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療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紫癜的療效觀察

【摘要】 目的 探討靜脈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紫癜的療效。方法 將52例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紫癜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采用綜合治療,治療組給予IVIG靜脈點滴,對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隨訪復發率參數進行比較。結果 治療組在皮疹、消化道癥狀、關節腫痛、腎臟癥狀消失時間及復發率上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 IVIG可明顯縮短病程,減少復發,療效確切,是治療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紫癜的有效藥物。
【關鍵詞】 過敏性紫癜;人免疫球蛋白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主要侵犯毛細血管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表現為特征性的皮膚紫癜,同時合并腹痛、關節腫痛、便血和血尿等,病程中易反復發作,臨床上無特效治療方法。我們應用IVIG輔助治療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紫癜26例,療效滿意,復發率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兒科2000年7月~2004年6月符合過敏性紫癜診斷標準[1],既往有1次以上反復發作史的患兒52例,皮膚紫癜52例,消化道癥狀37例,關節腫痛28例,腎臟損害16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5~12歲,平均(8.5±2.2)歲,病程1~25d,平均(8.6±3.0)天。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6例,兩組年齡、性別、臨床特點、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急性期均臥床休息,盡可能尋找并避免過敏源,進行抗感染、抗凝、止血、脫敏等綜合治療,療程2周左右。治療組加用IVIG(廣西北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郴州生物制品分公司),300~400mg/kg,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3~5次。觀察記錄皮膚紫癜、消化道癥狀、關節癥狀、腎臟癥狀消失時間。隨訪觀察2年。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統計軟件,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采用t檢驗,復發率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見表1,兩組治療后2年隨訪復發率比較見表2。治療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顯著性(P<0.001)。治療組治療后2年隨訪復發率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顯著性(P<0.01)。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后2年隨訪復發率比較(略)
3 討論
1981年Imdach首次應用大劑量IVIG治療兒童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獲得成功后,IVIG即被廣泛應用于兒科多種原發性、繼發性免疫缺陷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在防治感染和調節免疫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過敏性紫癜(HSP)是一種主要侵犯毛細血管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王強[2]對20例急性期HSP患兒,15例恢復期HSP患兒及15例正常兒童血清血管內皮因子(VEGF)進行檢測,結果,急性期HSP患兒血清VEGF水平明顯高于恢復期及正常對照組,3組間作兩兩比較均具差異有顯著性,提示VEGF可能參與HSP的發病過程,并與HSP的反復發作有關。高揚[3]認為HSP患兒VEGF高表達可能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作為血管生成素促進內皮細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床復原,對血管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VEGF過高表達并在其他促炎因子交互作用下,能促進血管通透性增高,加速白細胞游走,血漿滲出,加重血管內皮損傷而加劇血管炎性反應,參與HSP血管炎癥反應過程。
參與HSP的致炎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a(IL-1a)、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等均能促進VEGF表達。李冬梅[4]認為,外源性免疫球蛋白F(ab)片段能特異性結合IL-1a、IL-2、IL-6、TNF-a等,阻止致炎細胞因子與相應受體結合,抑制HSP患兒急性期與恢復期VEGF表達。本文結果顯示,IVIG治療組在皮疹、消化道癥狀、關節腫痛、腎臟癥狀消失時間上均明顯縮短,特別是兩組復發率比較,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與以上報道相符。IVIG治療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紫癜具有療程短,療效好,復發率低,不良反應較少等特點,值得臨床醫生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慕逖.兒科學,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86.
2 王強,董巍.過敏性紫癜患兒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變化的意義.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20(11):1078-1079.
3 高揚,劉志輝,張茹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生物學活性及其表達調控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2003,9(2):65-66.
4 李冬梅,劉晉華,蔡大偉,等.靜脈用免疫球蛋白在兒科臨床應用進展.兒科藥學雜志,2004,10(1):11-1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