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我國學齡聾兒聽力語言康復的因素分析

1、入學年齡偏大
科學的結論告訴我們,對聾兒的教育越早越好,應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讓他們盡早接觸語言,學習語言,從而使他們的生理發育、心理及思維發展能同步進行。
但實際上,在全國大多數聾校,孩子們的入學年齡較之健聽的正常兒童偏晚。因此,大大錯過了聾兒學習語言的最佳關鍵期,使他們的心理跟不上生理的發展,學習語言感到吃力,常有受挫感,由此學習的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強。
2、戴助聽器的時間偏晚
聾兒陳X,右耳聽力損失為94分貝,左耳為107分貝,屬極重度聾。他從三歲起開始雙耳配戴助聽器,由父母教他學說話。也就是說,他在入學前已完成了對聲音的感知及辯別,也能說部分口語。
入學后,隨著言語矯治的進行,他的發音清晰度大大提高,同時說寫并舉,強化口語與書面語的表達與轉化。相對同班同學而言,取得了極佳的聽覺語言康復效果。
但多數聾兒入學后才開始佩戴助聽器,聽覺感知、辯音訓練、言語聲辯別、呼吸訓練、發音訓練等同時進行,聾兒既感到吃力,同時發展又相當緩慢。
3、家長的期望值和關注度偏低
絕大多數聾兒家中都有一個健全的弟弟或妹妹,因而聾兒在家中的地位急劇下降,家長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健全孩子的身上,對聾兒的學習和生活關注度不高,對聾兒的未來則普遍持失望心理。聾兒感覺到之后,極易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在學習和品德上對自已放低要求,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就大大降低。這種現象在全國聾校比較普遍,農村比城市嚴重得多。
4、語言的強化程度偏低
就我國的康復教育現狀而言,一個語言康復教師往往要同時面對十幾個需要聽力和語言康復的學生,每個學生參與聽力及語言訓練的時間相對較少。而在教學時間之外,家長參與的程度則更低。因而每個聾兒語言得到強化的次數和強度遠遠不夠。
聾兒從認識一個詞,到會用一個詞(隨不同的語境正確地用詞),這一過程至少需要幾百次甚至幾千次的重復,而且間隔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就會產生遺忘。
此外,聾兒的生活學習環境單一,不能為很多詞句的運用創設相應的語言環境,也會制約康復效果。
5、學習動機不明
大多數家長對聾兒的前途和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聾兒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學習上要達到怎樣的要求。目前我國的就學和就業體制還不很健全,對有聽力障礙的聾兒而言,學識的多少和學歷的高低并不能顯著改善他們的處境和生活。這些因素都顯著影響著聾兒的學習動機。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的意識越來越遠離主流群體,不知道為誰而學,學有何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