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的簡介

簫,又稱洞簫,我國最古老的民族邊棱氣鳴樂器。單管,豎吹。歷史悠久,簫文化貫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簫的音色柔和典雅。常用于獨奏,琴簫合奏,江南絲竹等器樂合奏,浙江越劇等地方戲曲伴奏,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廣泛流行。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我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于是就形成了骨哨。盡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稱它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樂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管"的記載。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我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后來氣候變化,竹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了。據傳,后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
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笛和簫的區別
笛子橫吹有膜孔,簫豎吹且沒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簫亦稱"篴","箎","籥"等等。有的音樂詞曲是這樣說明的:古代樂器,竹子制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沒有說明是橫吹還是豎吹。現在也有短的豎笛,不貼膜,音色在笛簫之間,更接近笛子。那么,在遠古時代,不貼膜的橫吹樂器與豎吹樂器各方面區別不大,音色更接近簫。關于簫與笛的起源,說法不一,據<<周禮>>記載,周代的雅樂中已用到"篴"。與笛同音同義。但篴為豎吹,并非橫吹之笛。另相傳此種樂器原出于羌中,漢代稱"篴"。最初為四個指孔。西漢京房加1孔,成為5孔,晉代的篴已有6個指孔,與現代的簫相似。隨著考古專家的發掘,湖北隨州出土兩支春秋戰國時期的橫吹。開6孔,形制與竹笛極為類似,只是一端封閉。魏晉時,已做為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唐時,出現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稱七星笛(<<樂書>>)。到了元代的龍笛,已與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與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橫吹為笛,豎吹為簫。
那么,究竟哪種樂器最先為人們所創造并使用呢?從人體身體結構來看,豎吹更符合人體正常的動作狀態,而橫吹則需要一支胳膊向旁邊,而另一支胳膊則需要超過前胸到身體另一側。所以應該豎吹在前,橫吹在后。但由于橫吹音量大。傳得遠,加上膜以后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強,吹笛子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簫的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適于獨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于簫本身結構所致。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內傾斜,這樣吹奏時氣流一大反而吹不響了。簫適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托寧靜悠遠的遐思,表現細膩豐富的情感。幽靜典雅,回味無窮,知音難遇,陶醉其中。對我們當今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來說,它無疑能使諸君領略到質樸的美,返璞歸真,松弛崩緊的神經,追求情緒中的安寧,使思維意識隨之升華,得到美的享受。
簫的構造
簫由一根竹管做成,較曲笛長,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處吹氣發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五個音孔,背面開有一個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為助音孔,它起著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簫穗為裝飾。簫不設膜孔,專業演奏的簫音孔增至八孔,并帶有銅插口,可調節音高音低,方便于樂隊的合奏。
簫依據材質和制作工藝以及音色的專業程度分為:普及簫,專業簫和精品簫。
普通簫用紫竹制成,不論節數,外漆樹脂漆。對材質的要求低,適合于一般演奏和練習用。
專業簫選用檔次較高的紫竹,制作工藝精良,適于音樂演出使用。
精品簫的選材極為講究,對竹子的長相,老結度,竹子的發音,振動以及節數都有一定的講究,其中九節簫更是簫中珍品,都為演奏和收藏。
簫的扎線問題
1,簫扎線對開裂并沒有很大的幫助,簫的開裂范圍并不會很大,內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開裂并不可怕,修復后和新的完全一樣,但如果因為扎線后出現細小的裂縫不能發現就會影響吹奏了,另外扎線后會影響修復。下圖為簫的幾種開裂現象,大家可以看到都與竹節有關,竹節那段會厚一些,由于內外冷熱收縮的原因,造成內外收縮的不勻,因此竹節上易開裂。扎線不可能扎在竹節上的。修補的方法可見笛簫問答欄目。
2,對簫扎線后會對簫管的振動有一定影響。扎線后一定需要涂上樹脂漆,而且是局部的,如果不上油漆就等于沒有扎線,為了讓簫管有最佳的振動,所以我們的專業簫全部是清拋的。
3,并不美觀,扎線的笛子更主要是款式,因為笛竹是將竹皮去除的,而簫是不去除竹皮的。
簫的定調原理
1,簫常用為G和F調,G調是比F調高一調,G調簫管也比F調效果細,因此G調的簫從用氣量來講要小與F調,這是吹管樂器的基本原理,音低的都要比音高的內徑來的大。
2,指距是指按孔之間的距離,簫的指距是按照不同定調來決定的,由于不同定調的粗細有不同,所以每個定調的按孔距離有不同,G調的指距會比F調的指距來的短,也就是說容易按孔,根據我們手指的原理,尤其是六孔簫都以G調為主,F調六孔的指距很長,一般要加以練習才能完全按住,達到不漏氣的效果。
3,為了適應演奏,八孔簫改進了按孔的舒適性,在每個指孔間增加了半音孔,使我們手指在按孔的時候都能均勻分布。而且翻調容易,所以目前大多專業簫以八孔簫為主。
4,各種定調的簫可以適應不同簫曲定調的需要,八孔簫翻調比較容易,因此不同定調的簫在運用演奏技法后可以產生各種定調的吹奏方法,這些是演奏的技法,我們所說簫的定調是以3孔做1為基準的,也是簫的基本定調,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在簫演奏的教材中都有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