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粗質次豬皮制革新技術

一、主要技術內容:
我國豬皮資源居世界首位,豬皮革產量約占全國各種皮革總產量的70%,由于品種和飼養條件等原因,我國豬原皮質量低劣。其中70%的原皮只能加工成修面革、勞保手套革等低檔產品,極大影響了我國制革廠的經濟效益和皮革制品的出口創匯。為此,在“七五”期間,國家科委、國家經委及國家財政部決定圍繞面粗質次豬皮的制革工藝技術問題組織科技攻關。
經過持續四年的努力,通過380多個方案的試驗,終于探索出解決我國豬皮粒面(毛孔)粗,傷殘重,油脂含量高,部位差別大(指整張皮不同部位厚薄和膠原纖維編織緊密度差異)等問題的一整套新工藝。該工藝采用多工序強電解質脫脂、兩步法脫毛膨脹、醛鋁樹脂預處理、剖白濕皮、結合復鞣、大面積補傷殘、凸花磨絨及強化局部處理等關鍵技術措施,從根本改變了原有的產品結構,使豬皮革中高檔比例從20%上升到70%。
采用新工藝使主產品正面服裝革、絨面服裝革和軟鞋面革質量水平大幅度提高,并配套開發了水染革、軟包裝革、家俱革、箱包革、凸花絨面革、正苯胺革、修苯胺革、軟修面革、二層裙革、仿古革、樹紋箱包革等二十個新品種。
新工藝的特點是:面向100%的豬原皮(不是專挑好皮);利用100%的國產設備;采用100%的國產材料;全面改變產品結構,使中高檔革選皮率提高100%;節約紅礬30%,降低鉻污染50%。
二、新技術應用情況:
該項目于1989年8月通過國家級鑒定。專家評議認為,該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年來,煙臺皮革研究所已完成在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96家企業完成科研成果推廣,累計增加產值38億元,出口創匯4.2億美元。由于其先進性、成熟性和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該成果于1990年被輕工業部授予唯一的科技進步一等獎,并于199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總書記于1991年3月看了采用新技術加工的豬皮革樣品連聲稱贊:“你們科技人員為國家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通過攻關推廣,使這些制革廠中高檔產品比例由20%提高到70%以上。產品平均售價提高0.9元/SF,每張皮利潤提高4.0元。產品通過制品加工,60%用于出口。在全國皮革質量評比中,采用新工藝的煙臺制革廠,豬正面服裝革和豬軟鞋面革雙雙榮獲第一名。采用新工藝的威海制革廠,獲得豬正面服裝革第二名。許昌、鄂州、遵化等制革廠通過推廣,短期內實現扭虧為盈,成為同行業經濟效益在全國名列前茅的企業。目前有150家企業要求轉讓此項技術,國家科委和輕工業部正在統一規劃,有步驟有計劃地在全國推廣實施。
三、應用范圍和條件:
該技術完全采用國產化工材料和常規制革設備,國內大、中、小制革廠均可推廣應用。推廣廠家應具備兩個條件:1、嚴格的工藝管理;2、完備、良好的制革設備,起碼應有精密片皮機、削勻機、擠水伸展機、平板熨皮機、小型去肉機。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