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葉青:“人大校徽是我最用心的作品”

2004年11月,《中國青年報》公布了“公眾最喜歡的大學校徽”,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徽以34%獲選率名列第一。該校徽圖案的設計者正是中國人民大學88級的校友章葉青。2005年5月,這位校友回到了母校,攜北京電視臺《青春流線》欄目的錄制機會,章葉青與同學們面對面,娓娓道來人生的軌跡和對生活的感悟。
感恩·回報
199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章葉青,一直活躍在廣告、傳播和文化交流等領域。十多年的國內外學習和工作經歷,不僅造就了章葉青豐富的專業經驗和獨到的從業理念,也把一個無畏后生歷練為優秀作品在身的行業中堅。
章葉青曾先后任職于日本電通株式會社、德國F.KUEGEL&P設計師事務所和Meta Design Plus GmbH。1998年,年僅29歲的章葉青擔任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創意總監,成為這個擁有36億元資本,員工近千人的文化產業集團最為年輕的一任總監。此間,章葉青作為設計專家參加了“1999國慶五十周年大典”的系列設計與組織活動,并擔綱“99巴黎·中國文化周”、“2000中華文化美國行”、“中法文化年”等一系列中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合作舉辦的大型涉外文化推廣宣傳工作。
吃水不忘挖井人。談起人大,章葉青說他始終充滿了感恩。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及策劃人,章葉青認為人大系統的人文教育使他受益匪淺。扎實的文化底子幫助他能輕松逾越專業跨度,迅速掌握了技術性的設計知識,學習和分析能力不僅有利于他敏銳的抓住工作項目的問題核心,也使他的作品別出心裁。曾有設計師驚訝于章葉青并非畢業于某藝術院校,而疑問于人大當年并沒有設計及相關專業。“所以你當設計師,我做總監啊”――章葉青當時這樣回答。提及往事,章葉青坦率地說他當時有些自負,“但心里是真的自豪,也感激人大。
讀書·行路
學校每學期有很多名目繁多的公共課程供全校同學選修,章葉青仍舊記得,自己當年出于好奇選修了商品學系(現并入環境學院)的《廣告學基礎》,前來聽課的同學出奇的多,那位“牛人”老師不得不3次更換教室,自己最終在800人教室聆聽了關于廣告的第一課……人的一生就是這樣,往往只有幾步,就可能影響甚至改變一生的命運。當年聽課的年輕人,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和廣告結下了不解之緣。
四年的大學生活,章葉青和許多人大同學一樣,常年泡在圖書館里。偏愛歷史的他,從古代史看到明清史,他這樣形容自己:“十八般武藝,樣樣稀松。”自然,讀書多了,便也成了習慣,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當然也會顯露在生活中。初次造訪章葉青的辦公室,讓我瞠目結舌的是,各種書籍滿屋都是,凌亂不堪,就連洗手間里也摞滿了書,一個顯著的特征是,這些書大多都是翻開趴著的,可見書的主人隨意而頻繁的翻閱。
旅游,是這個愛書人的另一大愛好。1991年,22歲的章葉青讀大三,大學的最后一個暑假即將到來,望著自己干癟的口袋,他決定和自己幾個要好的哥們兒用最節約的方式騎車去旅行。也許每顆年輕的心都向往遠方,一番商討后,“自行車萬里行”終于拉開了序幕,章葉青帶領10個人的隊伍從北京出發了,途經天津、唐山、沈陽、哈爾濱、大連、煙臺、上海、福州、深圳,沿著中國的海岸線,最終到達南端的三亞,在近3個月中,行程8500多公里。旅途中,哈爾濱的抗洪搶險,路邊小店老板的收留、以書法題匾換取小吃店一頓午飯、途中意外的屢屢遇險、在青島乞丐般的“化緣”……這些被他后來定性為“魯莽沖動而收獲巨大”的傳奇式經歷,章葉青說花三天時間也講不完。
人們的愛好和習慣總是帶是有延續性,今天經濟寬裕的章葉青,仍鐘情于這種節約而自主的旅游方式。一有長假便遠走他鄉,住青年旅舍或民居,哪有意思就往那走,哪里吸引人就在那里多呆幾天……更絕的是,基本不留影、不拍照、不寫游記,“能記住就記住,忘了就忘了,萬事隨緣,要的是體驗,不是記錄”――章葉青有著自己的旅游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自己創辦的公司“知行堂”里,章葉青以他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實踐著他人生信念。
責任·抱負
在章葉青的辦公室,他向我展示了正在編輯過程中的他個人作品年鑒的部分稿件,濃郁的文化氣息、精妙的創意表現和美輪美奐的設計表現,其中不乏許多在國內外獲獎的作品。當我問他對自己作品尤其是人大校徽的評價時,章葉青說:“給母校設計的校徽肯定是最用心的(作品)。”
上網搜索“人大校徽”字樣,發現曾有媒體稱章葉青用了七年時間設計了中國人民大學新校徽。當我向他求證這七年歷程時,章葉青笑著說,七年設計肯定談不上,但思考已久是真的。早在1996、1997年的時候,章葉青就多次以校友的身份向人民大學提出修改校徽的建議,并遞交過詳細的規劃書。
章葉青為了新校徽,都算得了“校徽敏感癥”:世界各地所到之處,必造訪當地著名大學;網絡收藏夾里,全是各名校網址;人字篆書、甲骨文、金文、漢隸、魏碑……仔細研習琢磨。小小的圖案有著設計者的良苦用心,其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2002年人大65周年校慶前夕,學校確立了建設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學的目標,章葉青滿心鼓舞地向母校提交了新校徽設計稿。
新校徽以三個并列的篆書“人”字圖形為基礎,并結合學校中英文校名全稱及建校時間,采用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和一般國內外大學通用的圓形構圖。其中三個“人”字分別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又蘊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成眾”、“攜手勞作”、“同向而行”等意。紀寶成校長這樣評價新校徽:“讓人大形象更簡明,更突出,人們一下子就可以了解人大。”
人大校徽所采用的標準色,是一種專門配制的厚重典雅的“人大紅”。章葉青說這種沉穩內斂的深紅色,取材于故宮的宮墻色,是由他個人反復推敲調整配制,在他以往有關中國文化對外交流推廣設計中頻繁用以代表中國主流文化。他的同事曾開玩笑地稱之為“葉青紅”。“作為設計師,我個人非常希望像鮮艷的哈佛紅在美國成為資本經濟的某種象征一樣,人大紅能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象征”——章葉青以他的獨特方式表達著對母校的尊敬和期待。
與人大校徽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一套厚厚的的《中國人民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管理手冊》。這套以電子光盤版和印刷手冊版兩種形式在校內發行的文件,包含了人大校徽圖案、標準字、標準色、標準組合以及在辦公用品、宣傳方式、校園建設、禮品文化、車輛外觀、指引標識等各層面的使用規范,在全國高校系統成為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和公眾形象建設的典范之作。每一項設計方案,章葉青都基本上親自與校辦工作人員一起造訪相關部門――征求意見、設計稿提交、修改、再征求意見……章葉青笑著說,除了人大,這幾年還沒有哪個客戶需要他每個環節事必躬親,而為人大,為母校,一切都應該,一切都心甘情愿。
這個校徽的設計稿,連同那套厚厚的的中國人民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設計方案,都由章葉青無償捐獻給了母校人大。“現在給學校捐個校徽設計稿,以后有錢了,希望有能力給學校捐幢大樓才好。”聽著這位校友的心聲,也感受到隱含其中的抱負和責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