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經濟學

林業經濟學是研究林業部門物質財富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同時也從經濟和技術的相互關系上研究林業部門生產力發展運動的規律,以及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組織與配置等,為滿足社會對林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服務。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文獻中已有關于林業經濟活動的記載;但作為一門獨立的林業經濟科學,則是在資本主義林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在歐洲的發展始于林政學。以后傳入日本,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而突破了林政學研究的范圍。
1920年法國于費爾的《林業經濟》專著問世,1945年后日本、美國、蘇聯等國也都出版了林業經濟學著作。日本的研究涉及林政、林業經營、林業會計林業經濟史、木材市場、林業計量經濟學等。美國的林業經濟學除研究木材采運經濟、木材市場經濟外,還重視對森林永續利用和森林多種效益的研究,建立了森林資源經濟學等。
林業經濟是一門應用經濟科學,屬部門經濟學科,它與林業技術科學共同構成林業科學體系。
林業經濟學的學科體系是隨著林業生產和林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所包括的分支學科各國不盡一致,一般包括林業經濟學概論、森林工業經濟學、林業經營經濟學、林業經濟史、林業法規、林業經營管理學、林業統計學、林業會計學,以及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而產生的邊緣學科,如林業技術經濟學、森林生態經濟學、森林資源經濟學、林業經濟地理學等。
在中國,林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林業生產單位的組織形式及林業經濟管理體制;林業中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及其他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林業生產部門的結構、林業生產布局與林業區劃 ;林業規劃和計劃;林業投資效果的分析和評價;林業產品貿易與價格,林業財政、信貸及貿金的運用;林業中產品和收入的分配及林業職工的生活消費;森林生態及社會公益經濟效益等。
當前,加強林業經濟學的研究,根據客觀經濟規律正確處理林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各方面的經濟關系,正確處理技術和經濟的關系,運用社會主義的經濟手段,協調林業生產建設中的各個環節,使生產者的責、權、利結合兼顧,以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林業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后,起步較晚。1955年東北林學院首先開辦了林業經濟研究生班和師資進修班,為國家培養了第一批林業經濟理論隊伍。此后,在各林業院校逐步有林業經濟課的開設。
1980年成立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同時創辦《林業經濟》等刊物,對林業經濟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今后,根據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林業的要求,林業發展戰略及科學預測、山區林業經濟、林業生產經濟效果評價、林業商品生產及流通、林業資金籌集及合理使用等問題將成為深入系統研究的重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