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字環境下館藏評價的意義
館藏評價是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對圖書館的館藏滿足讀者需求情況進 行全面地衡量、測定和評價的過程。館藏評價的對象是館藏,傳統的館藏主要指印刷型 書刊資料以及少量的縮微資料、聲像資料、機讀資料和光盤等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以Internet為標志的網絡環境對館藏建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文獻資源數字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圖書館收藏的電子信息資 源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館藏的性質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字環境下的館藏已延伸到 各種電子出版物、各種數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不僅包含了現實館藏,還包含以聯機數 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為主的虛擬館藏。
虛擬館藏是指必須借助計算機通信網絡才能獲取的本館以外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總和, 對于這些資源,圖書館只擁有使用權和共享權,而不擁有更新、修改和支配的權利。現 實館藏和虛擬館藏共同構成圖書館的館藏文獻資源保障體系。虛擬館藏主要包括兩大類 :(1)聯機數據庫。這些數據庫資源存放在數據庫商的服務器上,或者鏡像在國內代理 的服務器上,圖書館每年付費后,其用戶可在指定的網站或服務器上訪問這些資源。聯 機數據庫是虛擬館藏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特別是一些電子期刊的全文數據庫在館藏資 源體系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如EBSCOhost、Elsevier的SDOS、Springer、EI village2、 ISI的Web of Science、中國期刊網、維普等等。(2)網絡信息資源。指根據讀者需求及 館藏發展需要,搜索因特網上的各種信息資源,下載到本館或本地網絡之中,經過必須 的選擇和加工組織,并通過網絡提供給用戶使用。
2 數字環境下的館藏評價標準
傳統的館藏評價主要從館藏的數量、質量、結構和效能來進行,評價的對象是館藏文 獻本身。數字環境下的館藏內涵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館藏評價不能僅僅以本館的實際 館藏作為評價對象,而應該以在數字環境下占有文獻信息資源和為讀者提供信息的能力 為主要依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信息資源保障能力
傳統的館藏評價中,藏書量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藏書量的主要評價指標有:(1)藏書 保障率;(2)讀者滿足率;(3)學科覆蓋率。在數字環境下,由于館藏性質和內涵的變化 ,單單考察和評價圖書館的藏書量已沒有實際的意義,更應該評價圖書館在整個數字環 境下的館藏信息資源保障能力,主要包括:(1)對現實館藏的評價。現實館藏主要包括 印刷型書刊資料、縮微資料、聲像資料、機讀資料等。對印刷型書刊資料的評價,基本 上采用傳統的評價標準如藏書保障率、讀者滿足率和學科覆蓋率。對于縮微資料、聲像 資料、機讀資料和光盤等電子出版物的評價,應該從數量、學科專業范圍、信息類型、 信息容量以及對印刷型書刊資料的替代作用來衡量。關于電子出版物數量的計量和統計 標準可參考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和CALIS管理中心聯合發布的《 高等學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計量指南》(2004年)中的有關規定。(2)對虛擬館藏的評價。 虛擬館藏由于沒有可計量的實體單位,對它的評價比實體館藏的電子出版物更為復雜。 從文獻資源保障能力的角度應該考慮的因素有:聯機數據庫的數量和學科專業范圍、是 否全文數據庫、更新周期與回溯年限、網絡設備與布局、收費標準、上網時間、帶寬與 速率等等。(3)館際互借和資源共享能力的評價。通過館際互借和資源共享獲得的文獻 資源,也是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保障能力的評價標準之一。對這類文獻資源的評價可從 以下幾個因素進行:圖書館參加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或圖書館聯盟的情況、每年通過館際 互借獲得的文獻數量、文獻傳遞方式、文獻互借申請得到滿足的時間及收費標準等。
2.2 信息資源質量
數字環境下的館藏主要由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組成,現實館藏包括了印刷型的出版物 和一些實體的電子資源。從質量評價的角度來說,印刷型出版物可采取傳統的館藏評價 標準,即藏書的內容質量、構成質量和使用質量等等。而對于電子資源類館藏的質量評 價,最少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1)信息含量。(2)應用軟件質量。(3)介質質量。(4)有 否涉及到知識產權糾紛或潛在的糾紛。(5)文字排版及使用說明規范。
對于虛擬館藏的個體評價可以從客觀性、權威性、可*性、可用性、時效性、經濟性 等多方面來衡量,而對于圖書館虛擬館藏總體質量水平上的評價,則應該包括以下幾方 面:(1)信息選擇能力,即圖書館從網上選擇用戶需要的有價值信息的水平。由于虛擬 館藏主要來源于網絡信息資源,它類型多樣、數量眾多、分布分散、良莠不分,而且可 能隨時都在更新和變化。網絡上的信息超載或信息過剩現象,對于用戶來說,并不是好 事,身處信息汪洋大海之中卻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樣必使信息吸收和利用率反 而下降。如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的美國和日本,近幾年來的信息吸收率也僅為10%左右。 而且網絡上還充斥著大量的虛擬信息、失真信息、誤導信息、陳舊信息、污穢信息等信 息垃圾,如何從大量的網絡信息中獲取用戶需要的有價值信息作為圖書館的虛擬館藏已 成為數字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點課題之一。(2)信息組織能力。信息組織的 目的是使無序信息變為有序信息,便于人們有效地利用和傳遞信息。由于網絡信息資源 的廣泛性、豐富性、無序性、分散性以及隨機性,使得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應該善于將 網絡上各種分散的信息收集起來,加以分類、鑒別、組織和加工管理,使大量隨機無序 的信息轉變為有序的、可傳遞的信息,形成圖書館特有的虛擬館藏信息資源,便于讀者 利用。(3)信息加工能力。數字環境下的數量眾多且分散無序的網絡資源大多數是以一 次信息為主的未經嚴格編輯加工整理的信息。雖然有許多檢索工具,但對于圖書館的一 般讀者來說,由于不熟悉網絡檢索工具,在終端上只能獲得表層信息。網絡信息資源要 成為圖書館的虛擬館藏,必須經過圖書館的技術加工。圖書館應根據用戶的特定需要, 善于將網上各種分散的信息收集并加以分類、鑒別和深加工,形成“綜述”、“述評” 、“研究報告”之類的信息產品,并通過網絡方便用戶的存取和利用。
2.3 信息資源結構
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結構是組成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各因素的相互關系和構 成方式。主要包括:(1)學科結構。主要是指信息資源體系中各學科專業的構成比例情 況,這些比例和圖書館的讀者需求和專業情況是否相吻合。(2)等級結構。主要是指圖 書館信息資源體系等級構成,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圖書館界提出了“五級藏書制” ,80年代初這一館藏等級結構理論引進我國后,國內學者如肖自力提出了五級藏書方案 ,即:完整級、研究級、大學級、基礎級、最低級。具體說,如魯迅專業館對魯迅和有 關魯迅的出版物的收藏應該達到完整級的水平,不僅要包括印刷型的出版物,如圖書期 刊,還要包括電子出版物如視聽資料、光盤,同時也還要將網上有關魯迅方面的信息資 源進行收集和整序,形成比較系統的虛擬館藏。(3)時間結構。主要是考察圖書館信息 資源體系中最新文獻的比例狀況、虛擬館藏的更新情況以及館藏各時期文獻的比例狀況 等等。(4)文種結構。指信息資源體系中各種文種的構成狀況,一般來說,某學科館藏 中涉及的文種越多,該館藏的系統完整程度就越高,滿足讀者需求的能力也就越高。(5 )文獻類型結構。主要是統計信息資源體系中不同類型、不同載體文獻的比例情況,以 及與讀者需求的適應情況,特別是不同載體類型的資源能否在數量上、質量上和使用方 式上相互補充,合理分配。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只有建立印刷型、縮微型、視聽型、機 讀型、各種數據庫以及虛擬館藏的多樣化的文獻類型結構的館藏,才能滿足讀者的多方 面的需求。
2.4 信息資源效能
數字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效能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讀者調查、各種流通統計以及網頁 或數據庫點擊的數據來進行。其中文獻流通的統計可反映實體館藏如書刊的實際利用情 況,而虛擬館藏的效能則可以通過虛擬館藏的購置成本和使用情況進行分析。信息資源 效能評價的主要參數有:(1)館藏利用率。(2)館藏利用效果。(3)網頁點擊率。(4)數據 庫使用人次。這些指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館藏被利用的程度以及滿足讀者文獻需求的情 況。
3 數字環境下的館藏評價方法
圖書館館藏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的工作,其評價方法是各種方法組成的綜合體 。每一種評價方法都不可能全面而又完整地概述館藏情況,而只能是對館藏狀況的某一 方面、層次、構成要素作出評判。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館藏評價方法是在傳統的評價方 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直觀評價法
直接觀察流通庫中的書刊或電子出版物,對館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運用直觀評價 法可以了解館藏的范圍、規模、深度、文獻的重要性、現實價值、外部狀況、新舊程度 、修復情況等大致情況。運用此法的必須是學科專家,否則很難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 該方法簡便易行,適用范圍廣,由于是一種非科學的評價方法,僅憑個人判斷,結論難 免有失公允,它僅適合作粗線條的大致評價。
3.2 用戶評議法
用戶評議法是以口頭訪談、書面問卷和網絡調查等形式向圖書館用戶或讀者征求對館 藏的意見,以便了解讀者需求情況和館藏利用效能情況的一種評價方法。用戶評議法比 較能真實客觀地反映讀者的實際需要及需求的趨勢,對圖書館館藏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數字環境下,圖書館一般都采用網絡調查的手段,收集用戶利用文獻情況,了解讀 者對館藏質量的意見和館藏利用效果,從而使館藏建設更具有針對性。網絡調查具有范 圍廣、方式靈活、效率較高、成本低、客觀性較強、自動化程度較高等特點。國內學者 黃曉斌認為:網絡調查的主要方式有電子郵件法、Web站點問卷調查法、網上討論法、 服務器日志統計法、用戶注冊信息調查法等。
3.3 統計分析法
統計分析法是運用各種有關館藏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方法,是館藏評價中運 用廣泛且有效的方法。一般來說,館藏的規模、各主題的館藏數量、各類型文獻的館藏 數量、藏書增長率、藏書保障率、藏書流通率、藏書拒借率等等,都可以通過統計分析 法來作出評價。
3.4 書目核對法
將被評價的館藏與標準書目、核心書目或權威性的館藏目錄逐一進行核對,以評價館 藏文獻收藏的完備程度。書目核對法適應于核心藏書的評價及館藏對各學科領域文獻的 覆蓋率的評價,比較適用于小規模的藏書和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評價。不足之處是用于核 對的書目取舍較為困難,且許多書目較為陳舊,而且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有不同的標準書 目和核心書目,如《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國外核心期刊專輯》、《中國自然科 學核心期刊》、《全國獲獎圖書目錄》、《省級公共圖書館工具書采選評估目錄》等, 還可利用《全國新書目》、《全國總書目》來檢查館藏的系統和完整程度。
3.5 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主要是通過查對學術性論著的注釋和參考文獻,來檢查作者所引用的參考 文獻被本館收藏的情況,以及館藏被利用和可能被利用的情況。如果該論著的參考文獻 大多都可以在館藏中獲得,說明該館藏的質量較高。引文分析法較適用于科研館藏的評 價,它能從用戶利用文獻的角度來評價館藏的實用性和滿足程度,可以較準確地評價館 藏和學科核心書刊的占有率。當然,選擇引文來源文獻時要注意其全面性、代表性、發 表的時間性、引文數量的相對充分性、作者的權威性以及論著本身的學術性等等因素。 當前,運用引文分析法對虛擬館藏的評價還出現了用專用軟件進行統計,速度快且準確 率高,可避免人工統計的不足。
3.6 館藏結構分析法
館藏結構分析法是一種綜合評價方法,通過對館藏結構類型的全面分析,評價館藏結 構的合理程度。進行館藏結構分析必須借助大量的調查統計來獲取各種有關數據,并結 合讀者需求的統計數據來進行比較分析,以此判斷館藏結構是否合理。通過館藏結構分 析法,能發現館藏的優勢和薄弱環節,有利于館藏中各種比例的調整,不足之處是比較 復雜,調查統計的工作量大。
3.7 成本收益分析法
在數字環境下,虛擬館藏中的全文數據庫的購置和維護費用是相當高昂的,需要大量 的資金、設備和人力投入,而當前圖書館普遍存在經費緊張、技術和人才不足的現象, 所以利用經濟學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來評價圖書館館藏的投入成本和效益產出不失為一 種較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沈繼武,肖希明編著.文獻資源建設.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2]常書智主編.文獻資源建設工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3]張會田.電子館藏評估:指標與方法.情報資料工作,2004(2):35-38
[4]黃曉斌.論圖書館用戶的網絡調查方法.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29(3):39-43
[5]肖希明.網絡環境下的館藏評價標準.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28(5):21-24
[6]盛小平.數字圖書館館藏評價.圖書情報工作,2003(5):40-43
作者:邱燕燕,廣東工業大學圖書館信息咨詢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