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對銀行業務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http://www.dcyhziu.cn 2007/5/22 源自:金融學堂 【字體:
】

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在2000年10月發表的白皮書中指出:“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和國際互聯網(Internet)技術在銀行的應用,將使銀行業發生根本轉變,由此而產生的問題和影響對銀行機構、監管當局雙方而言均是從未經歷過的新事物。”網絡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導致經濟活動虛擬化、銀行虛擬化、貨幣虛擬化的同時,加速了銀行業的創新活動,衍生金融工具大量涌現、傳統銀行業務衰退。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
1、銀行業務創新速度加快。
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規則等外部環境的變化,銀行業務也在不斷創新。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給銀行業在信息生產、流動性供給等方面帶來發展機遇,使銀行的功能更具多元化。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功能方面出現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這些變化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由于計算機的普及及其性能提高致使金融電子化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迅速提升;二是Internet與金融電子化系統聯網致使信息傳遞成本下降;三是國際金融市場規則趨向寬松致使衍生業務擴大并使銀行資產逐漸走向證券化。這一系列原因導致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服務業發生了和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此外,技術創新在給銀行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對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信息產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非金融機構已經具備提供資金中介服務和結算服務的實力,并且正以各種形式向這些傳統上由銀行獨占的業務領域滲透、瓜分市場份額。導致銀行傳統業務萎縮,市場占有率減少。
2.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衰退。
由于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網絡金融的發展,提高了金融信息處理能力并降低了信息傳輸成本,金融市場出現直接金融增加、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范圍擴大、資金向共同基金等開放式投資信托轉移等趨勢,導致銀行的存貸款傳統業務衰退。
3.銀行的特殊性發生變化。
銀行有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特殊性不僅在于能向社會提供結算服務和融資中介服務,更重要的是銀行在提供這些服務的同時,大量地高效地生產和積累著有關客戶財務狀況、市場動向等方面的信息,而且在資金服務中具備提供流動性的能力。所以銀行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信息生產和流動性供給方面。信息技術對銀行的特殊性影響表現在:首先關于信息生產,目前已被采用的信用記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對客戶的資信審查能力,并可獲取與現金流量具有同等價值的企業信息,銀行信息生產的特殊性將不復存在,其優勢則可能瓦解。其次關于流動性供給,僅就銀行存款具備的結算功能而言,在分業經營前提下現行的結算制度仍是只允許銀行存款作為結算貨幣使用。因此,提供具備流動性的“存款貨幣”的功能仍然是銀行獨有的功能,其特殊性尚存。
4.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差別縮小。
對企業而言,構筑企業與銀行的長期關系(主銀行制)的好處之一是可抑制銀行貸款利率波動。但隨著社會資金從銀行存款向市場性金融商品轉移,以及電子結算水平不斷提高導致對結算帳戶存款需求減少,企業對銀行的依賴度降低,今后主辦銀行制將越來越難以維持。隨著金融交易市場化的發展,銀行不得不進行業務創新,例如,向顧客提供風險管理手段、提供利率波動小的存款種類、提供市場衍生金融商品等等。因此,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在經營內容和方式上的差別逐漸縮小。
二、網絡經濟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與Internet聯網的電子商務中,主要的數據流有3類:商流(即商務信息流)、資金流(即電子貸幣支付流)、物流(即商品輸送流)。其中,電子貨幣作為網上交易必備的支付手段在電子商務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信用卡是電子貨幣的主要類型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圍普及率最高的一種電子貨幣,也是電子商務支付系統用于零售業務的首選品種。因此,信用卡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僅直接影響電子商務的發展,而且對金融政策的影響不可忽視。以下以信用卡為例實證分析電子貨幣的普及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1.信用卡的普及使用會助長消費者的流動性偏好。
根據凱恩斯關于貨幣需求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消費者之所以持有貨幣,是因為貨幣最具有流動性,有貨幣在手,則機動靈活,放棄貨幣也就是放棄機動靈活。與其他支付手段相比,信用卡的最大特征是:提供消費信用,消費者在預定的限額內無須擔保可自由借貸,有助于增長消費者的流動性偏好。在信用卡等消費信用普及的國家中宏觀儲蓄率比消費信用不普及的國家低。當經濟主體處于受流動性制約的狀態時,金融政策通過收縮或擴大流動性可以影響經濟主體在不同時間段的資源分配。由于信用卡特殊的消費信用功能及其使用的方便性,當普及范圍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會緩解對流動性的制約,直接調整貨幣供給量,對制約流動性的金融政策起到削弱作用。
2、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可使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信用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可以隨時提供消費信用,而在預定的時間集中結算。這樣就可以削弱對貨幣需求的預防動機,降低關于個人持有貨幣的不確定性,致使基于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減少。中央銀行通過對這種貨幣需求減少的調節,可使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三、網絡經濟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
貸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合適的政策中介目標、政策工具以及傳導機制,電子結算技術普及過程中,當電子貨幣發行量達到一定規模時,貨幣乘數和貨幣需求函數均會發生變動。一般而言,電子結算技術普及過程中二者的變動均會對中央銀行構成不可預測的沖擊。近十幾年來國際主要貨幣市場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金融技術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影響,各經濟發達國家的貨幣需求函數均發生較大波動呈現不穩定趨勢,這已被許多經濟學家論證過。對于貨幣市場的這種不穩定狀況,引起人們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思考。由于普及電子貨幣使用之后,將對貨幣市場造成不可預測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會頻繁發生,所以中央銀行選擇穩定利率的政策目標對于穩定貨幣市場的作用會比較顯著。
四、網絡經濟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
金融市場短期利率是通過調整基礎貨幣的供需關系決定的,中央銀行作為基礎貨幣的唯一供給者,隨著金融技術創新的深化,中央銀行對于金融市場短期利率的控制能力原則上不會降低。既然在信息技術創新條件下目前中央銀行仍具備對短期利率的控制能力,那么,以短期利率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對固定資產投資等實體經濟施加影響的過程中,傳導機制的有效性是否回被削弱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以下,對以衍生金融工具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創新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問題展開討論。
1、傳導機制的貸款渠道。
以銀行為首的金融中介服務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貸款渠道”,貸款渠道的重要性在于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開放型市場中可自由交易的“債券”與銀行“貸款”是不同類型的資產/負債,相互不能“完全替代”,因此,銀行貸款這一融資渠道在資金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技術創新是否會降低貸款渠道傳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取決于貸款與債權證券化等金融服務不斷向市場化推進,意味著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在資金市場選擇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渠道的機會不斷擴大,銀行貸款與債券替代性逐漸增強。隨著金融技術創新的推進銀行貸款與債券的替代性增強,導致貸款渠道的重要程度降低,通過貸款渠道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減弱。金融信息技術創新對貨幣渠道的另一重要影響表現在:由于銀行貸款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必然發生帶有盲目性的“信用分配”。信息不對稱還將導致市場對利率變化不能作出正確反映。衍生工具對“信用分配”的影響表現在:當企業從市場籌集資金時,可以發行有價證券并適當組合衍生金融商品,其結果,既可向社會更多的公布有關該企業的信息,也可使企業通過運用衍生工具降低借貸成本,分散風險,衍生工具的套期保值可以大大減小借貸風險,致使貸款市場中出現信用分配的可能性降低。因此,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廣應用“信用分配”會減少,貸款渠道對金融政策的傳導程度降低。
2、傳導機制的存款渠道。
信息技術創新對于金融政策的另一傳導途徑“存款渠道”的影響表現在金融業不斷向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商品之間的轉換及其利率變化更趨勢活躍,利率的調整速度加快,反映出“存款渠道”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利率渠道”的有效性受到了挑戰。衍生工具的普及應用,致使希望減輕風險負擔的經濟主體可以容易地將風險性大的金融資產,轉移給基于某種利益考慮愿意適度承擔風險的經濟主體。因此,利率的變化對經濟主體支出行為的影響減弱。擴大衍生商品交易會降低“利率渠道“傳導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
1、銀行業務創新速度加快。
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規則等外部環境的變化,銀行業務也在不斷創新。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給銀行業在信息生產、流動性供給等方面帶來發展機遇,使銀行的功能更具多元化。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功能方面出現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這些變化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由于計算機的普及及其性能提高致使金融電子化系統的信息處理能力迅速提升;二是Internet與金融電子化系統聯網致使信息傳遞成本下降;三是國際金融市場規則趨向寬松致使衍生業務擴大并使銀行資產逐漸走向證券化。這一系列原因導致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服務業發生了和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此外,技術創新在給銀行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對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信息產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非金融機構已經具備提供資金中介服務和結算服務的實力,并且正以各種形式向這些傳統上由銀行獨占的業務領域滲透、瓜分市場份額。導致銀行傳統業務萎縮,市場占有率減少。
2.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衰退。
由于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網絡金融的發展,提高了金融信息處理能力并降低了信息傳輸成本,金融市場出現直接金融增加、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范圍擴大、資金向共同基金等開放式投資信托轉移等趨勢,導致銀行的存貸款傳統業務衰退。
3.銀行的特殊性發生變化。
銀行有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特殊性不僅在于能向社會提供結算服務和融資中介服務,更重要的是銀行在提供這些服務的同時,大量地高效地生產和積累著有關客戶財務狀況、市場動向等方面的信息,而且在資金服務中具備提供流動性的能力。所以銀行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信息生產和流動性供給方面。信息技術對銀行的特殊性影響表現在:首先關于信息生產,目前已被采用的信用記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對客戶的資信審查能力,并可獲取與現金流量具有同等價值的企業信息,銀行信息生產的特殊性將不復存在,其優勢則可能瓦解。其次關于流動性供給,僅就銀行存款具備的結算功能而言,在分業經營前提下現行的結算制度仍是只允許銀行存款作為結算貨幣使用。因此,提供具備流動性的“存款貨幣”的功能仍然是銀行獨有的功能,其特殊性尚存。
4.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差別縮小。
對企業而言,構筑企業與銀行的長期關系(主銀行制)的好處之一是可抑制銀行貸款利率波動。但隨著社會資金從銀行存款向市場性金融商品轉移,以及電子結算水平不斷提高導致對結算帳戶存款需求減少,企業對銀行的依賴度降低,今后主辦銀行制將越來越難以維持。隨著金融交易市場化的發展,銀行不得不進行業務創新,例如,向顧客提供風險管理手段、提供利率波動小的存款種類、提供市場衍生金融商品等等。因此,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在經營內容和方式上的差別逐漸縮小。
二、網絡經濟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與Internet聯網的電子商務中,主要的數據流有3類:商流(即商務信息流)、資金流(即電子貸幣支付流)、物流(即商品輸送流)。其中,電子貨幣作為網上交易必備的支付手段在電子商務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信用卡是電子貨幣的主要類型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圍普及率最高的一種電子貨幣,也是電子商務支付系統用于零售業務的首選品種。因此,信用卡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僅直接影響電子商務的發展,而且對金融政策的影響不可忽視。以下以信用卡為例實證分析電子貨幣的普及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1.信用卡的普及使用會助長消費者的流動性偏好。
根據凱恩斯關于貨幣需求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消費者之所以持有貨幣,是因為貨幣最具有流動性,有貨幣在手,則機動靈活,放棄貨幣也就是放棄機動靈活。與其他支付手段相比,信用卡的最大特征是:提供消費信用,消費者在預定的限額內無須擔保可自由借貸,有助于增長消費者的流動性偏好。在信用卡等消費信用普及的國家中宏觀儲蓄率比消費信用不普及的國家低。當經濟主體處于受流動性制約的狀態時,金融政策通過收縮或擴大流動性可以影響經濟主體在不同時間段的資源分配。由于信用卡特殊的消費信用功能及其使用的方便性,當普及范圍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會緩解對流動性的制約,直接調整貨幣供給量,對制約流動性的金融政策起到削弱作用。
2、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可使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信用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可以隨時提供消費信用,而在預定的時間集中結算。這樣就可以削弱對貨幣需求的預防動機,降低關于個人持有貨幣的不確定性,致使基于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減少。中央銀行通過對這種貨幣需求減少的調節,可使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三、網絡經濟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
貸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合適的政策中介目標、政策工具以及傳導機制,電子結算技術普及過程中,當電子貨幣發行量達到一定規模時,貨幣乘數和貨幣需求函數均會發生變動。一般而言,電子結算技術普及過程中二者的變動均會對中央銀行構成不可預測的沖擊。近十幾年來國際主要貨幣市場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金融技術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影響,各經濟發達國家的貨幣需求函數均發生較大波動呈現不穩定趨勢,這已被許多經濟學家論證過。對于貨幣市場的這種不穩定狀況,引起人們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思考。由于普及電子貨幣使用之后,將對貨幣市場造成不可預測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會頻繁發生,所以中央銀行選擇穩定利率的政策目標對于穩定貨幣市場的作用會比較顯著。
四、網絡經濟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
金融市場短期利率是通過調整基礎貨幣的供需關系決定的,中央銀行作為基礎貨幣的唯一供給者,隨著金融技術創新的深化,中央銀行對于金融市場短期利率的控制能力原則上不會降低。既然在信息技術創新條件下目前中央銀行仍具備對短期利率的控制能力,那么,以短期利率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對固定資產投資等實體經濟施加影響的過程中,傳導機制的有效性是否回被削弱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以下,對以衍生金融工具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創新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問題展開討論。
1、傳導機制的貸款渠道。
以銀行為首的金融中介服務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貸款渠道”,貸款渠道的重要性在于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開放型市場中可自由交易的“債券”與銀行“貸款”是不同類型的資產/負債,相互不能“完全替代”,因此,銀行貸款這一融資渠道在資金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技術創新是否會降低貸款渠道傳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取決于貸款與債權證券化等金融服務不斷向市場化推進,意味著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在資金市場選擇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渠道的機會不斷擴大,銀行貸款與債券替代性逐漸增強。隨著金融技術創新的推進銀行貸款與債券的替代性增強,導致貸款渠道的重要程度降低,通過貸款渠道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減弱。金融信息技術創新對貨幣渠道的另一重要影響表現在:由于銀行貸款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必然發生帶有盲目性的“信用分配”。信息不對稱還將導致市場對利率變化不能作出正確反映。衍生工具對“信用分配”的影響表現在:當企業從市場籌集資金時,可以發行有價證券并適當組合衍生金融商品,其結果,既可向社會更多的公布有關該企業的信息,也可使企業通過運用衍生工具降低借貸成本,分散風險,衍生工具的套期保值可以大大減小借貸風險,致使貸款市場中出現信用分配的可能性降低。因此,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廣應用“信用分配”會減少,貸款渠道對金融政策的傳導程度降低。
2、傳導機制的存款渠道。
信息技術創新對于金融政策的另一傳導途徑“存款渠道”的影響表現在金融業不斷向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商品之間的轉換及其利率變化更趨勢活躍,利率的調整速度加快,反映出“存款渠道”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利率渠道”的有效性受到了挑戰。衍生工具的普及應用,致使希望減輕風險負擔的經濟主體可以容易地將風險性大的金融資產,轉移給基于某種利益考慮愿意適度承擔風險的經濟主體。因此,利率的變化對經濟主體支出行為的影響減弱。擴大衍生商品交易會降低“利率渠道“傳導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