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中餐烹飪,是從古至今歷經“千年,伴隨著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發展形成的,它是我國歷代廚師辛勤勞動、苦心經營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民族文化。在傳統的中餐佳肴中,如“蟹黃燒魚翅”、“京蔥燒海參”、“雞茸燒魚肚”、“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糖醋黃河鯉魚”、“北京烤鴨”、“北京涮羊肉”等等,正是歷代廚師們因材施藝,合理用料,巧妙配伍,精心烹制,細心調理的結果。
傳統中餐菜肴中的主料、輔料、調料結合傳統的烹飪技藝近乎達到了天然工合一的境界,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美好印象,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傳統烹飪流派和飲食文化,也形成了固定的菜肴模式。僅從傳統的有代表性的菜肴品種數量看,就有數百種之多,而使用的烹飪原料(主料、輔料、調料)只近百種。
由于封建愚昧的暴殄天物的飲食思想的影響,許多珍禽奇獸己被捕殺殆盡,再加上生態環境被人為的破壞、生物物種的退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傳統的中餐烹飪失去了烹飪原料的保障,許多美味佳肴徒有虛名而不見經傳,具有一定生命活力的傳統菜肴與人民日益變化的飲食要求也越來越遠了,老字號的招牌也越來越少了。
然而縱觀古代、近代烹飪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具有民族性的烹飪原料為中餐烹飪的形成、發展、繁榮奠定了堅實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世界烹飪的形成、發展、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清代廣東的梅州豬對英國的世界豬種大約克夏的育成,江蘇的狼山雞對英國的世界雞種奧品頓、澳洲黑的育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大豆對美國大豆的改良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大白菜、梅子、豆腐,中國的醬、醋、酸菜對世界烹飪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們也始終不停地從國外引進優良烹飪原料的物種,來不斷地拓展和豐富我們的食物結構。
在漢代我們從絲綢之路引入了黃瓜、大蔥、蠶豆、菠菜、梅豆、刀豆、香菜、茴香;宋代從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引入了茄子、絲瓜、胡椒、豇豆;明代從海上絲綢之路又引入了甘薯、玉米、南瓜、馬鈴薯、菜豆、西葫蘆;清代又從海上絲綢之路引入了番茄、甘藍、辣椒、洋蔥、花椰菜、佛手瓜、小紅蘿卜、青椒、胡蘿卜等。由此可見我們所謂的傳統中餐烹飪,一直是再借東風大展鴻圖,不斷地以新型的烹飪原料來豐富烹飪的物質基礎,通過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形成傳統中餐菜肴的取材模式。
辣椒從南美傳入我國迄今不過300年的歷史,可是四川菜卻借辣椒在烹飪史上創下了輝湟的業績,以其獨具特色的味型征服了世界。因此,烹飪原料廣泛引入對于傳統的烹飪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