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曲藝要回到百姓家門口

最近,中國曲藝家協會發起“優秀曲藝人才培養工程”,一些前景看好的演員被遴選進來,這一新聞使主持該協會工作的姜昆再度成為社會矚目的人物。其實,如何振興曲藝,如何振興相聲,正是姜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五大浮躁干擾曲藝發展
“廉價的掌聲振興不了曲藝”
姜昆認為,現在有五大浮躁干擾了曲藝的發展,這五大浮躁是指作者浮躁、演員浮躁、舞臺浮躁、觀眾浮躁、媒體浮躁。所謂浮躁,就是什么節目都要咋咋唬唬、輕佻淺薄、肆意夸張。作者急于煽情,演員熱衷虛榮,舞臺專門挑逗,觀眾就圖熱鬧,媒體只關心是否搶眼。可是這樣的節目沒什么價值,不可能留存下來,也不代表時代,更不會推動曲藝的進步。姜昆說,當代曲藝既要貼近觀眾,又要引領藝術,既要立足社會,又要著眼未來,既要讓觀眾喜聞樂見,又要講究文化沉淀與思想含量。如果一味地顧及眼前的熱鬧和廉價的掌聲,靠惡俗甚至“夾葷”來賺取票房,非但挽救不了曲藝,還會嚴重影響曲藝的將來。
姜昆一年多以前調到中國曲藝家協會主持日常工作,上任伊始,就率領曲協工作人員赴福建、甘肅、內蒙古、陜西、四川等地進行調研,照姜昆的話講,曲藝的現狀是繁、散、難。“繁可不是煩心的煩,是繁多的繁;散是分散的意思,哪兒都有;難呢,是說工作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發起“周末相聲俱樂部”
“曲藝是普通生活的一部分”
姜昆認為,曲藝演出的定位不能定在大劇場、電視臺、晚會和各種儀式上,曲藝應該放在老百姓的眼面前兒。曲藝本來就屬于老百姓自己的節目,是普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演出也應該像烏蘭牧騎,像輕騎兵。“我們要直接面向觀眾,任何一個大眾的場所都可以成為曲藝演出的場地。”
在姜昆的倡導下,曲藝界同仁發起了“周末相聲俱樂部”,20元一張票,場場爆滿。中國曲協還組織了“送歡笑小分隊”,以名演員為主,分赴各地縣鄉鎮演出,分文不取。“一個月里別的演出都賺錢,就這一次是公益性的,難道還不行嗎?”姜昆的這番話贏得了演員的熱烈響應,也相繼為廣大農村送去了歡笑。
在福建寧化老區,舞臺下面光小板凳上就坐著兩萬余名觀眾,佇立在兩旁的則不計其數。雖然臺上都是明星,但舞臺簡簡單單。今年7月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曲藝節分別在杭州、南京、江門、昆明、銀川、鐵嶺、濟南7個分會場進行,最后又在北京演出9臺精品晚會,合起來共有40多個曲種亮相。姜昆說,這樣做,一可以顧及到曲藝的地域性和方言性特點,二可以充分展示地方曲藝的整體面貌。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在老百姓家門口演戲,演反映他們自己生活的戲,顯示出曲藝特有的人民性。
在創新中傳承曲藝
“決不當敗家子和無能兒”
姜昆把未來的曲藝形容為“以新面孔、新作品、新形式為突出特點的新的曲藝藝術”。新,就是要適應時代,適應新的審美需求。可是,無論傳承還是創新,都需要一套機制。他認為,曲藝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目前民族文化的發展正處在一個“坎兒”上。誰都知道沒有文化的民族就沒有競爭力,但我們至今仍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機制來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
姜昆說:“如果保護不住,那我們就是一群敗家子,如果不加以發展,那我們則是一幫無能兒。我們這代人決不能當敗家子和無能兒!”姜昆還希望盡快建立各類曲藝博物館,把聲音、圖像、文字等歷史資料立體地保存下來,讓老一輩曲藝家的絕活兒和藝術創造永遠流傳下去,成為曲藝發展的基石。另外,還要成立曲藝學校甚至學院,同時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培養曲藝人才,提升舞臺水平,在演出和創作中不斷創新,推動曲藝事業的進步。
談到相聲的前景時,姜昆以“振興指日可待”來表達他的信心。他介紹,最近曲協舉辦的相聲人才培訓班,有人戲稱為“相聲MBA”,招收的就是一些很有潛力的演員,目的是想讓他們成為一流的藝術家。在學習期間,學員必須關閉手機,安下心來,去掉浮躁之氣。“什么都不想放棄,怎么能有時間去創作?我明確告訴他們,來這里不是為了上春節晚會,也不是拿什么證書,而是扎扎實實地學習基本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