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人人看人人艹,亚洲一区二区中文,99精品视频99,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国产三区视频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色
主辦單位:全國創爭活動指導協調小組 中華職工學習網首頁 情景站 聯系電話:010-68232149
科學研究人員 | 工程技術人員 | 購銷人員 | 倉儲人員 | 運輸服務人員 | 體育工作人員 | 教學人員 | 購銷人員

論支遁

http://www.dcyhziu.cn  2007/5/22 源自:賈占新 【字體: 字體顏色
論 支  遁
賈占新
 
    摘  要  本文抄撮史料,尋比按證,重新探討了支遁的即色義、逍遙論以及名士風度問題。指出:即色義的理論基礎并非因心起色,而是因緣起色;逍遙論作為“新理”超越向秀、郭象,乃在于增加了玄學理論內部的張力;而名士風度,則實為大乘教理實踐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  支遁  即色義  逍遙論  名士風度
   
 
羅什來華以前,東晉義學高僧以道安和支遁最為知名。在般若學理論上,道安主本無說,重禪觀,講空寂;支遁創即色義,明因緣,悟中道。但支遁不僅在般若學義理上,更切近大乘精髓,而且游心莊、老;于玄學別有建樹;加之風神超邁,抗跡塵表,所以在當時極具影響!妒勒f新語·文學篇》注引《支法師傳》云:
        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于七。粚でf周,則辯圣人之逍遙。當時名勝,咸味其音旨。
而《高僧傳·支遁傳》引郄超書有言:
        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實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
由此可知,支遁在東晉學術界的重要地位。但關于支遁的即色義、逍遙論以及他的名士風度問題,當時后世,眾口異辭。現在抄撮史料,尋比按證,略申己意。
 
 
    東晉佛學最為關注的是般若義理問題,它涉及到萬法本性以及認識這一本性的途徑。因為向秀、郭象的“獨化”論已經使玄學思辯無法拓展,所以,以小品《道行經》和大品《放光經》為中心的般若理論,便代替玄學而為東晉學術重鎮,形成了當時所謂般若學的“六家七宗”。支遁創即色義,為六家七宗之一,但他所著的《即色論》和《即色游玄論》均已佚失,我們只能從如下材料審度其意。
    《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支道林集《妙觀章》云:
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
《大正藏》卷六五安澄《中論疏記》引《山門玄義》云:
        其(支遁)制《即色論》云:吾以為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斯言矣,何者?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恒寂。 
比觀這兩條史料,可以說,即色義的中心論旨就是“色即為空,色復異空”。按前后文意,“色復異空”恐怕是“色非異空”之訛,而“復”字極不可解。問題的關鍵是,為什么“色即為空”?在這一點上,許多學者“因心起色”說。1按此邏輯,“色不自有”,因心而有;既然心計起色,那么就“雖色而空”。心與色的關系問題,確實是六家七宗中有些立論者的出發點。例如:于法開主識含義。認為,心識如夢,變現萬物而萬物本空。道壹主幻化義。認為,法無自性,而萬物皆精神所幻化。此外,道安的本無義,講心神不滯末有,萬物自然空寂,帶有很強的因心起色性質。2在般若學本體論上,心物議題之所以倍受重視,一方面與玄學中老子的“絕圣棄智”和莊子的“心齋坐忘”的認識方式有關,另一方面,也直接受到漢譯大乘典籍的影響。西晉竺法護已譯有華嚴類的《漸備一切智德經》,《大正藏》卷十載此經《目前住品》,明確指出“其三界者,心之所為”。但盡管如此,我們卻找不到任何有力的根據,來證明支遁的即色義談的就是心與色的關系!冻鋈赜浖肪戆溯d有支遁《大小品對比要抄序》一篇,文中多有述及心神之語,如:
        若存無以求寂;希智以忘心,智不足以盡無,寂不足以冥神。(中略)千變萬化,莫非理外,何動哉?以之不動,故應變無窮,無窮之變,非圣在物。
論者往往以此目支遁為“存神者”,并以之為因心起色的重要理論根據。其實,支遁在這里談的根本不是萬法性空的本體論問題,而是如何達到認識性空的途徑。“神”指般若智慧,“無”指性空之理。按支遁的邏輯,預存先驗之“無”以求萬法之空,那么所得到的性空之理,根本就不是般若智慧,所以“寂不足以冥神”!摆ど瘛敝ㄖ挥小巴鼰o”。因為“忘無故妙存,妙存故盡無”?梢哉f,支遁有關心神的論述,完全是從認識論來著眼的。這樣看來,因心起色論仍然屬于臆測之辭。
    我認為,在何以“色即為空”的問題上,因緣起色說應最得其實。就現有材料而言,支遁似乎沒有明確論述過因緣生法,但《大小品對比要抄序》有“無不能自無,理亦不能為理”,這實際上指出了“無”與“理”必待緣而后生。《廣弘明集》卷三十載支遁《四月八日贊佛詩》,有“菩薩彩靈和,眇然音化生”之句,亦可看作因緣生法的詩化表達。所以《大正藏》卷六五安澄《中論疏記》對支遁《即色論》,有—個合理性的推斷:
        然尋其意,同不真空。正以因緣之色,從緣而有,非自有故,即名為空,不待推尋破壞方空。
    另外,就佛學理論而言,因緣起色是大小乘佛教的根本法理,尤以般若經典對此闡釋最為詳核!妒勒f新語·文學篇》謂“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聲聞、緣覺、菩薩,其本體皆以緣起立論,支遁“分判”,于因緣學說當別有深解。又《高僧傳·支遁傳》謂遁“深思《道行》之品”,而《道行經》作為兩晉最為盛行的般若典籍,又以論釋因緣法最有特色!洞笳亍肪戆溯d支讖譯《道行經·曇無竭品》云:
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因緣所生。
又云:
        賢者欲知成佛身,如是無有形,亦無有著,因緣所生,世世解空。
就此而論,因緣起色應該是支遁在色空問題上的主導思想,而“色不自有,雖色而空”也就成為他般若本體學說的必然結論。 
《高僧傳》卷四《于法開傳》,謂開“每與支道林爭即色義,廬江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郄超宣述林解,并傳于世!笨梢娂瓷x在當時已引起爭論。于法開主識含義,純從心物立論,與支遁講因緣生法自然不同,但所爭詳情已不可考。而晉末僧肇著《不真空論》,在理論上卻直接批駁了支遁的即色義。其論說: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后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此論亦頗費解,但僧肇的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責難支遁“未領色之非色”。在支遁看來,“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即色無自性,所以雖是色亦為空。但僧肇似乎認為,由“色不白色”推出“雖色而非色”,有可能導致色滅為空而否定假有的非中道觀。因為按中道理論,色即色,色即空,真空假有合二為一,也就是僧肇所說的“色之非色”。實際上,唐代元康正是這樣來理解僧肇的駁難的!洞笳亍肪硭奈逶怠墩卣撌琛氛f:“林法師但言色非自色,因緣而成,而不知色本是空,猶薦假有也!敝г庠谶@里確實沒有把真空假有這一辨證關系徹底闡釋清楚,因而遭到僧肇的責難。但若認為支遁完全不懂“色之非色”,即假有性空的中道觀,卻并非事實。論者多以為羅什來華以前,中土僧人對中道義尚未了解。大乘中道理論由羅什譯籍而完備、深刻,這自然不錯。但羅什以前,中土僧人通過對大乘典籍的研習,完全有可能較深入地掌握中道方法。實際上,般若思想的根本點,就是“性空幻有”的中道理論。3支讖所譯的《道行經》就集中闡述了非有非無、有無雙遣的中道之法!洞笳亍肪戆溯d此經有言:“心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心如此,有、無、色、空皆如此。支遁精研此經,在論即色義時,當不致于犯“色滅為空”的錯誤。而且安澄《中論疏記》明引支遁《即色論》,謂“即色是空,非色滅空”。另外,《大正藏》卷四二吉藏《中觀論疏》亦云:“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論》,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論,此猶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4而且就支遁“色不自有,雖色而空”的表達方式而言,“不自有”點出因緣而生,
“雖色而空”指明色本身就是空。這與《中論》所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的“中觀”界定,在精神上完全一致。支遁在《大小品對比要抄序》中,論到“所存”(有)與“所以存”(無)的問題,主張“二跡無寄,無有冥盡”,這恐怕也是非有非無中道觀的一種變相表述。
《出三藏記集》卷八載僧叡《毗摩羅詰提經義疏序》,謂“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驗之,最得其實!毙钥罩,即道安本無宗。僧敬為道安弟子,于其師說,多所揄揚。實際上,道安本無義,講萬法空寂,不脫玄學路數,而且因心起色傾向,亦未達般若中道之義,這是無法與支遁即色義的理論深度相頡頏的。六家七宗,于般若本體論,支遁獨出其右,郄超所謂“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決非虛譽。
 
 
《世說新語·文學篇》云:
    《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鉆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兩晉時期,佛玄互為資用,《莊子》不僅為談玄家之口實,佛教僧徒亦以之與佛理格義、連類。《高僧傳》卷四《竺法潛傳》謂潛“優游講席三十余載,或暢方等,或釋老莊”。卷五《釋道立傳》謂立“以老莊三玄。微應佛理,頗亦屬目”。卷六《釋慧遠傳》謂遠“博宗六經,尤善莊老”。而《逍遙避》開宗明義,建言生存大道,遂為玄家釋子所關注,自不為奇。5
《高僧傳·支遁傳》謂支遁又與王羲之論《逍遙游》,“作數千言,標揭新理,才藻驚絕”;且曾“注《逍遙篇》,群儒舊學,莫不嘆服”。可見支遁究心“逍遙”,且確有新見。但支遁所論,大多佚失。僅《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其《逍遙論》,雖為片斷,亦足資參證。他說:
     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藕。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適于體外;晏鳥以在近而笑遠,有矜伐于心內。至人乘天正而高興,游無窮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遙然不我得;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然靡不適。此所以為逍遙也。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猶饑者一飽,渴者一盈,豈忘烝嘗于糗糧,絕觴爵于醪醴哉?茍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
那么,支遁到底如何“標新理于二家之表”?為什么他的“新理”竟“群儒舊學,莫不嘆服”而被視為定論?這對支遁的思想來說,無疑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莊子《逍遙游》,談的是生存境界,但凡人為心物所累,不能逍遙,逍遙之法,重在“無待”。所以他批評列子雖“御風而行”卻未臻化境,因為他“猶有所待”,莊子進而論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避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薄俺颂斓刂奔磁c“道”俱化,體道悟道故無所憑恃。所以至人、神人、圣人方能無我而逍遙。這是《逍遙進》的中心意旨。但向、郭的《莊子注》卻別具用心!妒勒f新語·文學篇》注引其《逍遙義》曰:
    夫大鵬之上九萬,尺鸚之起榆枋,小大雖差,各任其性,茍當其分,逍遙一也。然物之蕓蕓,同資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道遙耳。唯圣人與物冥而循大變,為能無待而常通,豈獨自通而巳。又從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則同于大通矣。
在這里,向、郭已經彌合了莊子有待、無待的分界。既然萬物“同資有待”,那么“得其所待”就是逍遙。雖然圣人能夠“無待而常通”,但有待者只要“不失其所待”,就能“同于大通”,與圣人在逍遙方面不分軒輊。向、郭于莊子逍遙義釜底抽薪,與其哲學本體論密切相關。他們取消莊子之“道”,力倡“獨化于玄冥之境”。既然萬物獨化,“塊然自生”,那么凡圣各有逍遙,正不必強分彼此。這樣,自王弼、何宴以來,以“圣人”為最高理想人格的境界論,便徹底轉化為“各當其分”的世俗逍遙哲學。而這種逍遙又恰與頹放自恣的玄風一拍即合,向、郭之理于是便獨尊天下。
但這種理論,事實上卻隱含著更為嚴峻的問題。一方面從貴無、崇有到獨化,玄學本體論已無回旋發展余地。更為重要的是,眾生各當其分,逍遙圣庶同一,那么以卓異非凡自詡的玄學士族何以自處?正是在這種雙重困境當中,支遁標揭新理,獨出機杼,遂使士林靡然向風。
支遁的《逍遙論》,立論純為向、郭而發。他重新界定逍遙的主體是“至人”,至人之心“乘天正而高興”,“至足”而逍遙,這實際上又確立了有待與無待的嚴格界線。支遁之論,不僅在理論形態上直逼莊子,為玄學正本清源,開拓反思空間,而且“物物而不物于物”以及“玄感不為,不疾而速”,正與王弼圣人“應物而無累于物”以及何晏“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有異曲同工之妙。6圣人品格再次成為玄學士族精神追求之標的。
  另外,支遁的“逍遙”又具有強烈的價值意蘊!陡呱畟鳌ぶФ輦鳌吩疲
     遁嘗在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談《莊子·逍遙篇》,云:“各近性以為逍遙!倍菰唬骸安蝗弧7蜩、跖以殘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彼亦逍遙矣!
    在支遁看來,逍遙的根本條件是“乘天正”,即與道合一。做到這一點,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與道合一,是人格的至善境界,擁有這種境界,自然使物各得其性,而無“矜伐于心內”。這樣,逍遙就不僅僅是一種個體人的精神狀態,而是主體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這種價值向度,決不是向、郭“小大雖差,各任其性”的自足逍遙所能相提并論的。逍遙而含攝如此嚴肅的價值關懷,使玄學理論重新增加了內部張力。玄而有宗,達面有致,頹放之風亦因此而有了再度被檢討的機會。
  《出三藏記集》卷八載支遁《大小品對比要抄序》,其論“至人”有云:“夫至人也;覽通群妙,凝神玄冥,靈虛響應,感通無方。建同德以接化,設玄教以悟神,述往跡以搜滯,演成規以啟源!庇衷疲骸俺缡サ錇槭儡墸瑒t夫體道盡神者,不可詰之以言教;游無蹈虛者,不可求之于形器。是以至人于物,遂通而已!敝Ф菰谶@里所談的“至人”是佛學意義上的得道者。這種至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神玄冥”,即“體道盡神”,它是般若智慧的心靈顯現,是悟得幻有性空的內在契機。只有達到這種狀態,才能“虛靈響應”,才能應化萬物而“遂通”。這與支遁所論玄學“至人”,在精神意向上,可以說完全一致。所以我認為,支遁的逍遙“新理”之所以深具魅力,也因為這種理論潛在地融合著一種般若品格。而般若佛學的博大精深,自然誘發著玄學士人的想象力,拓展著玄學可能延伸的理論途徑。這是由支遁高僧名士雙位一體的人格建構所決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支遁在《大小品對比要抄序》中,以至人“感通無方”與群俗“茍任胸懷之所得”相資比較,并指出“諸佛”(至人)因般若體道而具有的拯救眾生的價值情懷。這雖為教理而發,但從另一個方面,也未嘗不是對向、郭“各當其分”而消解道德關懷的逍遙理論的一種詰難。他說:“茍任胸懷之所得,背圣教之本者,徒常于新聲;茍競于異常,異常未足以征本,新聲不可以經宗。”又說:“是以諸佛因般若之無始,明萬物之自然;眾生之喪道,溺精神乎欲淵。悟群俗以妙道,漸積損以至無!毙貞阉,各有異同,以此自足,便無法洞徹般若性空之理。支遁所批駁的這種觀點,與向、郭“得其所待,然后逍遙”的主旨極為相似。而諸佛“悟群俗以妙道”之用心與玄學至人去“矜伐”而“不物于物”的情懷,又可謂互為表里。支遁的逍遙義,因有般若佛理之關照,從而增加了他跨越向、郭的理論力度。
 另外,支遁的逍遙義為玄學士族所認可,與士族本身的生存方式關系密切。玄風雖然高遠放達,但士族卻矜尚門第、嚴于禮法。7也許正是在這種嚴格的等級宗法制度中,有特權的土族才蘊育出那種超凡脫俗的貴族風度。風度需要品題,品題決定流品,而流品又直接關乎名士的現實命運。但向、郭的“各任其性”而逍遙,雖然并未否定門第、禮法,但骨子里卻有消彌“流品”差異的傾向。這是以賞鑒、品藻為主要精神生活方式的土族所不能接受的。而支遁的至人道遙論,本身就具有精神境界的品級問題。由凡俗到圣人,由物累到逍遙。玄學土人便擁有了一方恣意避騁的思辯天地。
 《高僧傳·支遁傳》載孫綽《道賢論》云:“支遁,向秀雅尚莊老,二子異時,風好玄同!毖派星f老,風好自然玄同,但“二子異時”,卻使支遁能夠佛玄井濟,在逍遙理論上逾越前修。
 
 
《世說新語·輕詆篇》云:
    王北中郎不為林公所知,乃著論《沙門不得為高士論》。大略云:“高士必在于縱心調暢,沙門雖云俗外,反更束于教,非恃性自得之謂也!
  名僧的名士化,是兩晉佛玄互動的一個突出現象。支遁是義學高僧,又是玄談重鎮,而且“任心獨往,風期高亮。”8王坦之所論,雖為支遁而發,但他提出的問題,卻帶有普遍性。這涉及到如何看待佛玄性質,以及出世、入世之關系。王坦之把“教”與“俗”嚴格區別開來。高士“縱心調暢”、為俗所有;僧徒“束于教”,不能“情性自得”,故不能為高±。而潛在的邏輯必然是,僧徒變為高士,教理也就異化為世俗。這個責難是相當嚴重的。
 《輕詆篇》又云:
     王中郎與林公絕不相得。王謂林公詭辯,林公道王云:“箸膩顏恰,緒布單衣,挾《左傳》,逐為鄭康成車后,問是何物塵垢囊?”
   王坦之雖為名士,但不尚玄談,所以視支遁辨名析理之論為“詭辯”,而支遁責之以“挾《左傳》,逐鄭康成車后”,可知王坦之必篤守儒家教義,與當時玄佛之風頗有參差。《晉書》卷七五《王坦之傳》,謂“坦之有風格,尤非時俗放蕩,不敦儒教;頗尚刑名學”,這樣看來,王坦之所謂“高士”與玄學家之高士尚有不同。雖言“縱心調暢”仍不脫儒家名教之理。值得注意的是,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于此條案語中,對支遁亦頗有疵議。他說:
      坦之獨抱遺經,謹守家法,故能辟莊周之非儒道,箴謝安之好聲律。名言正論,冠絕當時。夫奏《蕭韶》于溱、洧,襲冠裳于裸國,固宜為眾喙之所咻,群犬之所吠矣。若支遁者,希聞至道,徒貴利口,嗔癡太重,我相未除,曾不得為善知識,惡足稱高逸沙門乎?
  余嘉錫似乎不反對僧徒“高逸”,他對支遁的責難,僅就支遁作為佛教徒之修養而言,但觀其對王坦之“獨抱遺經,謹守家法”的稱譽,可窺知余氏對當時佛玄之風的態度。
  關于支遁的名士風度,史籍頗見稱述。其影響所及,決非一般名僧可比。《高僧傳·支遁傳》引孫綽《喻道論》云:
    支道林者,識清體順,而不對于物。玄道沖濟,與神情同任。此遠流之所以歸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
又《世說新語·傷逝篇》注引王詢《法師墓下詩序》云:
    余以寧康二年,命駕之剡石城山,即法師之丘也。高墳郁為荒楚,丘隴化為宿莽,遺跡未滅,而其人已遠。感想平昔,觸物凄懷。
對支遁思想和風度的不同看法,源于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僧人的名士風度,是否有悖于佛教義理和規范?作為世俗名士的僧人,如何保持和貫徹他的教徒本質?這不僅涉及支遁一人,也關乎整個晉代僧人名士化的根本評價。
我認為,兩晉時期僧人的名士化,除佛玄相資為用的時代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大乘教理的確立與敷揚。但除了佛教徒究心教理,別有心會,其他世俗名士對大乘精神實質卻多不了然!陡呱畟鳌肪硭摹扼梅搨鳌吩疲
      潛嘗于簡文處,遇沛國劉恢;殖爸唬骸暗朗亢我赃M來門?”潛曰:“君自睹其朱門,貧道見為蓬戶。”
  “朱門”如“蓬戶”,這是大乘真空假有、出世入世一體不二精神的絕妙闡述,而劉恢仍以方內、方外絕然兩途的小乘佛法相詰難,可知其對大乘義理懸隔之深。
 大乘的實踐主體是菩薩,而大乘真空幻有的本體論使菩薩出家、在世完全統一。出世就是人世,煩惱就是涅槃,關鍵在于你對“幻有”世界的“真空”性把握到什么層次。這樣,菩薩求佛證道,必以“世間”為依據。一方面自覺,一方面覺他。而“覺他”即普度眾生,同登彼岸,則形成與小乘只求自覺,證阿羅漢果截然不同的教理風范。
 這里涉及到兩個頗為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般若權便。菩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六度,而以般若為中心。但達到般若智慧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行“漚恕拘舍羅”即“權便”之法。只有在世間權便行化,才能自覺覺他。再就是無住涅槃。小乘聲聞隨時“證空”,得無余涅槃。但大乘菩薩懷有廣濟眾生的使命,不能自度得無余涅槃,即不能中道取證。他只能以般若權便之法,在世間不斷趨向終極涅槃。一方面超度眾生,一方面體證自我境界,這就是無住涅槃。支讖《道行經·守空品》明確說:“本愿悉護薩和薩(眾生)故,為極慈哀故,自念言:我悉具足于功德,是時不取證。”大乘以世間為出世伺的思想,在《維摩詰經》中得到深刻的闡述。維摩詰作為在家菩薩把大乘教理和世俗規范高度融合在一起,體現出了教徒與世眾雙重人格而體用一如的絕妙風度!洞笳亍肪硎еt譯《維摩詰經·善權品》,認為維摩詰具有兩種品格,一是“深入微妙,出入智度無極”,一是“善權方便,博入諸道”。正是因為他掌握了這種般若權便的大乘教理,所以才能在世俗規范中出神入化。此所謂:“入人臣中,正群臣意,為作端首;使人正道。人帝王子,能正其意,以孝寬仁率化薄俗。入貴人中,能正雅樂,化正宮女。入庶人中,軟意愍傷,為興福力。”
 這樣看來,僧人的名士化,實際上是大乘教理實踐的必然結果。王坦之以“教”、“俗”二分對支遁的責難,在佛學上殊為失據。《高僧傳·支遁傳》謂遁“隱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品”,且“晚出山陰,講《維摩詰經》”?芍鋵Υ蟪肆x理,素所營心;而支遁風神俊邁處,不僅僅出于時尚濡染,亦其所宗教理有以致之。
《世說新語·文學篇》云:
    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文學篇》又云
    支道林、許椽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座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汴舞。
 作為義學高增,支遁建寺講習,精研佛理!吨Ф輦鳌匪^“立寺行道,僧眾百余”,“宴坐山們,游心禪苑”。即使與“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狎”,但在卓然獨拔的風度之中,亦以辯難佛理為其旨趣。與王坦之論即色義,與許珣論《維摩詰經》,雖道俗有別,理致乖殊,叵亦合六度“精進”之意!稄V弘明集》卷三十支遁《八關齋詩序》有云:
    間與何驃騎期,當為合八關齋。以十月二十二日,集同意者在吳縣土山墓下。三日清晨為齋始,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肅穆,莫不靜暢。
 道士白衣,同守齋戒;敷揚佛法,自度度人,于此可見支遁大乘菩薩之情懷。
  僧人名土化,并未因僧人介人世俗規范而消彌僧俗界線。塵世即佛土,生死即涅槃涅檠,優游世間,卻又憑空蹈虛,這正是“沙門高士”的獨特風度。又《高僧傳·支遁傳》引支遁上書告辭哀帝云:
      蓋沙門之義,法出佛圣,琱純反樸,絕欲歸宗,游玄虛之肆,守內圣之則,佩五戒之貞,毗外王之化。
“絕欲歸宗”是僧徒最高境界,但僧徒并非以此自限!芭逦褰渲,毗外王之化”,這正體現了大乘覺悟有情眾生的精神。支遁在這里對佛教與社會關系的闡釋,一方面固然在宣述教理,另一方面,也是間接對成、隸二帝以來,以“佛者夷狄之俗,非經典之制”而加以非毀者的駁難。9支遁應哀帝之召,出都講習《道行般若》,一本大乘入世行化宗旨,而世之論者,往往以僧徒結交帝室,妄生非議。知人論世之難,于此可見。
  但支遁講逍遙,卻非至人;談即色,也并末證得涅槃。破除有執而我相猶存。所以,為了聲名而拒絕與殷浩辯難佛理;于義學論敵,不僅當仁不讓,而且出芒峻刻。至于玩鶴養馬,買山而居,雖為當時名士習尚,但對有道高僧而言,猶尚失之謹重。10也許正是在這種空有難斷,有我、無我矛盾膠著的困境當中,才體現出入世僧徒宣道行化的宗教使命,并造就出他們意蘊豐厚的雙重人格力度。
 《世說新語·傷逝篇》云:
      支道林喪法虔之后,精神殞喪,風味轉墜。常語人曰:“昔匠石廢斤于郢人,牙生輟弦于鐘子,推己外求,良不虛也。冥契既逝,發言莫賞,中心蘊結,余其亡矣。”卻后一年,支遂殞。
    無論即色為空,還是冥神逍遙.都沒有阻斷支遁心中的生死情懷。而正是這份情懷,才使我們真正逼近了這位高僧大德的內在精神世界,也使我們重新找到了審視魏晉佛玄文化的入手處。
注:
 


1參見呂瀓《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50頁,中華書局1979年版。又見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學論叢》第39頁,中華書局 1982年版。
2 《大正藏》卷六五安澄《中論琉記》引道安《本無論》云:“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末有;若宅心本無,即異想便息!
3除般若經典外,寶積類和華嚴類經典,以及《維摩詰經》,都采用中道正觀的方法。支讖譯有寶積類的《佛遺日摩尼寶經》,竺法護譯有《正法華經》,支謙譯《維摩詰說不思漢法門經》,后兩種是魂晉間最為流行的佛教經籍。
4 《大正藏》卷十三支謙譯《維摩詰經·不二入品》云:“世間,空而作之為二。色空,不色敗空,色之性空!敝Ф菥写私,于“不色敗空”之意自當關注,
5 《高僧傳·支孝龍傳》引其論云:“抱一以逍遙,唯寂以致誠!庇帧夺屔鈧鳌酚醒栽唬骸扒耶敺治鲥羞b,何當是非先達!薄板羞b”一詞,義或有殊.但亦可年見當時風會之—斑。   
6王弼論見《三國志·神會傳》注引何劭《王弼傳》。何晏之語見《三國志·曹爽傳》注引《魏氏春秋》。
7參見顧炎武《日知錄》巷十三“正始”條黃汝成《集釋》引楊繩武的有關論述。
8 參見《世說新語·賞譽篇》注引《支遁別傳》。
9參見《晉書》卷十七《蔡謨傳》。又見《全晉文》卷三二何允《奏言沙門不應敬王者》。
10參見《世說新語》之《文學篇》和《言語篇》。
  相關鏈接
  相關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七| 性少妇freesexvideos高清bbw| 午夜叫声理论片人人影院| 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肉丝袜久久| 成年人性生活免费看|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仑片一区二区三区| 99日本精品|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日本一级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卡二卡在线|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 欧美日韩九区| 性欧美精品动漫| 处破大全欧美破苞二十三|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国产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写真图片| 日本一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入口九色|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不能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广东 | 激情久久一区| 国产日韩麻豆| 日韩av在线播| 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大学生| 欧美乱妇在线视频播放|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av| 99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欧美色图在线| _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 久久久一二区| 亚洲精品日本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av精品| 午夜大片网| 国产真实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两性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99国产精品|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亚洲网久久| 国产黄一区二区毛片免下载|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日韩欧美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不卡| 挺进警察美妇后菊| 国产一区激情|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69av|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2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1区二区| 99热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www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动| 国产一区激情| 国产日韩欧美另类| 久久影院国产精品| 国产二区三区视频| 2023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双| 国产日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一级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538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日韩av在线免费电影|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沐欲| 狠狠色狠狠色88综合日日91|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