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膚病的發生與治療
http://www.dcyhziu.cn 2007/6/8 源自:中華職工學習網 【字體:
】

冬季易誘發皮膚病,現對幾種常見皮膚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作一介紹。
1 銀屑病
1.1 簡介 銀屑病又名“牛皮癬”,確切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認為,銀屑病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遺傳病,其發病機制是一種免疫介導性疾病。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基本損害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各種年齡的人都可發病,但以青壯年為主。銀屑病從臨床上分析,誘發因素很多,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季節變化,該病往往冬天加重、夏天減輕。進入冬季后,天氣轉涼,該病病情常常會逐漸加重。換季時節,銀屑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上呼吸道感染是該病的重要誘發因素。而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是上呼吸道感染易發季節,所以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很重要。例如點滴狀銀屑病發病前尚有咽部急性鏈球菌感染史,給予抗生素治療后病情常好轉。
1.2 治療 目前對銀屑病的各種治療只能達到近期療效,不能防止復發。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向患者說明病情及基本知識,配合心理治療,解除精神負擔,盡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2)尋常型銀屑病對身體健康危害不大,切不可盲目追求徹底治療而采用可導致嚴重毒副作用的藥物,如全身使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反而使病情惡化,轉化成膿皰型或紅皮病型銀屑病等;(3)對處于進行期的尋常型銀屑病、急性點滴狀銀屑病、紅皮病型銀屑病及膿皰型銀屑病,應外用溫和藥物,禁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物;(4)針對不同的病因、 類型、病期給予相應治療。如點滴狀銀屑病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誘發,應給予抗生素治療,必要時做扁桃體切除術;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白細胞計數低于正常者,給予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及升高白細胞藥物治療;精神因素誘發者給予鎮靜劑治療,同時配合心理治療。(5)局限性銀屑病損害,以局部外用藥為主,皮損廣泛嚴重時給予綜合治療。
1.2.1 外用藥治療 糖皮質激素、維A酸霜劑、維生素D3衍生物、角質促成劑和其他藥物可酌情選用。
1.2.2 全身治療 免疫抑制劑、維生素制劑、維A酸類、抗生素類、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治療、中藥制劑和其他藥物可酌情選用。
1.2.3 物理療法 補骨脂素長波紫外線療法(PUVA)、光療、浴療。
1.2.4 其他 普魯卡因封閉療法,腹膜透析療法,光量子血液療法,高壓氧療法也都有一定療效。
2 瘙癢癥
2.1 簡介 瘙癢癥指臨床上僅有瘙癢癥狀而無原發性皮膚損害的皮膚病。瘙癢癥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分為全身性瘙癢癥和局限性皮膚瘙癢癥兩種。(1)全身性瘙癢癥常為陣發性,尤以夜間為重。常在睡前、情緒變化、進食辛辣食物及氣候變化后發生。重者常瘙癢難忍,影響睡眠和工作。發作時,除患處瘙癢外,并無原發損害,因不停搔抓,直至抓破皮膚,有疼痛感時瘙癢才緩解或減輕。皮膚常出現繼發損害如抓痕、血痂、苔蘚樣變、濕疹樣變、色素沉著、繼發感染等。(2)局限性皮膚瘙癢癥:瘙癢發生于身體某一部位,稱為局限性皮膚瘙癢癥。常見于肛門、女陰、陰囊,也見于小腿、掌跖、外耳等處。
2.1.1 肛門瘙癢癥 男女均可發病,以中年男性多見,兒童多見于蟯蟲患者。瘙癢限于肛門及周圍皮膚,皮損呈灰白色,浸漬、糜爛、皺襞肥厚、輻射狀皸裂、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
2.1.2 陰囊瘙癢癥 限于陰囊,也可累及會陰,陣發性發作,皮損肥厚、濕疹樣變、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
2.1.3 女陰瘙癢癥 多見大小陰唇、*及陰道口。瘙癢陣發,夜間加重,局部皮膚肥厚、浸漬,*及*黏膜甚至出現水腫、糜爛,常引起患者精神抑郁等癥狀。
2.1.4 其他 頭部瘙癢癥、小腿瘙癢癥、掌跖瘙癢癥和外耳道瘙癢癥也是常見的局限性皮膚瘙癢癥。
2.2 治療 (1)積極尋找原發病因并進行相應治療,是預防本病的關鍵。(2)注意生活規律及辛辣食物,戒掉搔抓習慣,避免外界的各種刺激,洗浴不用堿性過強的肥皂及熱水洗燙。(3)全身治療:抗組胺藥物及鎮靜劑。全身瘙癢者可選用靜注葡萄糖酸鈣或硫代硫酸鈉,也可選用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療法。老年皮膚瘙癢癥可口服維生素,亦可用性激素治療。中藥可口服秦艽丸、除濕丸。也可配合針灸治療。(4)局部治療:①可外用1%碳酸或1%麝香草酚爐甘石洗劑,1%達克羅寧洗劑或乳劑、1%薄荷腦軟膏、5%苯唑卡因軟膏、1%冰片乳劑、5%~10%糠餾油或黑豆餾油霜、0.025%辣椒辣素霜或糖皮質激素霜劑或軟膏等。②外用中藥地膚子、蒼耳子等各3~6g水煎溫洗,蛇床子、花椒、明礬、百部、苦參各15g水煎熏洗,適用于女陰瘙癢癥。③局部瘙癢者可用潑尼松龍、普魯卡因封閉。④物理療法中礦泉浴、糠浴、淀粉浴、小蘇打浴及紫外線照射,32磷、90鍶淺層X線放射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3 凍瘡
3.1 簡介 凍瘡是機體受到寒冷侵襲后,發生在末梢部位的局限性紅斑炎癥性疾病。在氣溫10℃以下的濕冷環境中易發生。病因是局部受到寒冷刺激后,小動脈血管強烈收縮,引起皮膚缺血缺氧,細胞損傷,細胞內外微環境改變,代謝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性擴張,血漿滲出,形成水腫及組織壞死。潮濕環境中,體表散熱加快,故凍瘡發病率高。此外,慢性感染或消耗性疾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營養不良、手足多汗、局部血循環障礙,均可誘發或加重凍瘡。凍瘡好發于肢端及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背、足趾、足背、足跟、面頰、耳廓、鼻尖,皮損為局限性紅色或紫紅色腫塊,界限不清,皮溫低,有癢感,受熱后局部腫脹更顯著,易出現水皰,皰液為淡黃色血性漿液,皰破后形成糜爛及潰瘍,伴有疼痛。愈后可遺留色素沉著及萎縮性瘢痕,常發生在兒童及青年婦女或周圍血循環不良者。同一部位反復發作。
3.2 治療與預防 口服血管擴張劑如煙酸、硝苯吡啶、煙酸肌醇酯、鹽酸酚芐明。未破潰者可用維生素E軟膏、10%樟腦軟膏、10%樟腦醑和辣椒酊。有潰瘍者可外用5%硼酸軟膏、紅霉素軟膏、當歸凍瘡膏、豬油蜂蜜軟膏,同時配合音頻電療,二氧化碳激光照射或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局部注意保暖,保持干燥。
4 手足皸裂
4.1 簡介 手足皸裂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手足部皮膚干燥和裂隙,既可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是一些皮膚伴隨癥狀。病因是手足皮膚尤其是掌跖部角質層較厚,無皮脂腺,冬季汗液分泌少,容易干燥,加上各種因素如干燥、摩擦、外傷、酸、堿、有機溶劑或真菌感染等的影響,使角質層增厚,變脆變硬,彈性降低,當局部活動或牽拉力較大時即可引起皮膚開裂。臨床上常見于成人及老年人,冬季多見。尤其是寒冷季節從事露天作業及接觸脂溶性、吸水性或堿性物質者容易發生。多發于手指尖、手掌、指趾關節面、足跟、足跖外側。依裂隙深淺程度分為三度,手足皸裂還可繼發于某些皮膚病,如掌跖角化癥、慢性濕疹、接觸性皮炎、手足癬、凍瘡等。
4.2 治療與預防 應防治結合,冬季保暖,外涂潤膚性油脂,少接觸堿性肥皂,加強職業勞動保護,有手足癬、 濕疹、魚鱗病等病應積極治療。局部可外用10%~20%尿素軟膏、1%尿囊素軟膏、橡皮膏、復方二白膏、雙白散、甘油搽劑等。
1 銀屑病
1.1 簡介 銀屑病又名“牛皮癬”,確切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認為,銀屑病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遺傳病,其發病機制是一種免疫介導性疾病。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基本損害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各種年齡的人都可發病,但以青壯年為主。銀屑病從臨床上分析,誘發因素很多,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季節變化,該病往往冬天加重、夏天減輕。進入冬季后,天氣轉涼,該病病情常常會逐漸加重。換季時節,銀屑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上呼吸道感染是該病的重要誘發因素。而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是上呼吸道感染易發季節,所以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很重要。例如點滴狀銀屑病發病前尚有咽部急性鏈球菌感染史,給予抗生素治療后病情常好轉。
1.2 治療 目前對銀屑病的各種治療只能達到近期療效,不能防止復發。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向患者說明病情及基本知識,配合心理治療,解除精神負擔,盡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2)尋常型銀屑病對身體健康危害不大,切不可盲目追求徹底治療而采用可導致嚴重毒副作用的藥物,如全身使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反而使病情惡化,轉化成膿皰型或紅皮病型銀屑病等;(3)對處于進行期的尋常型銀屑病、急性點滴狀銀屑病、紅皮病型銀屑病及膿皰型銀屑病,應外用溫和藥物,禁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物;(4)針對不同的病因、 類型、病期給予相應治療。如點滴狀銀屑病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誘發,應給予抗生素治療,必要時做扁桃體切除術;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白細胞計數低于正常者,給予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及升高白細胞藥物治療;精神因素誘發者給予鎮靜劑治療,同時配合心理治療。(5)局限性銀屑病損害,以局部外用藥為主,皮損廣泛嚴重時給予綜合治療。
1.2.1 外用藥治療 糖皮質激素、維A酸霜劑、維生素D3衍生物、角質促成劑和其他藥物可酌情選用。
1.2.2 全身治療 免疫抑制劑、維生素制劑、維A酸類、抗生素類、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治療、中藥制劑和其他藥物可酌情選用。
1.2.3 物理療法 補骨脂素長波紫外線療法(PUVA)、光療、浴療。
1.2.4 其他 普魯卡因封閉療法,腹膜透析療法,光量子血液療法,高壓氧療法也都有一定療效。
2 瘙癢癥
2.1 簡介 瘙癢癥指臨床上僅有瘙癢癥狀而無原發性皮膚損害的皮膚病。瘙癢癥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分為全身性瘙癢癥和局限性皮膚瘙癢癥兩種。(1)全身性瘙癢癥常為陣發性,尤以夜間為重。常在睡前、情緒變化、進食辛辣食物及氣候變化后發生。重者常瘙癢難忍,影響睡眠和工作。發作時,除患處瘙癢外,并無原發損害,因不停搔抓,直至抓破皮膚,有疼痛感時瘙癢才緩解或減輕。皮膚常出現繼發損害如抓痕、血痂、苔蘚樣變、濕疹樣變、色素沉著、繼發感染等。(2)局限性皮膚瘙癢癥:瘙癢發生于身體某一部位,稱為局限性皮膚瘙癢癥。常見于肛門、女陰、陰囊,也見于小腿、掌跖、外耳等處。
2.1.1 肛門瘙癢癥 男女均可發病,以中年男性多見,兒童多見于蟯蟲患者。瘙癢限于肛門及周圍皮膚,皮損呈灰白色,浸漬、糜爛、皺襞肥厚、輻射狀皸裂、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
2.1.2 陰囊瘙癢癥 限于陰囊,也可累及會陰,陣發性發作,皮損肥厚、濕疹樣變、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
2.1.3 女陰瘙癢癥 多見大小陰唇、*及陰道口。瘙癢陣發,夜間加重,局部皮膚肥厚、浸漬,*及*黏膜甚至出現水腫、糜爛,常引起患者精神抑郁等癥狀。
2.1.4 其他 頭部瘙癢癥、小腿瘙癢癥、掌跖瘙癢癥和外耳道瘙癢癥也是常見的局限性皮膚瘙癢癥。
2.2 治療 (1)積極尋找原發病因并進行相應治療,是預防本病的關鍵。(2)注意生活規律及辛辣食物,戒掉搔抓習慣,避免外界的各種刺激,洗浴不用堿性過強的肥皂及熱水洗燙。(3)全身治療:抗組胺藥物及鎮靜劑。全身瘙癢者可選用靜注葡萄糖酸鈣或硫代硫酸鈉,也可選用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療法。老年皮膚瘙癢癥可口服維生素,亦可用性激素治療。中藥可口服秦艽丸、除濕丸。也可配合針灸治療。(4)局部治療:①可外用1%碳酸或1%麝香草酚爐甘石洗劑,1%達克羅寧洗劑或乳劑、1%薄荷腦軟膏、5%苯唑卡因軟膏、1%冰片乳劑、5%~10%糠餾油或黑豆餾油霜、0.025%辣椒辣素霜或糖皮質激素霜劑或軟膏等。②外用中藥地膚子、蒼耳子等各3~6g水煎溫洗,蛇床子、花椒、明礬、百部、苦參各15g水煎熏洗,適用于女陰瘙癢癥。③局部瘙癢者可用潑尼松龍、普魯卡因封閉。④物理療法中礦泉浴、糠浴、淀粉浴、小蘇打浴及紫外線照射,32磷、90鍶淺層X線放射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3 凍瘡
3.1 簡介 凍瘡是機體受到寒冷侵襲后,發生在末梢部位的局限性紅斑炎癥性疾病。在氣溫10℃以下的濕冷環境中易發生。病因是局部受到寒冷刺激后,小動脈血管強烈收縮,引起皮膚缺血缺氧,細胞損傷,細胞內外微環境改變,代謝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性擴張,血漿滲出,形成水腫及組織壞死。潮濕環境中,體表散熱加快,故凍瘡發病率高。此外,慢性感染或消耗性疾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營養不良、手足多汗、局部血循環障礙,均可誘發或加重凍瘡。凍瘡好發于肢端及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背、足趾、足背、足跟、面頰、耳廓、鼻尖,皮損為局限性紅色或紫紅色腫塊,界限不清,皮溫低,有癢感,受熱后局部腫脹更顯著,易出現水皰,皰液為淡黃色血性漿液,皰破后形成糜爛及潰瘍,伴有疼痛。愈后可遺留色素沉著及萎縮性瘢痕,常發生在兒童及青年婦女或周圍血循環不良者。同一部位反復發作。
3.2 治療與預防 口服血管擴張劑如煙酸、硝苯吡啶、煙酸肌醇酯、鹽酸酚芐明。未破潰者可用維生素E軟膏、10%樟腦軟膏、10%樟腦醑和辣椒酊。有潰瘍者可外用5%硼酸軟膏、紅霉素軟膏、當歸凍瘡膏、豬油蜂蜜軟膏,同時配合音頻電療,二氧化碳激光照射或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局部注意保暖,保持干燥。
4 手足皸裂
4.1 簡介 手足皸裂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手足部皮膚干燥和裂隙,既可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是一些皮膚伴隨癥狀。病因是手足皮膚尤其是掌跖部角質層較厚,無皮脂腺,冬季汗液分泌少,容易干燥,加上各種因素如干燥、摩擦、外傷、酸、堿、有機溶劑或真菌感染等的影響,使角質層增厚,變脆變硬,彈性降低,當局部活動或牽拉力較大時即可引起皮膚開裂。臨床上常見于成人及老年人,冬季多見。尤其是寒冷季節從事露天作業及接觸脂溶性、吸水性或堿性物質者容易發生。多發于手指尖、手掌、指趾關節面、足跟、足跖外側。依裂隙深淺程度分為三度,手足皸裂還可繼發于某些皮膚病,如掌跖角化癥、慢性濕疹、接觸性皮炎、手足癬、凍瘡等。
4.2 治療與預防 應防治結合,冬季保暖,外涂潤膚性油脂,少接觸堿性肥皂,加強職業勞動保護,有手足癬、 濕疹、魚鱗病等病應積極治療。局部可外用10%~20%尿素軟膏、1%尿囊素軟膏、橡皮膏、復方二白膏、雙白散、甘油搽劑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