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由于鋁自身的性質,導致傳統的鋁布線工藝制作的器件經常會因鋁的電遷移而失效,隨著ULSI特征尺寸的進一步減小,布線層數增加、寬度也隨之變細,這個問題也變得更加突出。而銅的多層布線恰恰能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因此在深亞微米工藝中(0.18μm及以下),銅將逐步代替鋁成為硅片上多層布線的材料。現在,已被普遍承認的是,對于最小特征尺寸在0.35μm及以下的器件,必須進行全局平面化,而化學機械拋光(CMP)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全局平面化技術。
銅與傳統的鋁及其合金相比主要有以下一些優點[1]:較低的電阻率(Cu:1.68 μΩ·cm ;A1:2.66~4.0 μΩ·cm);更好的抗電遷移能力;更高的熔點(1358℃),更高的熱傳導系數(Cu:398W/m;A1:238W/m)。但是銅本身也有一些缺點:易氧化,易與周圍的環境發生反應;與介質層的粘結性差以及很關鍵的是銅易擴散進入硅與二氧化硅,并且在較低的溫度下就會形成銅與硅的化合物。銅擴散進入硅會成為深能級的雜質,影響器件的可靠性;硅擴散入銅將增加銅的電阻率。因此要成功實現硅芯片上的銅金屬化布線,首先應找到一種能有效阻擋銅硅互擴散的材料。
大量的難熔金屬及其二元、三元化合物都被研究作為阻擋材料。如Ti,TiN,WNx,Ta,TaNx,TaCx,TaSiN,WSiN。這些材料中,鉭有較高的電導率,性質不活潑,在高溫下也不與銅和二氧化硅反應生成合金,有很高的熔點(2996℃),與介質材料有良好的粘結性,因此成了銅硅之間阻擋層的極佳選擇。鉭(Ta)有體心立方晶體結構,晶格常數a=32.959nm,除氫氟酸、發煙硫酸和強堿外,在室溫附近幾乎能抗所有鹽溶液和無機酸的腐蝕。鉭的主要物理和機械性質見表1[2] 。
2 兩步拋光原理及終拋拋光液
優化依據
2.1 銅鉭兩步拋光原理分析
在銅多層布線CMP過程中,如果使用一種拋光液和拋光條件,在CMP剛開始時拋光速率相對很快,拋到鉭層時,因為鉭的拋光速率較低,銅的拋光速率較高,這樣必然行成碟型坑。碟形坑的出現降低了金屬線的厚度,增大了布線電阻,進而降低了器件的可靠性。為此,國際上常采用二拋方法 [3],即初拋和終拋,來避免這一問題。
初拋要求銅的拋光速率相對較快,拋光液大速率地去除過多的銅,達到全局平面化。為此,我們設計的銅的化學機械拋光動力學為化學控制。即機械作用充分,化學作用不夠,拋光液中,通過控制組分含量的變化來控制CMP的工藝參數。采用的過程為:磨料粒度小、濃度大、轉速快、拋光布平而硬;流速很大,產物可溶情況下,一般化學作用較慢,所以反應為化學過程控制。根據CMP初拋要求來解決化學控制的主要因素,我們設計的拋光漿料路線是:低氧化、強絡合;磨料小粒徑、高濃度。這樣就達到高速率、無污染、高選擇、低損傷、高平整和高潔凈的目的,可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全局平面化。
在終拋過程中以拋光液去除殘留的銅和阻擋層膜,為確保可接受的良好CMP形貌,關鍵在于獲得一個合理的銅鉭去除速率。鉭是惰性金屬,要想通過提高化學作用來提高它的CMP速率很不容易。因此,我們在初拋漿料的基礎上提高機械作用、降低對銅的化學作用來降低銅的CMP速率,并以低氧化、加快生成鉭的可溶性鹽的反應速率來提高鉭的CMP速率,以使CMP速率比達到Ta:Cu = 1:1。
2.2 拋光液優化依據
文獻[4]中分析了Ta在 SiO 2和Al2O3拋光液中的拋光速率,提出在無氧化劑存在時,Ta的拋光速率最高,Ta的拋光速率隨著氧化劑的加入濃度的增加而減少。在水溶液中Ta表面易形成氧化層保護膜Ta2O5[5]。而在有氧化劑的情況下,加強了氧化層的形成,使氧化層變得更厚,因此鉭表面的抗蝕性更強[6],拋光速率降低,更加難以去除。而在銅CMP中氧化劑濃度的增加,使銅的拋光速率增加。因此在對具有阻擋層金屬Ta的Cu拋光中,氧化劑的加入對Cu和Ta的拋光形成了矛盾,拋光液的成分優化顯得尤為重要。
在終拋酸性拋光液中,銅表面形成的氧化鈍化層的結構和成分因pH值不同而不同。低pH值時銅表面鈍化層為多孔易滲透的Cu2O膜;高pH值時為致密緊湊的CuO膜,該膜能阻止銅離子從基質金屬中擴散。銅的氧化物在pH值為2~4的Cu-H2O系統中熱力學性質不穩定。因此隨著pH值的升高,由于銅表面膜鈍化程度的提高,銅的拋光速率逐漸降低。拋光液的pH值對鉭的去除速率也有非常強的影響。在氧化劑存在時,鈍化表面層的性質支配著金屬去除過程[4],堿性拋光液情況下,鉭的拋光速率隨著pH值(>10)的增加而增加。低pH時鉭的表面生成的鈍化層要比高pH值時生成的鈍化層更具有保護性。而在pH值剛超過10時鉭的拋光速率陡增,因此在超過該值時鈍化層的性質發生了改變,此時的鈍化層變得較軟而容易被拋光液去除。
從上面的討論可知,氧化劑存在時,Ta的拋光速率隨著pH值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條件下,Cu的拋光速率隨著pH值的升高而下降。在我們選取的堿性拋光液中,減小氧化劑的作用,絡合充分的前提下,因為氧化不充分而抑制了整個化學動力學過程[7]的緣故,致使銅的拋光速率進一步降低;而氧化劑作用的減小,使鉭表面抗蝕性強的氧化物的產生減小,有利于鉭的可溶性鹽類的形成,因而提高了鉭的拋光速率。這就是說,通過優化一些拋光液的配比特性,可以達到最合適的銅對鉭的拋光選擇一致性。
3 實驗分析
3.1 初拋實驗
研制出的初級拋光液,初拋選擇性好,Ⅰ型以有機堿為絡合劑,Ⅱ型以醇胺為絡合劑,Ⅲ型是純化后的Ⅰ型。已進行了上線試驗。試驗條件為,研磨機:壓力3.5pis,時間60s,ps/cs 35/40rpm;水拋機:壓力1.5pis,時間20s,ps/cs 60/65rpm。其測試結果如表2。
由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這種拋光液只適合初拋,在此過程中,銅的拋光速率很快,對氧化層和鉭層進行CMP的選擇性很高(大于14:1),有利于迅速達到全局平面化,適合生產的要求。但是在終拋過程中,要求氧化層、銅層和鉭層拋光速率基本為1:1:1,因此需要研究適合終拋的拋光液。
3.2 終拋銅/鉭拋光液優化實驗
拋光設備:C6382I-W/YJ型二氧化硅拋光機。檢測設備:紅外測溫儀、電熱鼓風箱和千分表。實驗材料:表面上沉積900nm厚Ta層的硅單晶片,與硅單晶片等厚的銅片。
3.2.1 試驗一
試驗條件:壓力:1.9atm;溫度:25℃;漿料的流速:450mL/min;使用拋光液CMP時間:1min;水拋1min。取1kg硅膠,向其中加入1kg去離子水,再加入10mL螯合劑和10ml活性劑,攪拌均勻。
試驗結果如表3。
由以上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未加氧化劑以降低氧化作用,同時通過降低對銅的絡合作用、提高機械作用(通過提高磨料的含量),可以明顯降低銅的CMP速率。氧化作用很低使鉭的CMP速率較高,可以滿足生產的要求。為了達到銅∶鉭等于1:1的要求,就需要再加入微量的絡合劑,來提高銅的CMP速率。
3.2.2 實驗二
試驗條件:壓力:1.9atm;溫度:25℃;漿料流速:450mL/min;拋光液拋時間:1min;水拋30s。
取1kg硅溶膠,加入1kg去離子水,再向其中加入25ml有機堿,攪拌均勻;再向其中加入10mL螯合劑和10mL活性劑,攪拌均勻。
試驗結果如表4。
由以上試驗結果可以看出,有機堿的加入對銅離子產生絡合作用,使銅的拋光速率有所上升,達到1000nm/min;對帶鉭層的單晶硅拋光速率也基本為對鉭的CMP速率,并且速率大小基本與銅的CMP速率一致。因此,這種拋光液適合ULSI多層布線金屬阻擋層的CMP。
由這兩個試驗可以看出,在終拋過程中,提高機械作用,降低對銅的化學作用,可以達到鉭/銅的CMP速率為1:1。
4 小結
本實驗中的拋光液為堿性拋光液,拋光液中的化學介質為有機堿[8],所選用的有機堿帶有羥基和雙胺基。拋光液中氧化劑及pH值對拋光速率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銅與鉭自身性質的原因,氧化劑與pH值對兩者的影響趨勢是不一樣的:有氧化劑存在時,Ta的拋光速率隨著pH值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條件下,Cu的拋光速率卻隨著pH值的升高而下降。這就為優化銅布線拋光液,以達到銅鉭的一致性并避免碟形坑的出現提供了保證,并且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拋光截止點的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 龐恩文,林晶,汪榮昌,等. 銅布線工藝中阻擋層鉭膜的研究[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02,22(1):78-81.
[2] 黃波.固體材料及其應用[M].廣東:華南工學院出版社,1994.
[3] GUTMANN R J, STEIGERWALD J M, YOU L, et al.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of copper with oxide and polymer interlevel[J].Thin Solid Films,1995,270(1-2): 596-600.
[4 ] LI Y. Mechanisms of chemical-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of copper/tantalum thin film using fumed silica abrasives[D].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Clarkson University, 2001.
[5] Corrosion [M]. Metal Handbook, 9th edition, Vol.13, 1992,627.
[6] POURBAIX M. Atlas of Electrochemical Equilibria in Aqueous Solutis [M]. NACE, Houston, TX 1974,384.
[7] 王新,劉玉嶺,檀柏梅.用于銅的化學機械拋光液的研究[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02,22(3):318-320.
[8] 王弘英,劉玉嶺,張德臣. 適于ULSI的一種新的銅的CMP拋光液[J].半導體學報,2002,23(2):2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