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鑒別摻假的醬油
醬油中常見的摻偽物有水、鹽水及醬色。也有用鹽水、醬色、檸檬酸和味精等偽造醬油的,更有甚者用鹽水與醬色直接配制假醬油。
(1)感官檢查
一般情況下,若醬油的密度低于1.10克/厘米3,顏色淺,不濃稠、鮮味及香氣很淡或根本沒有,即可判斷為摻水。
當醬油中大量摻入食鹽水時,因為增加了醬油稠度,又有味精調味,醬色增色,感官上可能發現不到異常情況,密度也可能在正常范圍內,但是食鹽含量必定高于20%,只要發現含食鹽高于這個比例數,即可判斷醬油中加入了食鹽。品嘗到醬油味道發苦即為鹽過量。
(2)化學與物理檢驗
密度測定:將醬油檢樣沿壁倒入200~250mL量筒中,再將量筒置于水平臺面上。比重計事先洗凈擦干,緩緩放入樣品中,勿使碰到容器底及四周壁,保持樣品溫度在20℃,待其靜止后,再輕輕按下少許,待其自然上升到靜止不動并無氣泡冒出后,從水平位置觀察與樣品液面相交處的刻度,即為樣品密度,若低于1.10克/厘米3即摻入了水分。
食鹽測定:醬油中食鹽含量一般應控制在18%~20%范圍內。鹽太少達不到調味要求,且容易使醬油變質,鹽太多則味苦而不鮮。
可取醬油樣品5.0毫升置于100毫升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勻后取2.0毫升于150~200毫升瓷蒸發皿中,加水100毫升及5%鉻酸鉀溶液1毫升,混勻。用0.1mol/L硝酸銀標準溶液滴定至磚紅色。量取100毫升水同時作空白試驗。
X=
5×2÷100
×100
(V1-V2)×c×0.0585
式中:X——樣品中食鹽含量(以氧化鈉計),g/100mL,
V1——測定用樣品稀釋液消耗硝酸銀標準溶液的體積,mL,
V2——試劑空白消耗硝酸銀標準溶液的體積,mL;
c——硝酸銀標準溶液的濃度,mol/L;
0.058 5——1mL 1mol/L的硝酸銀溶液相當于氧化鈉的克數。
計算上式后,苦醬油中食鹽含量超過20%則可認為摻入了食鹽。
13、鑒別摻假的食醋
食醋中的主要摻偽物質為游離礦酸。可取被檢食醋10毫升置于試管中,加蒸餾水5~10毫升,混合均勻(若被檢食醋顏色較深,可先用活性炭脫色),沿試管壁滴加3滴0.01%甲基紫溶液,若顏色由紫色變為綠色或藍色,則表明有游離礦酸(硫酸、硝酸、鹽酸、硼酸)存在。
14、鑒別摻假的味精 味精中主要的摻偽物質一般是石膏,可通過以下方法加以檢驗和鑒別;
(1)水溶性試驗:取檢樣約1克,置于小燒杯中,加水50毫升,振搖1分鐘,觀察,如發現不溶于水或有殘渣,則為可疑摻入石膏。
(2)硫酸根檢驗:取上述水溶液5毫升置于試管中,加鹽酸1滴,混勻,加10%氧化鋇溶液約1毫升,再混勻,如出現混濁或沉淀,則認為檢晶中含有硫酸根。
(3)鈣離子檢驗:仍取上述水溶液5毫升置于試管中,加1%草酸溶液1毫升,混勻,如出現白色混濁或沉淀,則認為檢品中有鈣離子存在。
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鈣,上述試驗中如檢出鈣離子和硫酸根則可認為該味精中摻入了石膏。
15、鑒別真假八角
常見的假八角有紅茴香、地楓皮和大八角。
(1)形態特征鑒別
真八角(八角茴香)——常由八枚骨突果集成聚合果。呈淺棕色或紅棕色。果皮肥厚,單瓣果實前端鈍或鈍尖。香氣濃郁,味辛,甜。
地楓皮——骨突果10~13枚組成聚合果。呈紅色或紅棕色。果皮薄,單瓣果前端長而漸尖,并向內彎曲成倒鉤狀。香氣微弱而呈松脂味。滋味淡,有麻舌感。
紅茴香——骨突果7~8枚組成聚合果。瘦小,呈紅棕色或紅褐色。單瓣果實前端漸尖而向上彎曲。氣味弱而特殊,味道酸而略甜。 大八角——骨突果10~14枚組成聚合果。呈灰棕色或灰褐色。果實皮薄,單瓣果實的前端長而漸尖,略彎曲。氣味弱而特殊,滋味淡,有麻舌感。
(2)化學鑒別
取待檢八角樣品粉末5克置蒸餾瓶內,加水150毫升,進行水蒸氣蒸餾,收集餾液50毫升(八角蒸餾液呈乳白色)。向餾液中加入等量乙醚,提取,分取乙醚層。再向乙醚層中加0.1 mol幾氫氧化鈉溶液30~50毫升,振搖,棄去堿性水溶液,如此反復進行三次。在水浴上將乙醚揮發干凈,用2~3毫升乙醚溶解殘渣。然后將其逐滴加入內裝間苯三酚磷酸溶液(1~2毫克間苯三酚溶于3毫升磷酸中制成),邊滴加邊振搖并觀察其顏色反應。
經上述操作后,真八角由五色變成黃色,又變成粉紅色,溶液呈混濁,假八角由無色變成黃色后,并不能再變為粉紅色,溶液仍呈透明狀態。
16、鑒別摻假的花椒面
花椒面中摻入的偽品多為含淀粉的稻糠、麥麩等。因此可以通過檢驗樣品中是否含有淀粉即可確定花椒面中是否摻假。
取檢樣1克置于試管中,加水10毫升,置水浴加熱煮沸,放冷。向其中滴加碘化鉀溶液2~3滴后觀察,摻有含淀粉偽品的花椒面溶液層變藍或藍紫色。
摻偽花椒面由于在花椒面中摻入了多量麥麩皮、玉米面等,外觀上看往往呈土黃色粉末狀,或有霉變,結塊現象,花椒味很淡,口嘗時舌尖微麻并有苦味。 17、鑒別摻假的辣椒面
(1)感官檢查:辣椒面摻假較多,有的摻入染紅色玉米面,有的摻入蕃茄干粉,有的摻入鋸末,有的摻入紅磚面。一般紅辣椒粉呈紅色,帶有油狀粉末,并具有濃郁的辣氣,而摻假的辣椒面,呈磚紅色,肉眼可見大量木屑樣物或綠色的葉子碎片,略能聞到一點或根本聞不到辣氣。
(2)漂浮試驗
取待檢辣椒粉10克,置于帶塞的100毫升量筒內,加飽和鹽水至刻度,搖勻,靜置1小時后觀察其上浮和下沉物體積。摻偽辣椒面在飽和鹽水中下沉體積較大,其體積與摻偽量成正比,正品辣椒面絕大部分上浮,下沉物甚微。 18、微生物污染對調味品質量影響
在夏季,醬油、醬、食鹽等表面易產生白色的霉斑,逐漸形成白色皺膜,顏色也由白色變為黃褐色,俗稱生醭。這是由于受到產膜酵母菌污染所致。這種霉菌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很強,在空氣中廣泛存在,一旦污染這種霉菌,醬油的鮮味、甜味減少,變為酸臭。另外這些調味品還容易污染其他微生物。因此貯存這些調味品的容器及售貨工具等應進行徹底消毒,并要密閉貯存,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19、昆蟲污染對調味品質量的影響
蒼蠅可在醬油、瓣、食醋內產卵而生蛆。食醋也可被醋鰻、醋虱、醋蠅等小昆蟲污染,因此這些調味品在貯存,銷售過程中,一定要采取防蠅和防昆蟲措施,容器加蓋要嚴密,尤其是防蠅設備要齊全。 20、空氣潮濕對調味品質量的影響
味精、辛辣料(粉)等在潮濕的空氣中易吸潮變質,而發生結塊、發霉、變色、變味等。因此調味品應在干燥的條件下貯藏。
21、調味品的感官鑒別與食用原則
良質調味品不受限制,可直接銷售。但在銷售過程中應注意衛生、防止污染,并應經常檢查其質量,一旦發現其感官性狀發生不良改變,應立刻停止銷售。
次質調味品應根據品種和衛生情況、質量變化做綜合評價和決策。次質調味品不可用于調制供人直接食用的涼菜,調味品感官鑒別指標中有1~2項為次質品級,其他均合乎良質品級要求的,可限期銷售并供烹飪熟菜用,次質調味品數量比較大,生產廠家可重新加工復制,次質調味品還可作為食品加工輔料。劣質調味品已變質,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因此不可供人食用或做食品工業原輔料,應予銷毀或作為非食品工業原料及飼料。
22、芥末粉摻假的快速鑒別
市售的正品芥末粉是一種學名為“黃芥”或與它很接近的植物干種子,經磨碎后而制成的黃色顆粒粉狀物。應具有刺激的辛辣味,用水攪拌后,過—刻鐘,刺激味更加強烈,感官鑒別摻假芥末粉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外包裝鑒別
摻假的芥末粉,一般包裝都比較粗糙,包裝物表面印字不清,易脫落,多數不寫詳細廠名和地址,有的只用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表示產地。
2、色香味鑒別
摻假芥末粉的顏色、顆粒大小、氣味隨摻入不同物質和摻入量而異,現一般摻入黃色谷物,如玉米面等,則呈淡黃色或金黃色,刺激性辛辣味也明顯減弱。
3、淘洗鑒別
像淘米濾砂子一樣,反復淘洗芥末粉,因糧食粉末的相對密度較大,就會剩在容器中,用嘴嘗一下,如無明顯芥末味,就說明摻入了糧食類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