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鋒話題】
承繼七十多年前魯迅、茅盾、周作人、郁達夫等人的余緒,《中國新文學大系》日前推出第五輯30卷,至此百卷本《中國新文學大系》出齊,囊括整個20世紀的中國新文學創作。不過第五輯出版之后,因為鐵凝長篇小說《玫瑰門》全文入選而賈平凹的《廢都》則一字不選,因為蘇童和王朔的長篇小說落選,因為王小波《黃金時代》的節選,因為《射雕英雄傳》的出局,這套“大系”再次引來議論紛紛。
新的《中國新文學大系》一出版便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一方面因為“老祖宗”的余蔭,一方面也包括它的“話語權”地位,一群正占據主流正統地位的新文學工作者來做大系,頗有點兒官修文學史意味。
看看編目,讀者應該能意識到它在盡可能追求“容量”。從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朱文以及韓東,某些長期被視作“邊緣”的作家作品都被作為了“正果”。另外,新文學大系的長篇小說選目,還包括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和唐浩明的《曾國藩》,可以想象編者編纂時渴望的某種“胸懷”,其包容性和開放性值得關注。
不過,包容性也意味著盡可能追求一種不偏不倚。而不偏不倚恰恰不是《中國新文學大系》最初奠基者們留下來的傳統。“他們并不太關心是否用不偏不倚的觀點看待中國現代作家的成就,而更關心的是在傳統與現代對抗的話語領域對合法性的特定訴求。”(劉禾語)。想想也是,當年的編纂者們,個個既是作家,也是史家,對個人的眼光頗具自信,正是他們的趣味才使一種新的文學審美得以確立。而現在這個“大系”的編纂,看起來卻沒有那么多的價值和趣味得以突顯,很多作家作品的選擇,頗有平衡和安慰意味。
以長篇小說為例,洋洋幾十部的選目,在當代中國文壇,真的有那么多長篇小說在30年間發生了重要影響?這是值得懷疑的。我們看到有幾部作品的入選不那么有說服力,而落選的長篇小說中,你會發現《廢都》的身影。
相對而言,短篇小說的選擇頗令人贊賞,有的小說家被收入了三篇作品———這在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卷里幾乎是不可能的。雖說短篇小說畢竟篇幅有限,但選目也的確顯示了主編的眼光、趣味和自信。這令人想到當年郁達夫和周作人當主編時的做法,雖然可能有帶了個人眼光的嫌疑,但卻比“大鍋飯”更容易讓人接受。有時候看起來的不偏不倚,并不一定真的就做到了不偏不倚,也許適得其反呢。
作品結集意味著一次“經典化”,在當下的語境里,《中國新文學大系》無疑是“經典的經典”。記得當年《新文學大系》的封面是播種者。“丟下一粒籽,發了一棵芽”,當年的種子已經成為參天大樹,而今天的種子播下,是否能長成參天大樹,恐怕還需假以時日。事實上,圖書市場上關于百年中國文學史的收錄與盤點多矣,但真具備被讀者認可的“合法性”的又有幾何?其實,即便是70年前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收錄的作家作品也并不是個個最后都被接受成為經典,即便是當年如魯迅先生夸獎過的一些作家,最終很多還不是如過眼云煙?
一切都由作品本身的品質說了算。
□樂顏(天津批評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