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文物保護

化學化工及材料保護學上的科技成果,可以文物保護上借鑒和應用。如苯三氮唑(BTA)是銅及銅合金優良的緩蝕劑,而BTA被借鑒用于青銅器的保護,也取得了良好的一般出士的漆木文物都飽含水分,易發生干縮 、變形、彎曲、脫皮、干裂、因而必須脫水定形。明礬[KAl(SO4)2·12H2O]法就是漆木文物脫水定形的常用方法之一。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了明礬在不同溫度下水溶性差別大的特點,先將飽含水分的漆木文物在濃的明礬溶液中煮沸數小時,這一過程使明礬充滲入文物內部,然后趁熱拿出,冷卻時明礬溶解度減小凝結在木質內部而將其中的多余水分排出。這樣既排除了漆木文物中的多余水分,還對文物有加固作用。
壁畫顏料中的鉛白[Pb2(OH)2CO3]由于受空氣中硫化氫氣體的作用而變成黑色的硫化鉛,影響畫面的色澤,當用過氧比氫處理時,就可使黑色的硫化鉛氧化成白色的硫酸鉛。
化學在文物考古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以上只是其中一些方面的簡單介紹。但從其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化學及其它自然科學正在與考古學融合發展,這正如化學與其它自然科學、其它社會科學融合發展一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