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拍賣只是自娛自樂
相聲界最近鬧了一個很大的動靜,叫相聲作品拍賣。7月2日,首屆全國(天津)相聲新作品大賽作品拍賣會在京舉行,71歲高齡的天津相聲作家王鳴祿創作的《城管與地攤兒》和《時空隧道》以20萬元的高價成為“雙標王”,創下了相聲作品的最高紀錄。
拍賣槌一落,16件相聲作品拍出了百萬天價,可謂皆大歡喜。對此有論者說此舉拉開了相聲產業化的大幕,看架勢相聲振興大業指日可待。然而相聲拍賣盡管聲勢浩大,但這片云彩究竟能下多大的雨點還不好說。
相聲萎靡不振,沒有好劇本,創作人才缺乏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不可否認,相聲拍賣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相聲作者報酬過低、創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有利于調動相聲作者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多出好作品、多出精品。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相聲拍賣所解決的只是相聲圈子的“家務事兒”,它只不過改變了演出團體、相聲演員與相聲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將相聲作者的作用突顯出來而已。在相聲市場整體不景氣的大環境之下,相聲拍賣會頗有些自娛自樂的味道。
提高相聲編劇的報酬、維護相聲作品的版權,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需要厘清的是,好相聲并不是拍出來的。
這次相聲拍賣會雖然叫拍賣會,可競拍者大多是演藝團體、相聲愛好者等圈內人士。這也就是說,判斷一部相聲作品的好壞的標準就多了一些專業眼光。而饒有意味的是,現在專業人士的眼光同大眾的眼光往往會出現偏差。專家叫好的,觀眾不叫好;觀眾叫好的,專家看不上。
另一方面,之所以說好相聲不是拍出來的,是因為相聲這種藝術形式的特點所決定的。對于相聲演員來講,看重的是劇本的好壞;而對于觀眾來講,則更看重演員的表演。一個相聲劇本再優秀,如果找一個舞臺表演功力不強的演員來演,那也不能稱之為好相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好相聲其實是演出來的。
有總比沒有要好,從相聲拍賣會,我們看到了相聲界自救的努力。但是要改變相聲式微的現狀,我想除了挖掘相聲作者,我們還需要在培養相聲新人、開拓相聲演出市場上下工夫。而這一點,我們的相聲界不妨像趙本山大叔學學,人家的劉老根大舞臺可以四處開花,可我們的相聲劇場呢?叫得上名字的也就德云社那么兩三家吧。
□關東客(沈陽職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