也許會有人說有購買就會有供給,既然1000元帶動了5000元的購買力,便一定能帶出5000元的社會總產出,特別是在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條件下。但是我門要看到的是:5000遠的社會總產出僅僅是曾經的存在,當640原材料被加工為800元的建材,640元便消耗了;當800元的建材被加工為1000元的房屋,800元便消耗了,這一過程最終真正的存在僅是那1000元的房子。這是價值“接替傳遞性疊加”的特性。它的實質是:資本在v值乘數下的升值。
誠然,在高速連續經濟條件下,同時因為“存貨”的存在,投資會使社會經濟在其整個經濟鏈節下迅速產生相應的產出,價值傳遞也因為存貨的存在而使得價值傳遞鏈節上的每一個點都同時存在,并同時交易。而不是依次“接替傳遞性疊加”,社會經濟表現為就好像瞬間投資就在乘數的作用下直接引致了大量產出,所謂“登高一呼天下應”。或許正是由于這一假象而隱藏了價值“接替傳遞型疊加”的性質。在存貨條件下,1000元的投資確然能能帶動5000元產出的交易,但是每個交易后都隱藏相應的存貨的消耗和補充,它不過使從原材料到產成品的交易更為迅捷。但是一旦一次性投資超過這一存貨界量,那么超出部分便只能遵循價值“接替傳遞性疊加”規律完成整個交易流程了,以為超出部分顯然有需求而無供給,從、而便不能產生產出了,唯有通貨膨脹在這種需求拉動的條件下滋生。總的來說;1000元投資說引致的5000元產出在扣除4000元的消耗后顯然只剩1000(見下)
存貨補充 存貨補充
產出←1000←——————800←——————640…………
產出 產出
凱恩斯站在需求 角度論述了投資的作用,v值理論卻更多的是從生產供給出發。
(九)v值乘數
當經濟成為社會的經濟,經濟本身便不再只是一個物質的概念,而更是一個心理的概念。樂觀總會引致繁榮,悲觀總會導致蕭條。
v值乘數是基于現實的直接經濟增長系數,影響它的主要因數有:技術水平,人們心理的價值預期等。提出v值乘數這一概念是為了對經濟增長作出更仔細的定量分析,實際上v值本身便是一個定量分析經濟增長的工具。但是其理論性太強,v值乘數實際上是一個經驗數據。
(十)資本輸出的陰謀
資本輸出——構建新的母體,或在其它不健全的母體上瓜分產出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國家對其它國家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那為什么資本家不剝削本國工人而非要跨洲越洋的把魔爪伸向別國呢?
當一個“溫床”或者更為形象的說“母體”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近于完美的時候,過多的投入只是“無用的裝飾”,即把資本作為生產附加項目浪費了。但是國際化輸出能構建新的又一個屬于自己的母體從而使資本增殖更有效率。
四、 結束語
本文在對從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論述的基礎上,從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本身出發,深入探討了模型中各種因素的現實意義,并以此為基礎,對模型進行了動態重組分析,從而得到了一點新的認識。即本文已重點論述的v值經濟增長模型。為使讀者能大致了解v值經濟增長模型,本文重點論述了:1、從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出發引出v值經濟增長模型。2、影響模型中v值的主要因素。3、關于v值的幾點定義。4、v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增長方式以及經濟負增長。5、v值與經濟波動。6、對資源是否被充分利用這一問題對模型的影響的探討。在以上的論述中,我以v值為中心,通過不斷的分析探討,進而得出結論:v值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而資本因素對v值起決定作用。其它因素也都是通過作用于v值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說明1:本人才識淺薄,本文還有許多不全之處,如:本文暫時只包含經濟增長的宏觀部分,因該還有微觀部分,即企業經濟增長部分;并且關于v值的計算、政府政策分析、各國具體數據實例分析、v值乘數計算等都少有涉及。
本人本著廣交朋友,共同討論的心,與廣大網友討論,希望遇到知音。
如有興趣請聯系:qq:85034685或693258728
發短信到:13297344668
說明2:本文前部分主要來源于黎詣遠的西方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說明3:本文的參考文獻僅為應付論文需要。
注釋:
①“固定期望值”是指論述中提到的“合意的儲蓄率”Gw,通過分析“合意的儲蓄率”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哈羅德所定義的“合意的儲蓄率”實際上是一個未發生的、人們對經濟增長的期望值。
②在以上的幾點論述和計算中,Y1…Yt-1 ,G1…Gt-1 ,s1…st-1 ,a1…at-1 ,都是已知的量。
③該現象可以由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出現負增長的兩種原因引起。
④不計入國民收入項目是指,在現在的國民收入帳戶中未計入國民收入的相關項目,包括不
計入國民收入的項目、不能全部計入國民收入的項目、不能按平均v值計入國民收入的項目以及高于v界限的項目。
⑤這里指在乘數作用過程中,對其起阻力作用的因數。
⑥這里的在v值在計算時,要認定資本存量構成中只存在生產必需項目。
參考文獻:
[1] 哈羅德.動態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233.
[2]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0-754.
[3] 胡乃武、金碚.國外經濟增長理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1-244.
[4] 方齊云、王皓、李衛兵、王濱.增長經濟學[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198、230-299.
[5] 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200.
[6] 程孟熙.經濟學說史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0-100.
[7] 晏智杰.西方市場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5-300.
[8] 黎詣遠.西方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7-446.
[9] 舒元、謝識予.現代經濟增長模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322.
[10] 沈坤榮.經濟發展階段與增長方式比較[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09:21
[11] 陳用龍.從哈羅德-多馬模型看我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問題[J].嶺南學刊,1995年,06:16
[12] 薩繆爾遜.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30-342.
[13] 熊彼特.經濟分析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0-159.
[14] 譚崇臺.西方經濟發展史[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1-143.
[15] 瓊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導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43-268.
[16] 季建林.哈羅德-多馬模型與我國國有企業資本運營[J].廣州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8,01:3
[17] 李武好.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與哈羅德經濟增長理論之比較[J].經濟師,1995,s1:18
[18] 周豐濱.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理論及經濟增長模型探析[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1,17(02):6
[19] 華民、楊恒興.經濟增長方式——關于中國的模型[J].經濟研究,1997,02:15
[20] 唐紹欣.評哈羅德乘數•加速數的經濟周期理論[J].社會科學,1997,10:2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