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化學

同位素化學是研究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離、同位素效應和同位素應用的化學分支學科。
同位素化學的發展歷史
19世紀末,由于電子、X射線和放射性的發現,使人類的認識能深入到原子內部。通過對放射性的研究,不僅發現了釙、鐳、錒等放射性元素,還從這些放射性元素中分離出30多種新的放射性“元素”,多到周期表中沒有可以容納它們的空位,而且有些放射性不同的新元素在化學性質上完全相同,彼此無法分開,以致在當時引起懷疑:周期表對放射性元素是否適用?
通過對這些事實的進一步研究,1913年索迪和法揚斯同時發現放射性元素位移規律,并提出同位素的概念,從而解決了許多新元素在周期表上的位置問題,并用同位素概念說明了它們之間的依存變化關系。
1913年湯姆遜和阿斯頓在用磁分析器研究氖時,發現了氖的兩種同位素—氖20和氖22。這是第一次發現穩定同位素。1919年阿斯頓制成質譜儀,隨后他在71種元素中,發現了202種同位素,并測定了各同位素的豐度。
1920年赫維西和策希邁斯特爾研究了同位素交換反應。1931年尤里等發現重氫;1933年路易斯等用電解法制得純重水;1934年挪威利用其廉價水電能建立了第一座重水工廠。1942年美國建造了電磁分離器并分離出鈾235;1943年美國又建立了三座六氟化鈾氣體擴散工廠生產鈾235;1944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首先生產了千克量的鈾235,并制造了第一顆原子彈。
重水既是建造反應堆的重要原料,又是熱核燃料和熱核武器的原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些國家競相研究生產重水的新方法,其中硫化氫雙溫交換法、液氫精餾法等都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尋找更好的同位素分離方法,不斷把科學技術新成就應用到同位素分離技術中。例如, 60年代的色譜法和70年代開始的激光法分離同位素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到50年代中期,世界上用同位素分離法生產的同位素主要有:氘、氚、氨3、鋰6、硼10、碳13、氮15、氧18和鈾235等。其中,重水的年產量以千噸計。隨著核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核武器的研制和核電站的發展,更加推動了同位素化學的發展。
同位素化學的研究內容
同位素化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同位素的分布、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離、同位素效應四個方面。
同位素分布規律的研究主要有:同位素穩定性規律,研究地球上存在的300多種核素的穩定范圍和穩定性規律;同位素豐度,研究地球物質中各種元素的同位素豐度的一般規律;地球上同位素分布的漲落,在自然界中,元素不論是游離狀態還是化合狀態,其同位素組成基本是恒定的,其漲落規律是同位素化學的研究課題之一;元素的起源和演化,為了弄清宇宙中各種同位素分布規律,就必須研究元素的起源和演化過程。
用于同位素分析的方法有:質譜法,這是最重要的同位素分析法,不僅精密度高,而且可分析同位素的種類也多;光譜法;氣相色譜法,用于分析氕、氘,迅速而靈敏,可測全部濃度范圍的氘含量;核磁共振譜法,用于測量濃重水中的微量氕,精密度可達±0.01%,也可用于分析碳13、氮15等同位素;中子活化分析,可用于測定硼10、86和鈾235等同位素。
水的同位素分析在同位素分析中占有獨特地位,這不僅出于控制重水生產流程的需要,也為了解決在同位素地球化學以及其他用氘和氧18示蹤的研究工作中的問題。水同位素分析中最有實效的方法是密度法,不僅儀器設備簡單,而且測量精度很高,此外還有紅外光譜法。
根據同位素分離原理,一般有五種同位素的分離技術:根據分子或離子的質量差進行分離,有電磁法、離心分離等方法;根據分子或離子運動速度的不同進行分離,有孔膜擴散、質量擴散、熱擴散、噴嘴擴散、分子蒸餾、電泳等方法;根據熱力學同位素效應進行分離,有精餾化學交換、氣相色譜、離子交換、吸收、溶劑萃取、分級結晶、超流動性等方法;根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進行分離,有電解法、同位素化學交換法、光化學法、激光分離法等;根據生物學同位素效應進行分離。
對于同位素效應方面的研究一般可分為四個研究方面:光譜同位素效應,因同位素核質量的不同使原子或分子的能級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光譜譜線位移,這一效應不僅用于分析同位素,更重要的是用于研究分子結構;
熱力學同位素效應,同位素的質量差別越大,其物理、化學性質的差別也越大,是輕同位素分離的理論基礎;
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同位素的取代使反應物的能態發生變化,可引起化學反應速率的差異。此效應能用于分離同位素、研究化學反應機理和溶液理論;
生物學同位素效應,在生物學同位素效應中,以氘的效應最為顯著,尚未觀察到碳13、氮15和氧18等生命重要元素的重同位素有顯著的生物學同位素效應。
同位素化學在應用上主要是利用化學合成法、同位素交換法和生物合成法等制備標記化合物,以及標記化合物在化學、生物學、醫學和農業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