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殿堂佛像釋名三門殿

(六)伽藍殿
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省稱,義云眾園。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舍衛國有位長者名須達多,他能將財物布施貧困,人們稱他為給孤獨長者。傳說他要請佛到舍衛國來說法教化,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選擇地方供佛和弟子們居住。經過再三考慮,選定了舍衛國太子祗多的花園。但是太子沒有出賣園林的意圖,便對給孤獨長者說:‘你若能在我的園地上布滿黃金,我便把花園賣給你。’給孤獨長者當真這樣作了。太子很受感動,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黃金仍為買回樹木的價錢,二人共同請佛來住,這便是印度有名的祇樹給孤獨園。后來舍衛國王波斯匿王也歸信佛教,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業作出過很多貢獻。所以后代寺院的伽藍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多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他們護持佛教的功德。
(七)祖師殿
大殿西側為祖師殿,此種布局以禪宗寺院最常見。但是其他宗派的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殿正中是梁時來華的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左方是達摩六傳弟子唐時的六祖慧能禪師,右方是慧能的三傳弟子建立叢林制度的百丈懷海禪師。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師殿內加祀本宗祖師像的。
(八)羅漢堂
在佛經中常常提到五百羅漢隨侍佛陀,佛滅度后,又有五百羅漢結集三藏的故事。但是五百羅漢的名稱并無詳細的記載,后人便從各經中錄出名號,有佛在世時的,有佛滅度以后的,也有杜撰的,既無次序,且極雜亂,共湊成五百羅漢之數,見于明高道素錄《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也有加上十八羅漢成為五百十八尊的(詳見本書第一二九頁《漫談羅漢》章),這都是宋代以后形成的風氣。
(九)諸菩薩像
準提菩薩又名七俱胝佛母,又稱準提觀音,為六觀音之一。其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二臂、八十四臂等不同,通常是十八臂。《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說:‘應畫準提佛母像,身黃白色。結跏趺坐,坐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縠,如十波羅蜜菩薩衣,上下皆作白色’。又云:‘其像面有三目,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第三手執劍,第四手持念珠,第五手掌俱緣果,第六手持鉞斧,第七手執鉤,第八手執金剛杵,第九手執寶鬘;左手二手勢如意寶幢,第三手持開敷紅蓮花,第四手持軍,第五手絹索,第六手持輪,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賢瓶,第九手掌般若梵篋。蓮花下畫水池。池中有難陀龍王、塢波難陀龍王托蓮華座。上畫二凈居天子。’
八大菩薩各經有六種不同的傳說。
(一)《般舟三昧經》所說:‘跋陀和菩薩(賢護)、羅憐那竭菩薩(寶生)、憍曰兜菩薩(星藏)、那羅達菩薩(仁授)、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大善商王)、因坻達菩薩和倫調菩薩(水天)。’《八吉祥神咒經》中說此八人求道以來無央數劫,于今未取佛,愿使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若有急疾,呼此八人名字即得解脫。欲壽終時,此八人便飛往迎之。
(二)《藥師經》所說: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菩薩、寶檀花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經中說:有人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未堅定的,臨命終時八大菩薩指示西方道路。
(三)《七佛八菩薩經》所說: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賢護)、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此八菩薩各說大陀羅尼,脫眾生現在諸苦及三途苦。
(四)《舍利弗陀羅尼經》所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此八菩薩住在欲天,護念受持趣入一切諸法陀羅尼者。
(五)《般若理趣經》所說: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才發意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此八大菩薩攝菩提心、大悲心、方便三種,包括佛教一切真言門及一切顯教大乘。
(六)《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說: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通常所造八大菩薩像多依此經。
二十四諸天出于《金光明經》。自從隋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制定《金光明三昧懺法》,為天臺宗四種三昧法之一。后代依之又簡略成《齋天科儀》,為寺院中祭天的儀軌,因而依據《金光明經·鬼神品》等所說選定了二十位天神;到了明代,又增入道家四神成了二十四位天神,設位供奉。諸天像一般都供在大雄殿東西兩壁間,其次第如下:(1)功德天,(2)辯才天,(3)大梵天王,(4)帝釋天,(5)東方持國天王,(6)南方增長天王,(7)西方廣目天王,(8)北方多聞天王,(9)日天,(10)月天,(11)金剛密跡力士,(12)摩醯首羅天,(13)散脂大將,(14)韋馱天,(15)堅牢地神,(16)菩提樹神,(17)鬼子母,(18)摩利支天,(19)娑羯羅龍王,(20)閻魔羅王,(21)緊那羅王,(22)紫微大帝,(23)東岳大帝,(24)雷神。《國清百錄》卷一云:‘佛座之左,置功德天座;右置四天王座。’宋遵式依《金光明最勝王經》撰《金光明懺法輔助儀》,知禮撰《金光明最勝懺儀》。元文宗時釋慧光每歲元旦修此懺儀。今南方寺院尚有舉行‘供天’儀式的。
十八伽藍神根據《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說:‘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嘆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視。’
摩訶迦羅此云大黑天。唐義凈《南海寄歸傳》卷一《受齋軌則》中說:‘又復西方諸大寺處,咸于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抱金囊,卻踞小床,一腳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莫訶哥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屬,**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于前。’又云:‘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有效驗,神道非虛。’其像身黑色,極忿怒形,火發上豎,三面六臂。正面具三目,左右二面各二目,右前手持寶劍橫膝上,以左前手執劍端,右下手握長跪合掌人頭發,左下手持白羊角。左右上手共張一象皮于肩背后,貫穿髑髏以為瓔珞,以蛇為臂釧;坐圓座。我國藏語系佛教寺院多奉此像。
(十)幾種造像的方法
由于造像所用的材料不同,方法約可分為九種:
第一金鍱像,這是用薄銅板槌打成的。自西晉時即采用此種造像法。晉沙門竺道一于太和年中(366-370),在嘉祥寺造金鍱千佛像。《出三藏記集》所載《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中有‘定林(法)獻正于龜茲造金鍱槌像記’。
第二鑄像,這是用銅或鐵鑄成的。六朝時期有極精美的小型鎏金銅鑄像,在背光后或像座上刻有銘文,甚可寶貴。
第三雕像,是用石或木或玉雕成的。魏齊以至隋唐都有不少的石雕造像流傳下來,其形式有一尊一石或多尊共一石的,有帶龕形的,佛座上刻有銘文。一面以至四面都雕刻佛菩薩像,叫作‘造像碑’。有的在下方刻有供養人像或者題名。
第四夾纻像,又叫作脫沙像。是先用泥捏塑成形,加上木架,蒙上麻布,然后施漆。等漆乾燥凝固后,再除去內中的泥土。晉法顯《佛國記》中說:于闐有夾纻佛像。
第五塑像,是用泥塑成的。現在甘肅敦煌石窟和炳靈寺石窟保存著不少六朝至唐宋的精美塑像。宋元明的塑像,各有風格不同。
第六瓷像,是用瓷造的。有素瓷和彩瓷的不同。唐代三彩瓷像最為名貴。
第七繡像,是用絲線在錦鍛上繡成的。
第八織成像,也叫作緙絲像,是用絲和金線織成的。
第九泥像或陶像,這是用模型壓泥而成的小型佛像。泥像在唐代有一種特殊類型,叫作‘善業泥像’。它是僧人逝世火葬后,用骨灰和泥壓制出來的佛像,在像背后有銘文題‘大唐善業’等字樣。西藏喇嘛習慣用銅模壓泥造成各種佛像以為功德,藏語名為‘剎剎’。清代帝后每逢壽日造萬佛像施獻各寺,大都是這種像。
![]() | [1]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