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戲劇表演中的動作
http://www.dcyhziu.cn 2007/5/28 源自:互聯網 【字體:
】

動作“起源于心靈”
一般的說,戲劇動作,包括劇中人物的外部動作和內心動作兩個方面。
還有另一種分類法:動作可以分為純粹外部動作,性格化的動作,幫助劇情發展和說明劇情的動作,內心動作,靜止動作,等等
所謂“戲劇動作”的含義是廣泛的,它涉及到戲劇塑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各種手段。
“外部動作”指的是一切可以讓觀眾“看得見”的動作(如走路、舞蹈等),也就是演員的“形體動作”。人物的外部動作也并不是戲劇所特有的。在繪畫中,描繪的只能是人物動作的一瞬間;而戲劇再現的則是動作的全過程。
小說和戲劇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對人物動作的敘述、描寫,后者是對動作的直觀再現。
在劇本中,人物的外部動作是作家用簡單的“舞臺提示”寫明的。在舞臺上,演員通過形體動作使它獲得直觀的再現。任何一個劇本中,都會有很多外部動作;可是,并非所有的外部動作都具有戲劇性。要是外部動作富有戲劇性,至少有兩個條件。
其一,它應該是構成劇情發展的一個有機部分,又推動劇情的發展
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第五幕,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當眾比劍的場面,外部動作豐富而又猛烈,氣氛緊張,扣人心弦。這里的外部動作直接關系到戲劇情節的結局。
其二,觀眾能夠通過可見的外部動作洞察人物隱秘的內心活動
人的任何有意識的動作,都是由內心的某種意愿產生的,他是人物思想情感、心理狀態的直觀外現。當然,從根本上說,人們的內心活動也不是憑空產生的。人們處于特定的環境中,遇到某種情況,或者由于和其他人物的交往(矛盾、反感、同情等等),因而產生了特定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才會有那樣的動作。正因為如此,劇作家要賦予人物特定的外部動作,就應該弄清它的心理根據,并讓觀眾通過它洞察人物的內在的思想情感、心理狀態,了解人物意愿。這是使外部動作具有戲劇性的又一重要條件。
歷史劇《屈原》第二幕,……南后安排毒計,誣陷屈原,把屈原請到內廷,一起觀看排演《禮魂》。表演進行當中,南后偽裝頭暈,并呼喚屈原。接著,劇本中是如下的一段舞臺提示:
南后……(倒入屈原懷中。)
屈原因事起倉促,且左右無人,亦將南后扶抱。
楚懷王偕張儀、子椒、上官大夫出現于青陽左房,諸人已見屈原扶抱南后在懷,但屈原未覺,欲將南后挽至室內之座位。
南后(口中不斷高呼)及見楚懷王已見此情景,乃忽翻身用力掙脫)……(飛奔向楚懷王跑去。)
屈原一時茫然,不知所措。
楚懷王及余人由東房忽驟下階,迎接南后。
南后(由左階奔下,投入楚懷王懷抱)……
這是劇中屈原的命運發生忽驟轉變的時刻,也是場上人物內心活動復雜、劇烈的時刻。
其三,“停頓”也是動作
在戲劇中,動作不只包含外部的、形體的,也包含著內部的、心理的。而且,從“戲劇動作”的真正含義來說,后者比前者更豐富、更重要。這里,我們討論后者。
小說家對人物心理活動進行分析、描寫的方式,在劇本中沒有用武之地。戲劇有它自己的方式。
方式之一,是劇本“舞臺指示”中所說的“沉默”,或曰 “停頓”。在這時,人物沒有臺詞,沒有明顯的形體動作,只是靜止不動。巴拉茨在《電影美學》中說: “保持沉默常常是一種故意的、生動的、富有表現力的動作,而且它常常代表某種十分明確的心理狀態。”
停頓是否具有戲劇性,正是取決于人物在這一瞬間心理活動的內容。
可是,某一“停頓”本身,并不能向觀眾展人物具體的心理活動。然而,在劇本中,人物的動作都不是孤立的,它是前面一系列動作的 “果”,又是后面某些動作的 “因”。
一般的說,戲劇動作,包括劇中人物的外部動作和內心動作兩個方面。
還有另一種分類法:動作可以分為純粹外部動作,性格化的動作,幫助劇情發展和說明劇情的動作,內心動作,靜止動作,等等
所謂“戲劇動作”的含義是廣泛的,它涉及到戲劇塑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各種手段。
“外部動作”指的是一切可以讓觀眾“看得見”的動作(如走路、舞蹈等),也就是演員的“形體動作”。人物的外部動作也并不是戲劇所特有的。在繪畫中,描繪的只能是人物動作的一瞬間;而戲劇再現的則是動作的全過程。
小說和戲劇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對人物動作的敘述、描寫,后者是對動作的直觀再現。
在劇本中,人物的外部動作是作家用簡單的“舞臺提示”寫明的。在舞臺上,演員通過形體動作使它獲得直觀的再現。任何一個劇本中,都會有很多外部動作;可是,并非所有的外部動作都具有戲劇性。要是外部動作富有戲劇性,至少有兩個條件。
其一,它應該是構成劇情發展的一個有機部分,又推動劇情的發展
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第五幕,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當眾比劍的場面,外部動作豐富而又猛烈,氣氛緊張,扣人心弦。這里的外部動作直接關系到戲劇情節的結局。
其二,觀眾能夠通過可見的外部動作洞察人物隱秘的內心活動
人的任何有意識的動作,都是由內心的某種意愿產生的,他是人物思想情感、心理狀態的直觀外現。當然,從根本上說,人們的內心活動也不是憑空產生的。人們處于特定的環境中,遇到某種情況,或者由于和其他人物的交往(矛盾、反感、同情等等),因而產生了特定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才會有那樣的動作。正因為如此,劇作家要賦予人物特定的外部動作,就應該弄清它的心理根據,并讓觀眾通過它洞察人物的內在的思想情感、心理狀態,了解人物意愿。這是使外部動作具有戲劇性的又一重要條件。
歷史劇《屈原》第二幕,……南后安排毒計,誣陷屈原,把屈原請到內廷,一起觀看排演《禮魂》。表演進行當中,南后偽裝頭暈,并呼喚屈原。接著,劇本中是如下的一段舞臺提示:
南后……(倒入屈原懷中。)
屈原因事起倉促,且左右無人,亦將南后扶抱。
楚懷王偕張儀、子椒、上官大夫出現于青陽左房,諸人已見屈原扶抱南后在懷,但屈原未覺,欲將南后挽至室內之座位。
南后(口中不斷高呼)及見楚懷王已見此情景,乃忽翻身用力掙脫)……(飛奔向楚懷王跑去。)
屈原一時茫然,不知所措。
楚懷王及余人由東房忽驟下階,迎接南后。
南后(由左階奔下,投入楚懷王懷抱)……
這是劇中屈原的命運發生忽驟轉變的時刻,也是場上人物內心活動復雜、劇烈的時刻。
其三,“停頓”也是動作
在戲劇中,動作不只包含外部的、形體的,也包含著內部的、心理的。而且,從“戲劇動作”的真正含義來說,后者比前者更豐富、更重要。這里,我們討論后者。
小說家對人物心理活動進行分析、描寫的方式,在劇本中沒有用武之地。戲劇有它自己的方式。
方式之一,是劇本“舞臺指示”中所說的“沉默”,或曰 “停頓”。在這時,人物沒有臺詞,沒有明顯的形體動作,只是靜止不動。巴拉茨在《電影美學》中說: “保持沉默常常是一種故意的、生動的、富有表現力的動作,而且它常常代表某種十分明確的心理狀態。”
停頓是否具有戲劇性,正是取決于人物在這一瞬間心理活動的內容。
可是,某一“停頓”本身,并不能向觀眾展人物具體的心理活動。然而,在劇本中,人物的動作都不是孤立的,它是前面一系列動作的 “果”,又是后面某些動作的 “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