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周圍膿腫76例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的方法。 方法 對1995~2004年約10年來76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的方法及效果進行回顧分析。 結果 除了3例中轉開腹治療外,73例患者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治愈,總有效率為96%。 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的方法療效較好,能明顯降低闌尾周圍膿腫的死亡率及并發癥。
【關鍵詞】 闌尾周圍膿腫;中西醫結合治療
闌尾周圍膿腫屬于祖國醫學“腸癰”的范疇,多因急性闌尾炎延誤治療,闌尾化膿、壞疽、穿孔后自體大網膜及四周腸袢包裹局限而形成的右下腹膿腫,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治療原則以中西醫結合的保守治療為主。筆者自1995~2004年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治療闌尾周圍膿腫76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齡4~82歲,平均38.3歲。其中14歲以下6例,占7.9%;15~60歲57例,占75%;61歲以上13例,占17.1%。病程5~16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發熱、腹痛及右下腹包塊,其中有典型的轉移性右下腹疼痛癥狀51例,直接右下腹疼痛25例;入院時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10~20)×109/L 49例,>20× 109/L 20例,正常7例。全部病例入院時體溫均在37℃以上,最高達40.1℃。入院時均可觸及右下腹包塊,最大10cm×7cm。
1.2 診斷依據 (1)有典型闌尾炎史兼有氣滯血瘀與發熱癥狀;(2)患者來診多在發病后數日以上,體溫和白細胞增高;(3)右下腹觸及固定且邊緣較清楚的痛性腫塊,可有局限性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的體征。(4)腫塊的邊界、大小及性質經B超檢查所證實;(5)排除引起右下腹腫塊的其他原因。
1.3 治療方法
1.3.1 中醫治療 (1)內服藥:總治則為清熱解毒,行氣活血,化瘀散結,并分期論治。組方:桃仁20g,紅藤30g,蒲公英30g,敗醬草30g,牡丹皮15g,當歸20g,赤芍20g,連翹15g,金銀花30g,川楝子15g,沒藥10g,乳香10g,甘草10g。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完,病情嚴重者,每日2劑,1個療程為7天,服藥期間不間隔。早期重用清熱解毒之紅藤、敗醬草、連翹、金銀花等藥,若熱盛便秘者加大黃10g(后下);中期清熱解毒及活血化瘀兼用,原方加紅 花10g等;后期常為小而硬之腫塊,應破瘀散結,原方可減去乳香、沒藥,加用三棱、莪術,輔以扶正可加黨參、黃芪。腹脹氣滯明顯者,加柴胡、枳殼。濕熱甚者加黃柏。(2)外用藥:局部用生姜、芒硝、黃柏、黃芩,搗爛如泥,再加入大黃粉及適量冰片,用蜂蜜及凡士林調成膏狀,敷于局部,每日1~2次。
1.3.2 西醫治療 首選氨芐青霉素、甲硝唑及喹諾酮類抗生素聯合用藥,也可將氨芐青霉素換成頭孢類抗生素(一般選用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甲硝唑)。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全身及局部癥狀完全消失,體溫及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右下腹腫塊消失并經B超檢查證實。顯效:自覺癥狀基本消失,體溫及白細胞恢復正常,右下腹包塊明顯縮小或僅有條索,有輕壓痛。好轉:全身癥狀減輕,時有發熱,體溫不超過38.5℃;白細胞計數略高于正常,右下腹腫塊縮小較慢,局部仍有壓痛,但無反跳痛及肌緊張。無效:上述各項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2.2 治療結果 76例中治療1個療程21例,2個療程48例,超過2個療程7例。痊愈73例,占96%;無效3例,占4%,無效者全部中轉開腹手術治療,其中1例術前已并發腸梗阻。住院時間7~18天,平均12.5天。腫塊消失時間6~17天,平均為10.5天。
3 討論
闌尾周圍膿腫是急性闌尾炎病情發展迅猛,治療不及時,或患者抵抗力低下,細菌透過闌尾壁或闌尾穿孔進入腹腔,闌尾周圍組織粘連,大網膜及鄰近組織形成包裹致彌漫性腹膜炎局限而成炎性包塊或膿腔。闌尾周圍膿腫形成后,由于粘連緊密,組織炎癥水腫嚴重,手術分離極易造成腸管破裂,導致腸瘺[1]。另外,手術還容易引起炎癥擴散,形成新的腹膜炎、腹腔膿腫、腸粘連、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因而應盡量避免手術;中西醫結合治療對闌尾周圍膿腫有較好療效,極少數病例治療后,局部膿腫吸收不明顯者,可考慮在B超或CT引導下經腹膜腔穿刺抽膿或行膿腫置管引流。必要時可經膿腔置管行局部藥物沖洗,促進膿腫早日消散吸收。本組8例較大膿腫者經穿刺或置管沖洗而獲得痊愈。
闌尾周圍膿腫屬于祖國醫學“腸癰”的范疇。中醫認為:腸癰是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內蘊;或飽食后急劇奔走,腸道運化失司,而腸道氣血瘀滯,蘊濕生熱,瘀滯化熱,熱積不散,熱盛肉腐,敗血濁氣壅遏,醞而成膿。在其病程的演變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正邪相爭,決定著熱毒的局限與擴展、吸收與蔓延。故氣滯血瘀是腸癰的病理基礎,瘀滯化熱是其主要的病理環節,熱邪輕重與正氣盛衰是其病理變化的關鍵[2]。所以我們在闌尾周圍膿腫的治療過程中除積極抗感染和中醫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祛瘀散結外,還重視支持“扶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根據中醫分期辨證用藥,常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方中大劑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能明顯改善腹腔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局限與吸收。外敷芒硝可瀉熱軟堅,大黃通滯逐瘀,冰片、生姜有促透作用。適量加以黨參、黃芪扶正,以增加自身抵抗力。中西藥結合,內外兼治,標本兼顧。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大黃、牡丹皮、金銀花、連翹、紅藤等清熱解毒藥物,均有抑菌或殺菌作用;桃仁、紅花、當歸等活血藥,可改善微循環,增加局部血流量,促進白細胞吞噬作用,有助于炎癥消散吸收;黃芪、黨參等扶正藥物有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芒硝除瀉下作用外,更有對闌尾及脾臟的網狀內皮系統有明顯的刺激作用,使其增生現象與吞噬能力有所增強,從而調動機體內在的抗病能力。
輔助療法:外敷中藥:闌尾周圍膿腫的治療除全身用藥外,局部用藥也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局部外敷中藥作為輔助治療,方法較多。作用機制為外敷中藥后腸管及闌尾蠕動明顯增強[3]。本組病例采用多味清熱解毒、中藥外敷,效果明顯。因此,外敷中藥對于調動機體內在的抗病能力,促進膿腫吸收消散,也是不可缺少的治療方法。改變病灶部位的病原菌的生長、繁殖條件,因而有間接的抑菌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142-1154.
2 蘇法春,麻百家,柴振顯,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的體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1,7(2):107-108.
3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0-49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