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在半導體工業生產中,普遍采用的清洗工藝是改進的RCA清洗技術,多年來,人們對RCA清洗技術的清洗效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kern證明RCA工藝可在硅片的表面形成1~1.5nm的氧化硅鈍化膜[1],okumura觀察到標準的RCA清洗對硅片表面有較嚴重的粗糙化作用[2],研究人員一直沒有放棄取代技術的研究。1994年,山東大學發明了可以與標準RCA工藝相媲美的新型清洗技術[3],采用了DGQ-1和DGQ-2新型清洗劑,近年來也被廣泛采用。本文主要討論了添加表面活性劑和HF的RCA改進清洗技術對拋光片金屬沾污和表面顆粒的影響。
2 實驗方法
分別采用φ150mm,p(100),8~11Ω·cm;φ125mm,p(111),3~5Ω·cm;φ100mm,n(100),0.0012~0.0015Ω·cm;φ100mm,n(111),0.010~0.013Ω·cm四種不同型號的拋光硅片。拋光完成后,放入加有活性劑的純水中浸泡,進行分組。每一種型號拋光片分三組,每組取24片。第一組用標準RCA工藝清洗;第二組用稀釋的RCA工藝清洗 ;第三組用添加表面活性劑和HF的RCA改進清洗技術進行清洗。顆粒由CR80檢測,金屬沾污由TXRF和SIMS檢測所得。
3 結果與討論
硅片表面質量的主要指標有:微粗糙度(RMS)、金屬沾污和表面顆粒度以及有機沾污,這些指標對器件性能有重大影響。對于硅表面的微粗糙度主要受RCA清洗工藝和HF清洗的影響,但可以通過降低氨水含量和稀釋HF得以抑制[4]。因此,我們通過降低氨水濃度和極度稀釋HF的清洗技術來更好地保證硅片表面的微粗糙度,鑒于此,對于我們的實驗,金屬沾污和表面顆粒度的控制顯得更為重要。
3.1 金屬沾污
金屬沾污會破壞薄氧化層的完整性、增加漏電流密度、減少少子壽命;活動離子如鈉會在氧化層中引起移動電荷,影響MOS器件的穩定性;重金屬離子會增加暗電流;快擴散離子,如銅、鎳,易沉積于硅表面,形成微結構缺陷(S-Pits);鐵沉淀會使柵氧化層變薄。另外銅會在硅二氧化硅界面形成富銅沉淀,在高溫(1200℃/20s)時過飽和銅硅化物會使氧化層彎曲、破裂,直至穿透,在低溫(900℃/20s)時形成透鏡狀沉淀,使氧化層變薄[5]。當金屬沾污嚴重時,還會形成霧狀缺陷(Haze)。微缺陷和霧狀缺陷都與氧化誘生層錯(OSF)和外延層錯相關。表1引用了300mm硅片對表面各類金屬離子的清洗要求。
金屬沾污在硅片表面的方式主要有三種[6] ;物理吸附(范德華力)、化學吸附(形成共價鍵)、金屬替位(電子轉移)。如以酸性溶液結束,能使表面形成氧化層以阻止金屬電化學沉淀,在酸性溶液中能溶解陽離子以免物理吸附,同時使表面呈正電,避免化學吸附,因此,我們研究了改進的RCA清洗工藝來有效地去除金屬沾污。表2是不同工藝條件的金屬沾污的檢測結果,其中Al和Na由SIMS檢測,其他由TXRF測得。表3單獨列舉了樣片N04硅片Al和Na的SIMS結果。
在圖1到圖3中,橫坐標表示硅片表面的沾污深度,縱坐標表示沾污濃度(單位面積的原子數),可見,添加了活性劑和HF的RCA改進工藝有良好的去金屬沾污能力,且明顯優于標準的RCA工藝和稀釋的RCA工藝。
3.2 表面顆粒
表面顆粒度會引起圖形缺陷、外延前線、影響布線的完整性,是提高成品率的最大障礙。特別是在硅片鍵合時,引入微隙,同時也引起位錯,影響鍵合強度和表層質量。
顆粒的去除一般認為是靜電排斥作用所致。顆粒表面一般都帶負電,當硅片表面呈正電時易于吸引顆粒,降低顆粒去除效率,還會引起顆粒的再沉淀;當硅片表面呈負電時,由于靜電排斥作用,顆粒被“推離”硅表面,達到去除的目的。另外,離子強度會影響顆粒去除[7]。在酸性溶液中,離子強度高,顆粒易于沉淀;隨著pH值的增加,顆粒沉淀減少。因此我們采用了添加了表面活性劑的極度稀釋RCA 1來有效地去除表面顆粒,并結合極度稀釋的RCA 2改進工藝來有效地減少顆粒的重新沉淀,以達到極少的表面顆粒。表4是我們不同工藝條件下的顆粒檢測結果。
圖4是不同工藝顆粒平均比較,由圖4可見改進的RCA工藝明顯提高了硅片表面的去顆粒能力。
4 結論
運用表面活性劑和HF的RCA改進工藝,能夠很好地控制拋光片表面的顆粒度和金屬沾污。通過TXRF和SIMS的檢測可知,RCA工藝的去金屬沾污的能力與標準RCA工藝和稀釋的RCA工藝相比,效果明顯,能夠做到Al<1010cm-2、其他金屬<109cm-2。通過CR80對表面顆粒的檢測,發現改進的RCA工藝的去表面顆粒的能力與標準RCA工藝和稀釋的RCA工藝相比,效果明顯,對于0.18mm以上的顆粒能夠控制在15顆以內,平均能夠控制在5顆。另外與標準RCA工藝和稀釋的RCA工藝相比,改進的RCA工藝的一次合格率明顯提高,且具備工藝相當、成本降低、生產效率增加等優點。
參考文獻:
[1] KEN W. The evolution of silicon wafer cleaning technology[J]. J Electrochem Soc, 1990,137(6):1887.
[2] OKUMURA H, AKANE T, TSUBO Y, et al.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surface cleaning methods for Si molecular beam epitaxy[J]. J Electrochem Soc,1997,144(11):3765.
[3] 曹寶成,于新好,馬瑾,等. 用含表面活性劑和螯合劑的清洗液清洗硅片的研究[J].半導體學報, 2001, 22(2):1226-1229.
[4] HABUKA H, TSUNODA H, MAYUSUMI M, et al. Roughness of Silicon Surface Heated in Hydrogen Ambient[J]. J Electrochem Soc, 1995,142(9):3092..
[5] WENDT H, CERVA H, LEHMANN V. et al. Impact of copper contamination on the quality of silicon oxides[J]. J Appl phys, 1989,65(6):2402.
[6] MOUCHE L, TARDIF F, DERRIEN J, et al. Mechanisms of metallic impurity deposition on silicon substrates dipped in cleaning solutions[J]. J Electrochemical Soc, 1995,142(7):2395.
[7] ITANO M, KERN F W, MIYASHITA M, et al. Particle deposition and removal in wet cleaning processes for ULSI manufacturing[J]. IEEE Tra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1992,5(2 ):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