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的內容

現代醫學基本上是在近一二百年形成的,如果溯源求本,應該說它脫胎于古代醫術。醫術重在實踐,它的分科反映技藝的分工,不同專業人員承襲不同的專業技藝。
今日的內外科之分就是本著這種精神,熟悉使用藥物的和精通手術操作的人分別處理不同的醫學問題。在醫學科學化的過程中,學科傾向于按研究對象來劃分,內科下再分為心血管、呼吸和胃腸等科。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科相互交*滲透,又呈現重新組合的趨勢,出現如性醫學和腫瘤醫學這樣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下面按照臨床醫學、群體醫學、基礎醫學的順序介紹現代醫學的三個組成部分。
臨床醫學主要以求診病人為對象,探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雖然有時也承擔常人體檢工作,但并非主要任務。臨床醫學是傳統醫學的主體,也是現代醫學科學的核心。
古代以藥物為治療手段的部分,演化為今日的大內科。古代以手法操作為治療手段的部分,即今日大外科的前身,情況則比較復雜。這一部分大多以專項技藝的形式單獨出現,有的出現極早,如產婆助產;而有些技藝通常并無專業人員,如由理發師兼拔牙、搓澡師兼按摩、木匠兼骨折和脫臼的復位等。但某些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風險較大的技藝,如處理創傷、撥障(白內障)和取石(膀胱結石),則有賴于專業人員。這些技藝到了18~19世紀才逐漸演化為類似今日大外科的各分支。這時,各個學科才初具規模并各自形成一套系統的方法。
內科是大內科中最大的科。內科現在常按疾病侵犯的器官系統或病原體的類型分為心血管、呼吸、腎、胃腸、肝膽、血液、腫瘤、營養、代謝、內分泌、感染性疾病、寄生蟲病、免疫、風濕(結締組織)病等科。
兒科的許多疾病和內科是相同的,但在兒科,營養問題、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較為突出。另一方面,新生兒的問題又同產婦密切相關。所以新出現的圍產醫學就是兒科和婦產科兩者之間的邊緣學科,它的研究對象還包括未娩的胎兒。
皮膚科處理的疾病包括具有明顯皮膚表現的系統病,因而與內科和兒科都有重疊。梅毒可有復雜多變的皮膚表現,傳統上把性病(花柳病)和皮膚病合在一起,稱皮膚花柳科。
臨床神經學到19世紀末才有較大發展,才逐漸有醫院成立專科。精神病科的情況最為特殊。在古代,精神病人曾被視為鬼怪附體而受虐待或被驅逐,后又被視為社會不安定分子而被拘禁,直到19世紀才逐漸被當作病人對待,所以精神科形成也較晚。神經科和精神科一度合在一起,后精神科獨立出來并有很大的發展。此外還有急癥醫學,它是高技術的產物,專門負責處理危重病情,如心肺功能衰竭等。
在大外科中,專門化的技藝常成為分科的基礎。一般外科經歷了由處理體表和四肢而逐漸深入到體腔的發展過程。腹部手術目前仍歸屬于普通外科,但顱腔和胸腔手術則分屬神經外科和胸部外科。其他歷史悠久的技藝分別演化為產科、口腔科、矯形科、泌尿科、眼科等。婦科是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才獨立成科的。耳鼻喉科出現較晚,整形外科和血管外科出現則更晚。
在臨床醫學中,護理學有著重要的位置,對病人身心的細致護理是促進康復的必要保證,其中有技術也有科學。此外還有許多輔助診斷和治療的學科,如醫學影像學、實驗室醫學、放射治療學、核醫學等部門。物理治療科也在擴大,并傾向融合于范圍更廣的康復醫學。
從20世紀初特別是中葉以來,學科又有新的分化和組合,這些新學科常和原有學科并存。如醫學按對象的年齡和性別進一步分化和組合。在年齡方面,除了兒科學外又出現了老年醫學、青春期醫學和畢生醫學。按年齡區分的學科分別側重于生命不同階段的特點,畢生醫學則著眼于從生到死連續發育的整個過程。在性別方面,出現了男科學,它包容原泌尿科中與男性生殖系統有關的部分,而同廣義的婦科學(包括產科學)相對應。
此外還有不少學科的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例如在過去一提到風濕一語,便會聯想到關節病,但現在的風濕病學已擴大到一般的結締組織病了。而且由于許多結締組織病的發病涉及免疫機制,風濕病的研究以及診斷和治療都不可避免地要應用免疫學的方法,這樣就使風濕病學包含有大量免疫學的內容。
群體醫學以一定的社群為對象,研究人群的健康情況和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著重探討致病原因及相應的預防措施。這門學科脫胎于過去的公共衛生學。公共衛生學產生的背景是:都市化造成嚴重的衛生問題,醫學家進行調查并提出建議,最后市政部門著手改善衛生條件,包括興建衛生工程等。因而群體醫學有著濃厚的社會實踐性,同衛生行政部門關系密切。
相對而言,臨床醫學曾被稱為治療醫學,而群體醫學則被稱為預防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人們早就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例如中國傳統醫學就是一直在強調“治未病”。不僅如此,中醫的“既病防變”的提法早已預示了現代的預防概念。
現代的預防工作包括三個層次:初級預防指預防疾病的發生,也就是中醫的“未病先防”;二級預防著重于對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其目的是預防病程綿延,預防病情惡化,預防傳染病的波及他人以及預防并發癥和后遺癥,這相當于中醫的“既病防變”;三級預防則著眼于康復,力求減輕疾病的不良后果,預防后遺癥的發展。這后兩級預防實際上包含了治療的內容。由此看來,治療和預防兩者是互相交錯的,彼此存在著漸變過渡的關系,臨床醫學和群體醫學也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流行學調查是群體醫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探索致病因素從而制定預防措施是流行學的一個主要目的,這部分工作特稱為分析流行學。對于社會群體,在多數情況下是無法進行實驗的,只能依*對照觀察。作為例外的是預防實驗和治療實驗,這兩類大規模的實驗現在做得比以前多了。
早期的群體醫學側重于感染性疾病,隨后才把視野擴大到其他疾病。目前連創傷、毒癮,甚至污染事件都在調查之列。在已有的成功事例中,吸煙同肺癌的關系是*對照觀察查明的;而水源加氟能有效防齲則是用實驗法確定的。有很多資料說明,群體健康水平的提高主要應歸功于預防。目前的預防工作范圍很廣,包括環境醫學和行為醫學的內容,由衛生工程、防污染工作直到健康教育。
此外,還有一些學科包含臨床醫學和群體醫學兩方面的內容。這是些研究特殊環境和特殊職業背景的醫學問題的學科,如工業醫學、軍事醫學、航海醫學、航空醫學、航天醫學等。
基礎醫學包含許多基礎學科與醫學結合的內容,因而可視為是一類邊緣學科。如基于數學的醫學統計學、基于物理學的醫學物理學、基于化學的藥物化學、基于心理學的醫學心理學、基于社會學和人類學的醫學社會學和醫學人類學、結合法學的法醫學,以及基于工程技術的生物醫學工程等等。此外還有起步較晚的醫學倫理學、醫學情報學等。
在基礎醫學中,基于生物學的部分是核心,這包括以正常人體為對象的生物學科,其中傳統的學科有生物化學、細胞學、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免疫學、遺傳學和胚胎學等。20世紀50年代起,學科有新的分化和組合。新出現的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等的內容都比傳統學科廣得多,例如分子生物學就包括分子遺傳學和分子免疫學的內容。
以異常人體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主要有病理形態學和病理生理學,目前常把一切疾病過程的研究都歸入病理生理學的范圍內。研究藥物作用機理的藥理學主要是探討藥物對人體的作用機理,它也是基礎醫學的傳統內容。
以群體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主要是醫學生態學,它把人、病原體,以及其他環境因子,統一放在環境大系統中加以考察。另一方面,以病原體、媒介生物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也是基礎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病毒學、細菌學、真菌學、寄生蟲學和醫學節肢動物學等。
這里舉出的是基礎醫學的主要學科,但基礎醫學的范圍并不是固定的,隨著醫學的需要和條件的成熟還會出現新的分支學科。
回顧現代醫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以基礎醫學為主導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是現代醫學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重要關鍵,這個經驗已受到現代化國家的重視。另一方面,在現代醫療實踐上也可以看出一個整體化發展的趨向。以現代化醫院為例,許多科系都設置了基礎研究室經驗證明,科研工作的開展提高了醫療服務的質量。醫院還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保健工作,正在逐漸變成一個群體醫學的工作基地,一個社區保健網的重要環節。
醫學的進展越來越快,在職醫生也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因而醫院不僅要承擔醫學院校學生的臨床培訓任務,還要組織醫生的繼續教育。于是現代化醫院就成了集治療、預防、科研和教學四項任務于一體的綜合性醫務單位。這種有分有合、分而再合的變化正反映了醫學發展的辯證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