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殿堂級大師楊德昌病逝

“金馬獎”欲為其特設致敬環節
中國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于美國當地時間周五(北京時間周六)因結腸癌在美國去世,享年60歲,媒體從楊德昌的好友、中國臺灣資深電影人焦雄屏處證實了這一消息。
據美國媒體報道,楊德昌病逝于自己在加州貝弗利山莊的家中,在此之前,楊德昌已經同結腸癌病魔斗爭了七年。在最后彌留階段,妻子彭鎧立一直陪在他身旁。
楊德昌的身體狀況近幾年始終是個謎,四年前影星成龍無意間透露,有一位與他合作的名導演罹患肝癌后,外界即猜測這位導演是欲與成龍合作動畫電影的楊德昌,不過楊德昌始終否認。最近一年多,楊德昌一直在養病,也沒有新作品出現,昨日傳出病逝的消息讓許多友人大為意外。
一年以來一直在養病
臺灣《聯合晚報》著名電影記者、資深影評人唐在揚稱,包括臺灣的很多媒體和楊德昌的老朋友已經一年多沒有楊的消息,這次聽到死訊都感到意外和可惜。楊德昌在2000年以后一直在為自己的動畫長片努力,但拍攝動畫片遇到的很多問題令他困惑和困擾,也影響了他拍攝劇情長片的計劃,留下不少遺憾。
據唐在揚介紹,一年多以來,楊德昌跟外界幾乎一直沒有接觸,都在養病。而很多人想找他,都找不到人,只知道他得了病。而再次得到他的消息就是他過世的新聞。
唐在揚所在的《聯合晚報》昨日用一個大頭條加一個整版的篇幅報道楊德昌逝世的消息,并對其生平成就等作詳細回顧。楊德昌在業內的好友包括李安、侯孝賢、吳念真、王家衛、張億、焦雄屏等都已經知道了楊去世的消息,大家都感到意外和可惜。楊德昌的太太彭鎧立目前據說在洛杉磯,一直陪在楊的身邊。
唐在揚稱,楊德昌在華語電影圈中算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導演,他在美國受過良好的教育,理工科出身,并非專業學習電影,這讓他的作品少了很多匠氣,能夠突破窠臼,有所創新。他擅長發掘和表現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感覺,而其他臺灣導演大都很鄉土,內地導演則熱愛懷舊。而唐在揚認為,楊德昌的去世雖然是華語電影的巨大損失。楊德昌對于華語電影最大的貢獻其實是告訴人們原來電影可以這樣拍,原來可以這樣講故事。不一定非要拍古裝,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和事也很細膩感人。
動畫片《追風》成未完遺作
2003年,楊德昌成立“鎧甲娛樂科技”,致力發展動畫電影,他的“動畫可以把影像劇情推展到無限可能”的創作理念與成龍契合,于是兩人達成策略聯盟。兩人商定,由楊德昌的“鎧甲娛樂科技”以成龍為原型人物,預計投資70億,透過動畫的包裝以及虛擬劇情、場景、人物,把成龍的肖像拓展為包括動畫電影、電視、電玩等一系列產品。這個系列工程的首個作品動畫電影《追風》計劃投資2億美金,以三年時間拍攝,其后則是每集制作預算高達20萬美金的電視動畫片,一共拍攝52集,由成龍親自設計動畫人物的武術動作。
2005年,楊德昌在戛納向記者透露,《追風》最早將于2007年完成制作,然而他的猝然去世讓這部作品成為他未完的遺作。
今年金馬獎將特設致敬環節“補課”
焦雄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楊德昌代表了臺灣電影的巔峰,他對電影語言的現代化有著突出的貢獻,他那種對電影語言進行拆解、顛覆的手法,通過電影對心靈透徹的剖析,已經超出電影的范疇,這種貢獻是可以放在文化藝術上的。他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讓他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電影的先鋒,是世界電影殿堂級人物。
在我接觸的這么多中外導演中,他的談話最有力度,腦子最清醒,他的閱讀范圍之廣、對文化理解之透徹,中外都很少有人超過他,他是世界級的天才電影人。臺灣電影對他曾有過一些忽視,我想后來的電影史學家會給予更為公正的評價。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下,我想今年金馬獎肯定會設置向他致敬的環節。
本報綜合
最后一次接受內地媒體專訪
戛納評委欲與成龍一起“追風”
2005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楊德昌導演,最后一次接受內地媒體的專訪。
問:這次擔任戛納短片競賽單元的主席,能談談這幾天看片的感受嗎?
楊德昌:其實做評委真是很難的,能夠來到戛納的二三十部短片是從1500多部報名影片中挑選出來的,最后只有一個獎,也就是幾十分之一的機會,得獎的概率太低了。
問:今年兩岸三地都有影片進入競賽單元,你對此有何評價?
楊德昌:華語電影現在的水平越來越高,除非運氣特別不好,才會缺席各大電影節。今年同時有三部電影入圍,證明華語電影已經是世界等級了。
問:您最近在拍攝新片嗎?
楊德昌:我一直在準備一部關于武俠的動畫片《追風》。小時候就一直很喜歡動畫片,一直也有想法要自己拍攝一部,但是過去沒有機會,現在時機差不多已經成熟了。
問:聽說這部動畫電影的男主角是以成龍為原型的,您這次來戛納有沒有和他就此進行交流?
楊德昌:這部電影確實是以成龍肖像作為男主角的原型。我現在基本上給這部動畫片定的目標,是希望能在世界上都能有所影響。也希望臺灣能成立像宮崎駿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培養專業動畫人材。
獲獎紀錄
他最終抵制金馬獎
●1983年 《海灘的一天》,獲1985年金馬獎最佳作品、最佳編劇提名,并獲美國休斯敦國際影展評審團推薦金牌獎。
●1985年 《青梅竹馬》,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家協會獎。
●1986年 《恐怖分子》獲第二十三屆臺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獲第二十八屆臺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最佳編劇獎。
●1994年 《獨立時代》獲第三十一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編劇獎,被評為1994臺灣十大華語片之一。
●2000年 《一一》拒絕參評金馬獎,卻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