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木雕

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人民就創(chuàng)造了豐富精湛的劍石鐘山石窟,說明在唐代,劍川的雕刻:工藝就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石鐘山石刻和劍川木雕,人稱“滇西雙絕。”劍川縣沙溪區(qū)西龍門村本主廟內(nèi)保存下來的一座木雕佛屏,系宋代大理國時期的遺物,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是云南現(xiàn)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木雕之一,佛屏長114厘米,寬62厘米,厚7厘米,全屏共雕佛像33尊;在佛像之后,左右雕一月—日,日內(nèi)雕一只三足鳥,月內(nèi)雕桂花樹和兔子,屏的底排雕有鹿、猴動物。這座佛屏雕刻的佛像及各種動物、植物,造型別致,雕技精湛,生動逼真,畫面錯落有致,美觀大方,是十分珍貴的木雕歷史珍品,說明在宋代,劍川木雕就已達到十分高超的技藝水平。
劍川木雕
昆明安寧曹溪寺的木雕華嚴三圣像,姚安縣興寶寺木雕菩薩像,亦均為宋代作品。曹溪寺的木雕華嚴三圣像,造型莊嚴恬靜,雕造精美,細腰圓腹,長發(fā)披肩,飄帶流暢,背光花紋極其繁重,為國內(nèi)宋代木雕造像中少有的精品。
明代,嘉靖年代后,豪門貴族大興土木,建造府第;民間儒教、 佛教、道教俱興,廟宇祠堂林立, 于是推動了劍川木雕大發(fā)展,直到清代仍興盛不衰。劍川木匠的足跡遍及大理地區(qū),遍及云南全省,并出省參加國內(nèi)一些著名建筑物的木作工藝。諸如,北京明、清故宮,清代承德避暑山莊,北京圓明園,昆明的金馬碧雞坊,昆明西山華亭寺,中甸歸化寺,保山飛來寺,賓川雞足山寺廟群,大理杜文秀帥府等建筑物上,均有劍川木雕作品,留傳于世。因此,清代乾隆年間任劍川州牧的張泓,在《滇南新語?大理行記》中寫到:“劍川民俱世業(yè)木工,滇之七十余州縣及鄰滇之黔川等省,善規(guī)距斧鑿者,隨地皆劍民。”
明、清時代,劍川木工工藝日趨精湛,特別是建筑構(gòu)件雕刻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賓川境內(nèi)的雞足山上,在元、明、清時代,先后修建了大剎72座,庵堂360所,這些堂皇華麗的建筑,多出自享有“木雕之鄉(xiāng)”美名的劍川木工之手。省內(nèi)許多名寺古剎及上層人物宅第的格子門窗和雕梁畫棟,大多是劍川藝人手跡。大理大慈寺的殿門木雕,刻有大理全景,自上關、羅剎閣、三塔寺到下關,風景皆具,雕刻大方古雅,藝術造詣甚高。劍川彌沙鄉(xiāng)詔應寺的格子門是榫式結(jié)構(gòu),全部木條大小數(shù)十根,沒有一根尺寸是相同的,看不見榫口,被人稱之力“仙窗”。保山觀音寺的雕窗是匹飛馬。還有一種浮線花窗,從正面、左、右、上、下不同角度,不同地點觀賞,會出現(xiàn)不同圖案的畫面,變化莫測,簡直如同“魔窗”。省內(nèi)許多著名的建筑物,都有劍川木匠雕的浮線花窗和格子門。
大理民間木刻造像工藝也達到了很高水平。代表作品有大理鳳儀北湯天村法藏寺的6軀木雕造像,即四大天王像和文殊、菩薩像各一尊。據(jù)說這是元、明時代作品。其中南方增長天王雕像通高為1.25米,頭戴邊沿上卷頭盔,頂結(jié)蓮花,雙目圓睜,眼珠外凸,張口吡牙,面相兇惡。身著袍甲,甲下匹緣各有向下的如意頭飾四片,袍甲下緣后擺衣褶重疊,身繞帛帶飄揚;褲腳并疊折束于腿,腳穿圓頭草靴。足踏二鬼奴,鬼奴頭部束發(fā)后揚,肌肉凸起作拼力支撐狀,右側(cè)鬼奴左手握住左側(cè)鬼奴長發(fā)。其他三尊天王像型制略同,但形象各異。木雕文殊、普賢二雕像除座騎不同及姿勢左右相反外,衣飾及姿態(tài)均相同,通高1.17米,束發(fā)于頂,上罩寶冠,冠上飾細云紋、佛像及亭閣式塔面相慈祥,身披架裟,袒胸露臂,胸前及腿部皆系瓔珞。文殊右手、普賢左手曲肘上舉,持金剛印。文殊菩薩騎獅,普賢菩薩騎象,獅、象皆披金套鞍具,鞍下左右各伸出二朵蓮花。獅張口低吼,象長鼻下垂,尖端上卷,左右伸出三枝相聯(lián)的長牙。這6軀木雕造像,形象生動,造型別致,比例適當,雕刻精細,行家們認為屬我國西南地區(qū)寺廟木雕造像的精品(這6軀木雕像現(xiàn)收藏于大理市博物館)。
昆明的金馬、碧雞坊,建立于明代。兩坊建立后據(jù)說每60年便有一次“金碧交輝”的奇觀,是昆明過去十景之一。兩坊在十年動亂中徹底破壞。但兩坊的建筑和重修的歷史展現(xiàn)了邊疆人民把建筑學與天文學等科學相結(jié)合的智慧。展現(xiàn)了劍川木匠的精湛技藝。
金馬、碧雞二坊,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布政司布政使王楚堂重修;光緒九年、十年(公元1883、1884年)云貴總督岑毓英重建,均出自劍川木匠之手,至今尚能找到主持這兩次重修重建者的后裔,采訪到當年修建者的事跡。據(jù)采訪,道光九年主持重修金馬碧雞坊的掌墨師傅是劍川東嶺中登村的張錫鵬:張家世業(yè)木工,張錫鵬的父親技藝高超,頗有名氣,當時稱他為“張大山神”,“山神”是當?shù)啬竟ば袠I(yè)對德高望重、技藝高超的掌墨師傅的尊稱。張錫鵬少年時代隨父學藝,曾到昆明替錢南園建造家屋,錢南園見他少小聰穎,閑暇時教他讀書識宇,張錫鵬長大后得到父親真?zhèn)鳎妓嚦海朔Q“張小山神”。錢南園逝世后,錢家專請張錫鵬建造祠堂,由于錢南園祠堂工藝精湛而轟動一時為人們所傳頌。道光九年重修金馬、碧雞二坊時,布政司派專員親自到劍川,請了年逾花甲的張錫鵬赴昆施展技藝,僅用半年時間即將兩坊修造完畢,清咸豐七年(1857年)金、馬二坊毀于兵災光緒九年(1883年)昆明各界人士捐款議修二坊時,仍思念劍川木匠工藝非凡,議請劍川木匠重修,當時恰逢劍川人趙藩為云貴總督岑毓英幕僚,岑遂托趙藩專門回劍川物色“掌墨師傅”,當時劍川東嶺上沫邑有位名叫楊文樾的木匠師傅,人們稱他為“木匠狀元”,名震迤西。楊文樾受請赴昆后,于光緒十年(1884年)修好了金、碧二坊。楊還在昆明建了“迤西會佶”。(此段歷史摘自劍川縣委書記杜玉銀《木雕春秋》一文)。
在劍川縣境內(nèi),民間遺有的木雕制品比比皆是,稱得上精品杰作的制品甚多,充分顯示出“木雕之鄉(xiāng)”的鮮明特色。
劍川縣城金華鎮(zhèn),民居住宅中隨處可見木雕制品。有不少民居修建了出閣門樓,它比一般門樓突兀出去半米之多,檐角高挑,結(jié)構(gòu)復雜,頗有氣派。據(jù)說這種出閣門樓古時在別處只有縣官以上的宅第才可能有。填上蘇家的格子門很有特點,蘇家祖上曾有人在清代官至道臺,;在江南一帶任職,告老還鄉(xiāng)后擴建家宅,一進三院,門窗雕刻以“博古”為內(nèi)容,既與劍川的木雕風格同一母體,又略帝江南的建筑藝術特點。金華鎮(zhèn)的陳家,保留有一張雕花床,整張床像一間玲隴的繡房,有兩道床門,門框 雕花刻草。據(jù)主人說此床制于清代,與慈禧的龍床風格相似。
劍川木匠不但在建筑上技藝精湛,而且別出心裁地將云南特有的大理石與木雕相結(jié)合,制成每件皆絕品的“云木大理石家具”。現(xiàn)在更結(jié)合旅游巾場,開發(fā)出—件件風情濃郁的特色紀念品,是云南工藝美術行業(yè)繼承傳統(tǒng)又發(fā)展傳統(tǒng)的典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