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學模式是依據個體差異和因材施教理論而提出的一個嶄新的命題,它使教育實現了三大轉變: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從“本本”向“人本”轉變,從“人人失敗”向“人人成功”轉變。通過分層,使各層次學生在適應自己的空間學習,差等生走出低谷,看到希望,中等生不滿足及格,積極進取,優等生勇于競爭,盡展才華,從而促進了全體學生的最優發展。
學生的學習差異,既表現在認知方面,也體現在情感方面。就前者而言,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不一樣,智力水平不一樣,所以對教學的理解也不一樣;語言表達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變化主要取決于小學和學前階段,顯然也有差異;數理邏輯、音樂表現等特殊能力傾向也不一樣;學習習慣差異更明顯,許多學生就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掉隊。就情感而言,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意志、態度、自信心等集中表現為學習的持久力,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強弱都會影響這種持久力的長短。
教育專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是不均衡的。分層教學就建立在承認學生差異,面向學生差異,從學生有差異的學習需求出發實施教學的理念之上。分層教學改變了過去的“齊步走”模式,分層實施,因人施教,允許學生上下流動,鼓勵學生勇攀“高枝”。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吃適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東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
分層教學更為可貴的一點是,它克服了飽受指責的“快慢班”教學弊病,為程度差的學生開拓了一個積極的世界。與“快慢班”里程度差的學生備受打擊受人冷落的情形截然不同,分層教學讓這群學生備受鼓舞、重建自信,激勵他們張揚個性、超越自我。對他們來說,情感的交流、自信心的獲取,以及自主性的增強、創造品格的培養等等,遠比考試成績的提高更重要,也更可貴。后者讓他們眼前高興,前者卻讓他們受益終生。
變味的“分層教育”誤人子弟
近日,江蘇省鎮江中學專門為尖子生開辟學習特區,給他們“開小灶”,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享受豪華待遇,這一“分層教育”在當地引起強烈爭議。(4月10日光明日報)卜“尖子生”
鎮江中學的所謂“分層教育”,就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尖子生不但可以像“博士生”一樣,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學習、生活、活動,而且還在生活上高人一等。比如鎮江中學拿出套房,辟為尖子生“特區”,一個尖子生一套,免費供其學習生活。套房內淋浴器、空調、洗衣機、微波爐、手提電腦等一應俱全。“尖子生”享受特殊待遇,不是新聞。比如把教室內的座位劃出“頭等區”,“優生”能在“頭等區”有一席之地。而現在鎮江中學制造的特殊,則是登峰造極,創了紀錄。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因材施教,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其合理之處。然而因材施教決不是鎮江中學這樣的“分層教育”。這樣的“分層教育”變味了,已異化為將學生分類劃等,制造尊卑鴻溝。鎮江中學為尖子生開辟“特區”,“優生優住”,說穿了不過是是應試教育的產物,為了弄幾個“高考狀元”出來。但問題的要害是,變味的“分層教育”之中,不論尖子生還是所謂的差生,其實都是受害者。在充滿歧視的環境中,直接受到傷害的當然是“差生”。但即使是“優生”又何尚不是受害者?在現代社會,一個人是否成“人”,首先要看其有無公民意識。而特殊化正是公民意識的大敵。如果說在“特等房”的養尊處優中長大的孩子今后能否成“才”還是一個問號,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成“人”這個根本問題上恰已先天不足了。這與誤人子弟又有什么兩樣?
去年中國科技大學曾發生過一位“天才少女”成了“才”卻沒成“人”的故事,媒體披露后引發了輿論熱議。中科大一位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也在校園BBS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沉痛地寫道:“作為管理者,我深感平時缺乏對學生思想道德和品質的教育及引導,對出現此類事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缺少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缺少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關注。”前車之轍不遠,鎮江中學何以熟視無睹?為了“育分”,不但不重“育人”,而且與“育人”之道南轅北轍,應試教育的歧途確實越走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