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雕塑
http://www.dcyhziu.cn 2007/5/29 源自:互聯網 【字體: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朝的雕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筑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建筑裝飾雕塑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憑借高度集中的人力與物力,大興土木。首先,在都城咸陽北坂上營造六國宮殿;其次,加固擴建了跨越渭河的橫橋,并在渭河南岸營建新朝宮──阿房前殿;最后,又在驪山北麓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這些巨大的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進行裝飾美化。
瓦當是強烈反映時代藝術風格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咸陽市東郊窯店鎮附近的秦宮遺址,曾出土浮雕著鹿、鳥、昆蟲紋的圓瓦當;西安市西郊巨家莊附近的阿房宮遺址,出土四鹿紋、四獸紋、子母鳳紋圓瓦當;驪山秦始皇陵區,出土夔鳳紋大瓦當;皆以飾紋華麗、風格清新而著稱。
此外,在咸陽故城秦宮遺址還出土兩種大型空心磚,其一是刻畫著龍紋、鳳紋、水神紋的空心磚,其二是模印著回紋、菱格紋的空心磚,皆鋪砌在宮殿階基地面上,由此可見秦代建筑裝飾雕塑的發展概貌。
秦國有悠久的石刻藝術傳統,在鳳翔西村春秋時代的秦宮陵園中,曾出土兩件高約22厘米的石俑;戰國時代,秦昭王在咸陽興建橫橋,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在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鎮水石牛。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著的進步,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另據《三輔黃圖》記載,秦代加固擴建橫橋時,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賁的石像;營建驪山陵園時,雕刻一對頭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開啟了后代在陵墓前雕造石獸、石獅或石辟邪之先河。
青銅紀念雕塑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賈誼《過秦論》亦有“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之語。參考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編鐘架形象,可知秦代鑄造“鐘□金人十二”,即是供咸陽宮中兩具曲尺形雙層編鐘架上使用的人形銅立柱。
另據《漢書·五行志》、《西京賦》、《水經·河水注》及《三輔舊事》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鑄造12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金狄”,即12個身著“夷狄服”的大銅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銅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寫的贊頌秦始皇統一功業的銘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兩乘大型銅車馬,每乘包括四馬、一車、一馭手,車馬形體相當實物的1/2,每乘總重量達1200公斤以上,鑄造工藝十分精良,形象極為生動(見彩圖銅車馬(秦)
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一號帶傘蓋的銅車,馭手作立姿,其性質當為導車;二號作篷蓋的銅車,馭手呈坐姿,其金屬轡繩末端刻有“安車”等字銘。據考證,此車系仿照秦始皇巡視全國時的御乘而鑄造,旨在紀念秦始皇“平一宇內”的不朽功業(見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
墓葬明器雕塑
即供隨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種材質的偶人車馬。秦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馬俑及圉師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兩種。前者集中發現于陜西臨潼縣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園附近;后者于1978年發現于河南泌陽縣官莊村秦代末年的墓葬中,共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渾圓豐滿,俑表施彩繪,作拱手侍立狀,造型甚古樸。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就著手穿治驪山;在他去世前,陵區內已是“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秦始皇陵園東北隅的臨潼縣焦家村附近,曾陸續出土一種高約70厘米的圉師俑(馬□),作跽坐姿態,造型質樸優美。
秦始皇陵兵馬俑群
1974~1976年,在陵園東垣外的臨潼縣西楊村南,地處東陵道之北側,先后發現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出土數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其軀體采用泥條盤筑法塑造,頭像則運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這批兵馬俑標志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再現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勇于公戰、怯于私斗的精神風貌,體現了王權的極度威嚴(見彩圖秦始皇陵兵馬俑(秦)陜西臨潼出土)。其主要藝術特點是:形體高大,崇尚寫實,手法嚴謹;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建筑裝飾雕塑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憑借高度集中的人力與物力,大興土木。首先,在都城咸陽北坂上營造六國宮殿;其次,加固擴建了跨越渭河的橫橋,并在渭河南岸營建新朝宮──阿房前殿;最后,又在驪山北麓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這些巨大的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進行裝飾美化。
瓦當是強烈反映時代藝術風格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咸陽市東郊窯店鎮附近的秦宮遺址,曾出土浮雕著鹿、鳥、昆蟲紋的圓瓦當;西安市西郊巨家莊附近的阿房宮遺址,出土四鹿紋、四獸紋、子母鳳紋圓瓦當;驪山秦始皇陵區,出土夔鳳紋大瓦當;皆以飾紋華麗、風格清新而著稱。
此外,在咸陽故城秦宮遺址還出土兩種大型空心磚,其一是刻畫著龍紋、鳳紋、水神紋的空心磚,其二是模印著回紋、菱格紋的空心磚,皆鋪砌在宮殿階基地面上,由此可見秦代建筑裝飾雕塑的發展概貌。
秦國有悠久的石刻藝術傳統,在鳳翔西村春秋時代的秦宮陵園中,曾出土兩件高約22厘米的石俑;戰國時代,秦昭王在咸陽興建橫橋,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在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鎮水石牛。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著的進步,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另據《三輔黃圖》記載,秦代加固擴建橫橋時,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賁的石像;營建驪山陵園時,雕刻一對頭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開啟了后代在陵墓前雕造石獸、石獅或石辟邪之先河。
青銅紀念雕塑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賈誼《過秦論》亦有“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之語。參考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編鐘架形象,可知秦代鑄造“鐘□金人十二”,即是供咸陽宮中兩具曲尺形雙層編鐘架上使用的人形銅立柱。
另據《漢書·五行志》、《西京賦》、《水經·河水注》及《三輔舊事》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鑄造12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金狄”,即12個身著“夷狄服”的大銅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銅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寫的贊頌秦始皇統一功業的銘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兩乘大型銅車馬,每乘包括四馬、一車、一馭手,車馬形體相當實物的1/2,每乘總重量達1200公斤以上,鑄造工藝十分精良,形象極為生動(見彩圖銅車馬(秦)
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一號帶傘蓋的銅車,馭手作立姿,其性質當為導車;二號作篷蓋的銅車,馭手呈坐姿,其金屬轡繩末端刻有“安車”等字銘。據考證,此車系仿照秦始皇巡視全國時的御乘而鑄造,旨在紀念秦始皇“平一宇內”的不朽功業(見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
墓葬明器雕塑
即供隨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種材質的偶人車馬。秦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馬俑及圉師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兩種。前者集中發現于陜西臨潼縣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園附近;后者于1978年發現于河南泌陽縣官莊村秦代末年的墓葬中,共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渾圓豐滿,俑表施彩繪,作拱手侍立狀,造型甚古樸。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就著手穿治驪山;在他去世前,陵區內已是“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秦始皇陵園東北隅的臨潼縣焦家村附近,曾陸續出土一種高約70厘米的圉師俑(馬□),作跽坐姿態,造型質樸優美。
秦始皇陵兵馬俑群
1974~1976年,在陵園東垣外的臨潼縣西楊村南,地處東陵道之北側,先后發現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出土數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其軀體采用泥條盤筑法塑造,頭像則運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這批兵馬俑標志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再現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勇于公戰、怯于私斗的精神風貌,體現了王權的極度威嚴(見彩圖秦始皇陵兵馬俑(秦)陜西臨潼出土)。其主要藝術特點是:形體高大,崇尚寫實,手法嚴謹;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