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型高阻硅單晶電阻率均勻性的控制

1 引言
高阻n型〈111〉硅單晶被廣泛用在功率器件方面。近年來許多功率器件廠家為提高成品率,對硅單晶的電阻率徑向均勻性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普遍要求n型〈111〉Φ100mm硅單晶片的電阻率不均勻性小于15%,有的單位甚至要求小于10%。n〈111〉晶向硅單晶生長過程中,易出現(111)小平面,存在小平面效應,由于磷的分凝系數小,使得其徑向電阻率均勻性較差,出現中心低周圍高的現象,影響器件局部電性能,對器件參數的一致性產生不良影響。采用普通工藝拉制高阻n型〈111〉Φ100mm電阻率在38~55Ω·㎝硅單晶,電阻率徑向不均勻性在20%左右或更高;采用提高晶轉速度,增加拉速等,可以使電阻率徑向不均勻性控制在15%~20%,而采用一般的磁場拉晶工藝,可使硅片電阻率不均勻性控制在15%以內,采用改進的磁場拉晶工藝,電阻率不均勻性可控制在10%以內。
2 實驗
實驗1 采用TDR-70B單晶爐,300mm熱場,拉制n型〈111〉電阻率38~55Ω·cm Φ100mm硅單晶,晶轉為15,25r/min,堝轉為6 r/min,初始提速為1.4,1.6mm/min,拉制4棵電阻率38~55Ω·cm,硅單晶,編號分別為70-1,70-2,70-3,70-4。
實驗2 采用TDR-70B單晶爐,配備水平磁場,300mm熱場,拉制n型〈111〉,電阻率38~55Ω·cm,Φ100mm硅單晶,磁場強度分別為600 A/m,800 A/m,1000A/m,拉速為1.4mm/min,晶轉為15r/min。拉制4棵單晶,編號分別為M70-1,M70-2,M70-3,M70-4。
在拉制出的單晶電阻率合格部分頭尾各取一樣片,經過退火,消除氧施主效應后,按GB11073-89 的硅片徑向電阻率變化的測量方法,測量電阻率徑向不均勻性,其計算方法為
Δρ∕ρ=[(ρa-ρc)/ρc]×100
其中,ρc為硅片中心測得的兩次電阻率平均值;ρa為硅片半徑中點或邊緣6mm處測得4個電阻率平均值。
各次實驗測量結果分別列于表1、表2。
3 結果分析與結論
從表1的數據可見,在不加磁場的情況下,當晶轉相同時,提高拉速可使硅單晶徑向電阻率均勻性提高。因為增加拉速,可使晶體凝固速度增加,使界面趨向平坦,有利于抑制小平面的出現,使電阻率均勻性提高。但增加拉速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控制在2.0mm/min以內。為進一步提高電阻率均勻性,可增加晶轉的速度,增加晶體轉速,會使固液界面從下向上運動的高溫流增大,起到抑制熱對流的作用,當晶轉強迫對流占優勢時,生長界面由凸轉平,甚至凹向熔體,這樣有利于抑制小平面的出現,提高電阻率的徑向均勻性。
由于在拉晶工藝中拉速和晶轉都有一定的限制,在這一范圍內,只能小幅提高電阻率的徑向均勻性,遠不能達到用戶所提出的要求。為此本文進一步采用磁場下的拉晶工藝,拉制出實驗2中的4棵單晶,實驗結果見表2。
從表2所拉制的四棵單晶可見,在拉晶工藝中加入磁場可有效提高單晶的電阻率徑向均勻性。由于加入了水平磁場,在洛倫茲力的作用下,抑制了熔體熱對流,對晶轉引起的強迫對流有加強作用。熱對流是熔硅的溫差和地球引力引起的,它的產生能加劇熔體與石英坩堝的反應,使石英坩堝中的氧、硼、鉛等雜質更多地進入熔體和晶體中;同時,熱對流還引起液面波動、熔體溫度變化、晶體生長速度起伏,在晶體中形成雜質條紋和旋渦花紋。為了抑制熱對流,在拉晶過程中加入了磁場,利用洛倫茲力的作用,使熔硅的熱對流運動減弱。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加,熔硅熱對流逐漸減弱,甚至完全抑制了熱對流,從而有效地提高單晶的電阻率均勻性。在磁場強度增加的過程中,磁場強度越高,熔體的徑向溫度梯度越小,拉晶難度越大。本文改進了熱場,調整了單晶工藝,比如增加坩堝的轉速,加大氬氣的流量和壓力等,保證了高強度磁場下單晶的順利拉制,使n型 <111>Φ100mm高阻硅單晶的徑向電阻率不均勻性控制在10%以內。
總之,要提高n〈111〉硅單晶徑向電阻率均勻性,可從通過外加磁場減小熱對流、增加晶轉速度、提高拉速三方面著手。而采用磁場拉晶工藝,是目前改善單晶電阻率徑向均勻性最有效的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