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在2002年年初,我在當時的短歌行網站上開設了名為"邊聽邊入門"的古典音樂賞析板塊,當時怎么也沒有想到這個欄目后來會得到如此熱烈的好評,反響會如此強烈。以至于新版網站推出之后,許多網友立即來信責問我,為什么把這個優秀欄目中的所有文章都撤掉?其實我心中對于這個欄目是很有感情的,之所以沒有保留原來的那些文章,只是想把這個板塊做得更好。
老的"邊聽邊入門"是由一篇篇獨立的文章以及曲目試聽構成的,缺乏條理性,所以只能算一個并不系統的古典音樂賞析指南。回想起來,當時短歌行開辦這個欄目的初衷是讓更多的朋友來接觸古典音樂,也就是面向"入門聽眾"的,但相對雜亂的更新順序使許多朋友依舊在古典音樂面前不得要領。我深感雖然這個欄目得到了很大一部分網友的肯定,但距離我心目中理想的境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趁著短歌行改版之際,我也就下定決心把這個欄目重新系統化、條理化起來。
那么具體如何"系統化、條理化"呢?當然需要一條主線把諸多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這條主線就是由我主筆的這個《將古典入門進行到底》系列文章。在這個系列文章中我會按照古典音樂發展的時間順序,結合諸多書籍指南、名家前輩以及自己的經驗,向廣大有意接觸古典音樂的入門聽眾,系統化地傳授古典音樂的相關知識。同時在"愛樂美文"板塊會轉載一些與當時介紹主題有關的優秀文章;在"完美試聽"板塊為大家提供相關曲目的試聽下載;在"音樂人星空"板塊推出與主題緊密聯系的有關音樂人的生平介紹和背景資料。如此這般四管齊下,相信可以把"古典入門"這個主題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不過在進入正題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用一個章節來說一些自認為比較重要的話,只有把這幾個話題說清楚了,大家引領大家進入古典音樂的大門——
一、什么是"古典音樂"?
在國外,這種音樂類型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確切地說應該是"西洋古典音樂"。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然而即使在國外,對于"classical music"一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于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最狹義的解釋是,把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20年代,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巨頭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品特指為"classical music"。最廣義的解釋則是,把時間前移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從那時起直到后來的巴洛克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印象主義直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出現的現代樂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純粹娛樂性質的現代專業音樂,統稱為"classical music"。
或許大家看了上面的文字會感覺有些復雜,因為對音樂這樣一種自由的藝術形式進行分門別類本來就是一件非常費神的事情。不過我們還是應該盡可能應該把古典音樂的概念簡要化。普遍的觀點認為,相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早期音樂和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初露端倪的現代樂派,巴洛克時期直到印象樂派出現之間這幾百年的西洋古典音樂發展最為迅捷,也最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因此,短歌行的這個入門系列主要為大家介紹的將是從十七世紀直到十九世紀末期,這樣一個將近300年時間跨度內的經典西洋音樂作品,這同樣也就是我們所特指的"古典音樂"概念。當然一些超出這個時間跨度的優秀著名作品,譬如二十世紀,蘇聯現代派作曲家肖斯特科維奇的音樂,我們也會適當的擇以介紹。
二、別稱——"高雅音樂"與"嚴肅音樂"?
在我們國家,很多人喜歡把"古典音樂"與"高雅音樂"、"嚴肅音樂"混為一談,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還是古典音樂的"推崇者"。粗看之下似乎并不不妥,但這兩種觀點在某些人理解下,卻很容易成為"讓古典音樂走向大眾"道路上的一道鴻溝。
第一個問題,古典音樂是不是"高雅"?我覺得應該肯定這種說法,不過我們對于這里所指的"高雅"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有些朋友之所以認為古典音樂"高雅",是因為瞧見了臺上指揮家們西服筆挺、冠冕堂皇的莊重模樣;是因為看到演奏這些音樂的樂團演奏家們整齊劃一、一絲不茍的裝束;是因為注意到了音樂廳典雅華貴、祥和隆重的布置氣氛;甚至連觀眾們都要衣冠楚楚、注重禮節。其實,這些表面的"高雅"并不能體現出古典音樂的精髓所在,音樂的高雅氣質是從旋律中透出來的!嚴謹而完整的結構、優雅而曼妙的旋律、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內涵,這些才是古典音樂"高雅"的根源。其中我們可以聽到屬于人類最圣潔的情感、發自心靈最深處的呼喚和最崇高的理想。表面的高雅其實只是長期以來西洋音樂發展中形成的定式與慣例,雖然我們可以將之看作一種"浮華",但卻又很難想象,一群衣冠不整、裝束各異、甚至蓬頭垢面的演奏家、指揮家出現在觀眾面前,能夠演繹出好的效果。因為表面的堂皇正好可以烘托出西洋古典音樂中那獨特的嚴謹、莊重氣質。其實當今的歐美古典樂壇也在力圖改變自己過于拘謹、與大眾較為疏遠的形象,著名的柏林森林音樂會就是很好的例證,在那里人們可以無拘無束的以悠然自得的方式欣賞古典音樂,不必拘泥服飾是否得體,也不必正襟危坐,更可以隨心所欲的鼓掌喝彩甚至一邊野餐一邊聽音樂。
當今中國的教育界尤其喜歡把"古典音樂"稱作"高雅音樂",原因很簡單,老師們看不慣學生沉迷于對港臺歌星的追捧,所以時常組織學生去欣賞一些所謂的古典音樂會,美名曰"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讓高雅音樂進入校園"等等。這種做法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簡單的組織學生去看、去聽,而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難有實質性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從小就在心中埋下對古典音樂(高雅音樂)的厭惡之情。加上如今的大環境、大氣候,通俗娛樂占據了大部分視線,或許很多人就會終生對古典音樂心存畏懼。
其次,一些媒體把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之間劃上等號,我覺得更是一種極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對古典音樂的第一感覺就是"晦澀、難懂",如果再不分青紅皂白統統被冠以"嚴肅音樂"的統稱,恐怕今后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人將越來越少。雖然從某種角度來看,一部分古典音樂的表達形式以及旋律主題確實是"極其嚴肅"的,但同樣應該看到大部分西洋古典音樂的主題是歌頌、是贊美,擁有美妙明快的旋律以及無比歡暢的情懷。而且即使是某些主題嚴峻、思想深邃的古典音樂,也往往想要傳達出一種"嚴肅中的快樂"。譬如貝多芬著名的《歡樂頌》、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雖然這些作品都飽含著高尚而深沉的哲理,但最終無不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振奮之感。其實入門之后,聽眾們就會發現其實古典音樂并不難懂,也并不只有嚴肅和深沉。
之所以在國內出現古典音樂的這兩個并不準確的"別稱"或者說"代名詞",我只能遺憾的說,一些媒體和"學者"對古典音樂的推崇只停留在一個十分形式化的層次上,他們并沒有真正對古典音樂有系統的、深刻的理解,以至于弄巧成拙,反而讓更多的人感覺到了自己與古典音樂之間遙遠的距離,成為一個誤區。
三、古典音樂魅力何在?
很多沒怎么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往往覺得聽古典音樂的人有些古怪,這是因為他們還不能接受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更有不少朋友,面對古典音樂百年來長盛不衰、乃至世界范圍內遍地開花的形勢感到不可理解,他們對于古典音樂能夠歷久彌堅的解釋是——"每個年代、每個群落總有那么一些以聽古典音樂為高雅情趣的"附庸風雅之士";這群人并不懂得古典音樂的真諦,卻煞有介事的和著音樂,閉目凝神、搖頭晃腦;正是因為這樣的人多了,所以造就了古典音樂在現代社會的繁華,或者說"浮華",事實上古典音樂早就已經是時代所淘汰東西了"。很多對古典音樂了解甚少,或者有興趣入門的朋友,在這種言論下會顯出猶豫、彷徨,他們會懷疑古典音樂在當今社會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那么我們不妨來和大家談談這個話題,如果延伸開去,其實就是——古典音樂究竟有什么好聽?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或許,這對于培養入門者的欣賞興趣是具有一定引導作用的。
如果只看表象,那么音樂最基本的功能只是取悅聽眾的耳朵罷了。如果我們要挖掘音樂深層次的內涵,那么我覺得,音樂對作曲家而言是一種表達心境、抒發情感的途徑;對于聆聽者而言,則是為了從音樂中獲取自己需要的情感慰藉、求得精神世界的共鳴。以上兩點正體現了音樂的兩個特性——娛樂性和思想性。即使是流行歌曲也并非純娛樂性,而是有思想的。但是古典音樂中蘊含的思想性卻要更加深刻、含蓄、多變且耐人尋味。他能夠表現出人類最深層、最熾烈的情感和最為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古典音樂不像流行音樂那樣直白,但是留給我們遐想、思考、回味的余地更大,所以它耐聽、能夠經歷歲月和時間的考驗,有人說:一旦喜歡上古典音樂,你就找到了自己一生中除了愛人以外的另一個終生伴侶,而且古典音樂是永遠不會和你離婚的。雖然比喻有些令人忍俊不禁,但也頗有哲理。
另外,古典音樂擁有經久不衰、常聽常新的優美旋律,這與眼下流行音樂源源不斷出爐,卻迅速又被流行趨勢所淘汰的境況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雖然古典音樂肯定不會被這個時代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也不可能被歷史所淘汰。原因很簡單,不同的聽眾需要不同的音樂來撫慰心靈。古典音樂中蘊含的那份寧靜致遠和激情澎湃,能夠給我們帶來其他音樂類型無法實現的心靈安慰與精神鼓舞。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商業社會中,古典音樂的天地無疑如同世外桃源。
不過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與古典音樂所具備的豐富內涵相比,我的文字實在有些蒼白無力。或許一些已經入門的朋友讀了上面的文章,會與我取得一定的共鳴,但對于更多站在古典音樂大門外的朋友而言,這些"說教"或許依然難以打動他們。音樂選擇是很主觀的,所以古典音樂并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生活在如今社會環境下的人們。有些朋友一生對音樂這種藝術都沒有興趣,將之視為"噪音",有些人則一生都不愿意接受古典音樂,認為它過于"枯燥、晦澀"。這些觀念上的不同都和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個人偏好乃至知識層面、思想境界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我明白,這個系列文章不可能改變古典音樂在當前的境遇,我只是為了一個理想和愛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因為我遇到了另外一些朋友,他們對古典音樂不熟悉,但是通過一兩部作品的引導,卻對此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又苦于古典音樂唱片過于昂貴,也不知道該從哪個地方入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與欣賞范圍。短歌行的這個古典入門系列正是為這類朋友"踱身定做"的。讓我們共同在古典音樂的天空中翱翔,尋找屬于自己的音樂理想,共同交流,相互促進,把古典入門進行到底!
(2)——古典入門第一步
在序章中,和大家探討了一些問題,看到不少朋友很期待這個系列文章的未來,也看到自己的一些觀點能夠被大家所認可,這就更堅定了把這篇東西寫下去的信心。在前面的序章里,我只是很籠統地談了一些自己對于古典音樂的看法和認識,而在今天我想和大家繼續探討,究竟應該如何走進古典音樂殿堂的大門。
我自己是什么時候,如何喜歡上古典音樂的呢?我想和許多愛樂者一樣,應該是循序漸進,逐步跨入的,說不上是從哪一年哪一天開始的,更說不好是怎樣開始喜歡上的。記得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對于音樂就很有興趣,聽得最多的應該是父親用那臺結婚時候買來的港產"四喇叭"從電臺節目中錄下來的磁帶。諸如王結實、謝麗斯的通俗歌曲、蘇小明的《軍港之夜》、鄧麗君的優柔小調等等。不過在我記憶中家里有一盤唯一的JVC牌60分鐘錄音磁帶(其它錄音帶都是SONY的)——標簽上沒有任何文字說明錄音的內容,但我至今還記得磁帶的塑料外殼是灰色的。之所以念念不忘,是因為里面的錄音節目令童年的我十分著迷,那時候曾經問過父親,回答只說放的是外國音樂。記得當時自己會經常拿出這盤灰色的磁帶來,放進"四喇叭"中翻來覆去的聽,絲毫不覺厭倦。那時候的我,應該還在念小學。
進入了初中之后,也許是那個時期必然的興趣變化,和很多同學一樣,我開始迷戀港臺流行歌曲,只是燒得還不算高,從來沒去看過現場演唱會,只是陸陸續續積攢了大約幾百盒正版磁帶。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候自己聽流行歌曲,似乎只是跟著媒體的炒作、宣傳而在刻意追逐著一種虛無縹緲的潮流。歌詞中的情與愛自己能懂得多少?歌曲中激蕩的旋律又有多少現在還能被我記起?似乎一切過往的時尚前衛、流行趨勢,都隨著自己慢慢的成長與時間的推移而煙消云散。自己再也無法從流行歌曲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找到了那盤灰色的磁帶。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邊響起,似乎把我帶回了童年時,專心致志守在"四喇叭"跟前,不斷按動"BACK"與"PLAY",不知疲倦反復聆聽的場景。音樂依然如此的動聽,令我感動,似乎讓我隱隱約約感受到了音樂中最美好的東西。
當有了一套真正的高質量音樂回放系統之后,我開始嘗試著接觸古典音樂,這已經是參加工作以后的事兒。在吃慣了流行歌曲帶給我們的"娛樂快餐"之后,接受古典音樂的表現風格,自己著實花了不少時間。記得最早的時候,每當電視臺、電臺播放那些偏于陰沉、艱澀的古典音樂時,我總會有昏昏欲睡之感。看到一些評論文章介紹,說是能夠從古典音樂中聽很多東西,我雖覺匪夷所思,但又不由不信。只覺得那些音樂應該距離自己比較遙遠。所以最初聽古典,我顯得沒什么耐性,總是回避那些篇幅較長,"旋律找不到準心"的曲子,刻意尋找那種錄音效果出色、曲目篇幅較短的古典或交響題材的唱片來練耳。起先,被逼真、輝煌的音響效果震撼了一陣子,其后卻又隱約感覺這些唱片中的某些段落好像在哪兒似曾相識過,似乎早就淺埋在腦海中。冥思苦想一番,終于找到了根源——那盤灰色的錄音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