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磁帶中所錄制的這些我小時候百聽不厭的"外國音樂",其實是由古典名曲改編的聯奏,薈萃了許多優美經典的段落,不過當時還叫不上名來,后來才逐漸認識——《卡門》中的《斗牛士之歌》、羅德里格《吉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開始部分、亨德爾《彌賽亞》中偉大的《哈里路亞大合唱》高潮部分等等等等,實在是不勝枚舉。雖然演繹得并不正統,帶有些輕音樂傾向,樂團規模也不算很大,但卻足以讓古典門外漢駐足聆聽。因為其中挑選的名曲片斷旋律優美無比,而且是連續演奏,曲目之間的過渡十分自然流暢,樂團也充滿了澎湃的激情。當我對古典音樂有最初了解的時候,方才明白這盤灰色磁帶里眾多動聽旋律的淵源,更重要的是自己恍然大悟——原來古典音樂離我們這么近!
再次回味磁帶中那一段段名曲聯奏,雖然音色與CD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比MP3都不如,但卻如此倍感親切。更重要的是讓我看到了蘊含于古典音樂中無盡的寶藏。此時的我自然不再滿足于欣賞聯奏中的片斷,而是急不可耐的想投入古典音樂浩瀚的海洋中,尋找一個個曾經令我著迷過的亮點。就這樣,我對古典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從中獲得的精神財富也越來越充實。有時候回想起來,那盤灰色的錄音帶真是我最好的入門導師。雖然磁帶早已被封存箱底,但每當我回憶起來總是倍感欣慰。
以上談了我自己的一些經歷,目的只是想告訴大家——不要把古典音樂看得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她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留意一下如今精美玲瓏的手機鈴聲、聽聽某些電視廣播節目的背景音樂,您會驚異的發現,我們被林林總總的古典音樂名段所包圍著。
所以,拋開對古典音樂的心理障礙是普通聽眾入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跨出這一步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所謂"功到自然成",急不來也求不來。如果您看了我們的系列入門文章,依然感覺對古典音樂毫無興趣,千萬不要強求自己,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在序章中我就說過,古典音樂并不適合每個人,大家的性格脾氣、人生觀、世界觀、文化觀各不相同,因此古典音樂對不同人的吸引力也就不盡相同。甚至于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古典音樂的認識與態度都會有千差萬別。所以讀者們盡可以用灑脫的態度來看待這第一步,水到渠成之時您會很自然的跨出,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
(3)——古典音樂與音響器材
如果能夠跨出古典入門的第一步,以一個開明的心態來接受古典音樂,那么我的經歷可以告訴大家——后面的路就相對好走了。不過大家也千萬不要以為從此便是前途坦然、一帆風順。我深知對于很多朋友而言,在他們心中關于古典入門這個話題,肯定還有許多問題等待進一步地解釋。今天我們來分析第一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問題——聽古典音樂是否一定需要發燒器材?
不可否認,古典音樂的魅力,其中有一部分來自于音響效果。不少交響樂、協奏曲所體現出的力量、震撼乃至光輝燦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種不同器樂合奏所營造出的美妙音色。欣賞現場表演的時候,這種感覺無疑最為強烈,這便是很多愛樂人始終鐘情于音樂會的原因。但并不是經常有高水平的音樂會上演,即便是一場普通的音樂會,票價也往往令普通工薪階層望而卻步。因此,感受古典音樂,在家中欣賞唱片無疑是最為廉價、便捷的方式。談到唱片,那就必須談到用來播放唱片的器材;蛟S有些古典入門者會聽到這樣的忠告——想真正聽好古典音樂,一定要購置一套稍微像點樣的音響系統,否則你根本感受不到古典之美。我覺得,這話不算全對,也不算全錯。古典音樂包括各種各樣不同的類型,其中尤以交響曲、協奏曲這類有大編制樂團參與演奏的作品對器材要求為高。如果要深切體驗每一種樂器的音色之美,那么對音響設備優劣更是講究頗多。就拿古典音樂中最常見的彈奏樂器鋼琴來說,要完美重現它的音色決不是很多朋友想象中那么簡單的事情。
讀到這里,有些朋友或許會困惑——是不是沒有優秀的器材,就無法體驗古典音樂之美了?當然不是這樣。著名作家辛豐年老前輩就在條件非常艱苦,器材非常差勁的年代,堅持對音樂真諦的追求,數十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素材,攢下了《辛豐年音樂筆記》一書,令無數后來者受益匪淺。這正說明,欣賞古典音樂,一顆赤誠之心才是最重要、最可貴的,器材設備是次要的。不過像辛老前輩這樣虔誠無比的愛樂人只是少數,對于目下大部分入門聽眾,要聽好古典音樂,要培養起內心對古典音樂的興趣,擁有一套較為優秀的回放系統還是有一定必要的。如果說,我們前面曾經談過的"入門第一步"是讓大家從心理層面拋開對古典音樂的誤解和排斥,那么建立在良好器材基礎上的欣賞,則可以理解為從主觀感知層面更好地接近古典音樂,從而喜歡上她;蛟S有朋友要問:"什么價位、或者說哪個等級的音響產品,才夠得上欣賞古典音樂的要求呢?"事實上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要求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就我個人的經驗簡而言之,對于器材在古典音樂,尤其是交響樂領域的回放效果,由低到高分成下面幾個層次——響度與厚度、細節與音場、動態與感染力。
首先,回放大編制的作品,需要有足夠的響度方才能夠體現出音樂中所蘊含的力量。很難想象,在又輕又柔的音量下能夠表現出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所以保證音響器材擁有足夠的功率,能夠提供比較響亮又不至于失真的回放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來聲音的厚實度顯得尤為重要。有些器材嗓門"傻大",但出來的聲音給人的感覺總是漂浮、玄虛而缺乏底氣。這樣單純的"響亮",依舊無法表現出交響樂厚重、沉穩的氣質。因此保證聲音還原的厚度,才能讓交響樂回放效果更上一個臺階。選擇采用大口徑、高品質揚聲器單元的音箱以及大功率、高保真的功率放大器乃至專業的Hi-Fi CD唱機、更換材質設計優秀的信號線和音響線,都是提高聲音厚度的途徑。當然每個人對"厚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必刻意窮追,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如果您的系統能夠在一定的大音量條件下保證不出現明顯失真的情況,同時聲音播放又具有一定的厚度與底蘊,那么它基本就可以勝任交響樂以及絕大多數古典音樂的播放。然而這僅僅是勝任而已,古典作品的音色之美還體現在許多細節處理和寬闊精準的音場上。所以進一步提高聲音的細節表現能力,注重系統的音場定位效果便是第二個層次。這中間除了需要在器材上投入更多的資金之外,對您聽音室房間的聲學環境、器材的擺位方法等都會提出各種各樣更高的要求。如果您的音響系統能夠表現出唱片中的一些"細枝末節",譬如:演奏過程中樂器、旋律、音色、音準等方面的細微變化、演奏者呼呼的喘氣聲、提琴樂器的擦弦聲甚至指揮翻動曲目總譜的聲音,那么顯然您的設備具有很好的細節表現力。如果您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閉上雙眼,能夠準確、生動地體味出樂團不同樂器、樂手所在的位置以及他們的變化,完美還原出近乎真實的聲場寬度和縱深度,那么您的系統用來播放古典音樂將會非常不錯,因為他能夠讓音樂表現力更趨于真實、準確。第三個層次則是動態與感染力。擁有一套動態出色的器材是很多音樂愛好者兼發燒友所期待的,因為這樣能夠帶來最強烈的聽覺刺激,從而觸發心靈,而讓音樂更富感染力。兼顧聲音的厚度與細節,加上良好的聲場定位還原,超大的動態無疑將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音色應該是音樂之美中最為直截了當的吸引力、最容易被普通聽眾體味到的魅力。許多入門的朋友需要通過體驗來自音色的美妙,通過聽覺層第一個環節的刺激,來進一步體驗古典音樂作品美妙的旋律,進而從音樂中提煉其精髓,最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典音樂入門聽眾確實需要一套較為優秀的音響器材。但我們必須了解,古典音樂之美是多方面的。說得片面一點,高檔器材所能體現出的僅僅是音色之美(當然這里所指的"音色"概念是很寬泛的),僅僅是音樂的"外表美"。古典音樂更多的精髓蘊含于其內在的"心靈美"。"心靈美"由淺入深體現在優美的旋律、強烈的表現力以及作品豐富的情感內涵等方面。顯然,旋律、節奏、調性等對于器材的依賴性就不像音色表現那么強了。假設播放同一張唱片,對比普通器材與高檔器材之間的差異,可能在音色的飽滿度、音場的開闊度和縱深度方面優秀器材會有更好的表現,但是曲目的旋律、節奏、調性是不會隨著器材改變有明顯變化的(當然,除了個別十分劣質的器材)。因此即使在最普通的收音機上欣賞廣播電臺的古典節目,只要信號接收平穩,聽眾同樣可以感受到來自音樂的曼妙美感。而我覺得大多數音樂作品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內涵主要是通過跌宕起伏的旋律編織、抑揚頓挫的節奏與調性變化體現出來的,豐富多彩的音色變化起到的是次要作用(當然不是說不重要)。
所以說到這里,我們應該能夠領悟出一些道理來。在家中欣賞古典音樂,并不一定強求聽眾要有很高檔的音響器材。普通的低檔音響,同樣能夠體現出古典音樂的魅力,只是在音效貧乏的條件下,入門聽眾對于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將會打一些"折扣","折扣"的大小視不同聽眾的主客觀條件的具體情況而會有所不同。在經濟環境允許的條件下,主張用優秀的音響器材來播放古典音樂,尤其是交響樂題材的作品,這樣可以把作品的魅力以及作曲家的意志、甚至指揮家、演奏家們的二度創作意圖最完美的體現出來。一般而言,擁有足夠大的不失真功率以及一定聲音厚度的器材基本可以滿足大多數古典音樂的播放要求。
對于器材的追求千萬不要走火入魔,應適可而止,我們應該記住一點——再好的器材最終也是服務于音樂的。筆者周圍有很多朋友,在擁有了一套入門級的音響設備之后,卻沒有把心思用到音樂欣賞中,而是反復在器材的音色表現力方面尋不足、找缺點。試問這樣如何能體驗到音樂中的美妙與樂趣?如何從音樂中獲取力量和慰藉?我堅信,在很普通的低檔器材上仔細聆聽音樂,會比在高檔器材上反復對比音色效果得到更多的東西。因為前者是在追求音樂的"心靈美",而后者只是在追求音樂的"外表美"。目前正在使用或者準備使用隨身聽、多媒體音箱或者家用臺式組合系統等低檔設備聆聽古典音樂的聽眾,也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只要能夠從音樂中有所得,那么這種精神是非?少F的。在有條件的時候,升級更好的器材,再來欣賞您所鐘愛的作品,您會感受到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