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數年南極科考擬破解四大謎團

將于今年3月啟動的“國際極地年計劃”是全球科學家共同策劃參與的又一次大規模極地科考活動。曾多次跨越地球南北兩極的科考者、中國南極測繪中心主任鄂棟臣教授日前接受專訪時表示,未來數年內,南極科考研究將主要圍繞四大待解之謎。
據鄂棟臣介紹,首先是南極4000多米厚冰層下有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泊,這個湖被命名為沃斯托克湖,是俄羅斯科考站在30多年前發現的,也是目前南極已知的150多個湖泊中最大的一個。
他說:“由于冰蓋將湖泊與外面的世界隔絕至少1500萬年,因此這里的每一滴水都將是無價之寶,是屬于全人類非常珍貴的淡水資源。目前,各國科學家面臨的最大疑團就是沃斯托克湖還有沒有我們所不知道的生物物種,這個謎又必須在不打開冰蓋即不做出任何難以挽回的破壞的前提下來揭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是眾所周知的臭氧洞之謎。鄂棟臣分析說,臭氧洞與全球氣候息息相關已被科學家們所證實,但還有一些謎團沒有徹底解開。比如,為什么在人類活動相對較多的北半球的北極上空沒有出現臭氧洞,而偏偏在南半球的南極上空出現呢?這個問題和“為什么北極只有北極熊而南極只有企鵝”一樣,看似簡單,卻令人費解。
南極板塊的運動究竟會給地球帶來什么影響是第三個待解的謎團。科學家們對此有許多猜想甚至預言,但都還需要深入研究。據悉,通過多年跟蹤觀測,并綜合利用其他國家的觀測資料,武漢大學測繪專家已發現南極大陸總體上在向南美洲方向緩慢運動。
此外,“南極與全球環境變化的關系”仍將是各國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比如,南極冰蓋消融究竟是何緣故?與全球環境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至今還是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難題。
鄂棟臣說:“這個問題在北極同樣存在,有些科學家認為極地冰蓋消融的變化是周期性的,但有些科學家則認為是趨勢性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將十分令人擔憂!”
據介紹,國際極地年計劃被譽為國際南北極科學考察的“奧林匹克”盛會,自1882年至今僅組織了3次,1957年至1958年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極地科學研究。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未參加前3次國際極地年活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