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http://www.dcyhziu.cn 2007/5/22 源自:本站原創 【字體:
】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點
以上討論了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的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以及進行評估比較。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這五個部分組成的。對這五個部份的討論自然會引申到如何按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種經濟現象,發展出新的經濟理論。這就是本節要討論的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點。它包括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經濟理論的適應范圍,區分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重要性,以及弄清數學與現代經濟學的關系等。
1、研究平臺、參照系和度量標尺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種層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 ,從而給出度量均衡結果和制定安排的優劣度量標尺。提供研究平臺和建立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臺和建立參照系有利于:(1) 簡化問題,抓住問題特征;(2) 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以及(3) 理論創新。
研究平臺:現代經濟學中的研究平臺是由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或原理組成,它們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類似于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即先將問題簡化,再抓住問題的核心部分。當有眾多因素形成某種經濟現象時,我們需要弄清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這可以通過假定其它因素不變,研究其中某個因素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來做到。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它們是現代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平臺或奠基石。這就是為什么所有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基本上都是從討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著手的。它們為個人作為消費者和廠商如何作出選擇給出了基本的理論,并且為更深入地研究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臺。
一般來說,個人的均衡選擇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也依賴于其他人的選擇。為了研究清楚個人的選擇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個人選擇在不受他人影響時是如何作出決策的。現代微觀經濟學中標準的消費者理論與廠商理論就是按照這樣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這些理論模型中,經濟人被假定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中。這樣,每人都把價格作為參數給定,個人選擇不受他人選擇影響,并且每個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不依賴于他人的選擇。于是消費者的決策就是在給定價格參數和收入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從而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價格和收入的函數而不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通過完全競爭市場制度安排假設及沒有消費外在性假設,可使得我們先考慮最簡單的個人選擇問題,而先不需要考慮自己的選擇對別人的影響,也不考慮別人的選擇對自己的選擇的影響。廠商理論也是從研究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企業是如何做出權衡取舍開始的。
剛開始學現代經濟學的人往往會對這種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認為這種簡單情況離現實太遠,理論中的假設和現實太不相吻合,從而認為現代經濟學理論沒有什么用。其實,這樣的批評表明這些人對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沒有什么理解。這種將問題簡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最基本的研究平臺。這就像物理學科一樣,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先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從最簡單的情況研究著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慮更一般和更復雜的情況。標準的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的,先研究最簡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以此建立一個研究個人選擇的基本研究平臺。從這個平臺出發,人們可以考慮經濟人之間相互影響這個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個人效用或利潤不僅依賴于他自己的選擇,也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從而個人的均衡結果是他人選擇的函數。微觀經濟學中關于壟斷、寡頭、壟斷競爭等市場結構的理論就是在更一般情況下---廠商間相互影響下---所給出的理論。為了研究經濟人相互影響決策這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同時也發展出博弈論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論是基于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之上,屬于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臺。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臺,一般均衡理論則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所有商品的市場互動,如何達到市場均衡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平臺。例如,前面談到的宏觀經濟學中大多數學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論這個平臺上展開的,用市場一般均衡來分析市場和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
最近30年發展起來的機制設計理論又是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臺,它為研究、設計和比較各種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機制(無論是公有制,私有制,還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個研究平臺,它可以用來研究和證明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優性及唯一性。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從利用信息量(機制運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從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臺也為評估各類經濟制度安排提供各種參照系創造了條件,為衡量現實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制定了標尺。
參照系或基準點:參照系或基準點指的是理想狀態下的標準經濟學模型,它導致了理想的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等。參照系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各種理論模型或現實經濟制度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一般均衡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參照系,它主要論證完全競爭市場的最優性,認為它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人們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論中假設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產集、不規范經濟環境等) ,但也許更合乎實際的經濟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壟斷性質或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然后將所得的結果與理想狀態下的一般均衡理論進行比較。
通過與完全競爭市場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較,人們就可以知道一個(無論是理論或現實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在資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壞,以及現實當中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與理想的狀態相差多遠,并且提供相應的經濟政策。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后凱恩斯學派、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討論和辯論這些宏觀經濟理論和學派的優劣,評價所給出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而改進這些理論,給出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建議,甚至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這樣,一般均衡理論也為衡量現實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給出的經濟政策的好壞建立了一個標尺。如錢穎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除了一般均衡理論,產權理論中無交易成本和無收入效應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財務理論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經濟學家用作他們分析的基準點或參照系。
度量標尺:盡管作為參照系的經濟理論可能有許多假定與現實不符,但是它們卻非常有用,是用來作進一步分析的參照系。建立經濟學中的參照系就像生活中樹立榜樣一樣的重要,它們是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這些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就像“學習雷鋒好榜樣”就是給出做人的標尺,將雷鋒作為學習榜樣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準確無誤的描述了現實,實際上也根本沒有,---- 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雷鋒,如果都是雷鋒,就沒有必要學習雷鋒了。樹立雷鋒作為好榜樣就是樹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規范的一桿標尺,看每人離雷鋒這個榜樣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從而使人們有了一個追趕目標。因此,參照系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進一步為解釋現實的理論提供基準點或參照系。由于經濟學中所討論的許多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經濟學,都想在上面發一番議論,然而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非經濟學家的區別在于,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問題時總是用一些經濟理論作為參照系,從而在分析問題時具有系統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臺、參照系和度量標尺還不夠,還需要有分析工具。現代經濟學不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個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使得理論不會被泛用或亂用。這樣,需要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數學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圖解給出。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比如,需求供給圖像模型,博弈論,研究信息不對稱的委托-代理理論,動態最優理論等。錢穎一教授還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經濟模型。由于錢穎一對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較具體的介紹,筆者在這里就不多討論了。當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語言和基本邏輯推理來建立和論證所給出的經濟理論。
讀者看到這里,讀過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也許會看出錢穎一教授和本文對現代經濟學中分析框架的劃分不太一樣。按筆者的理解,錢穎一教授是將整個現代經濟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它的分析框架的,并認為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是由視角、參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組成。他所指的視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義的那五個組成部分,只是他沒有展開討論。而本文所給出來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現代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所具有的。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由以上五個部分組成,但它不見得提供了參照系或應用了某種“分析工具”。這樣,將參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為屬於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范疇,而不屬於分析框架的范疇也許更合理。
3、經濟理論的作用、一般性與相對性
經濟理論的作用:經濟理論至少有三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它能夠用來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這是現代經濟學主要討論的內容。第二個作用是,它能夠對給定的現實經濟環境、經濟人行為方式及經濟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導致的結果作出科學的預測和推斷,并指導解決現實經濟問題,這個作用也許更重要。只要理論模型中的前提假設條件大致滿足,它就能得出科學的邏輯結論并據此作出科學、正確的預測和推斷,而不一定需要用實驗就能知道最終結果。例如,哈耶克關于計劃經濟不可行的理論就有這樣的洞察力。筆者10年前在《經濟研究》上曾發過一篇文章,論斷中國的經濟制度平穩轉軌要經過三個階段:自由化、市場化與民營(私有)化,并給出了每個階段的大致時間長度。經過十年時間實際檢驗,文章中所給出的論斷與中國經濟轉軌的方式基本一致。
一個好的理論不用實驗也能推斷出最終結果。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經濟學不能拿社會作實驗的問題。人們需要做的只是關于檢驗經濟環境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假設是否合理(近些年來非常熱門的實驗經濟學主要就是從事檢驗經濟人的行為方式假設等理論基礎性方面的研究)。例如,社會不允許為了研究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關系,而亂發貨幣。像天文學家和進化論生物學家一樣,經濟學家大多時候只能利用世界碰巧向他們提供的數據來發展理論和檢驗理論。第三個作用是,許多理論上的不可能性結果可以用來避免實施許多現實中不可行的目標和項目。這是因為如果一個結論在理論上不能成立,只要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符合現實,這個結果在現實中也一定不可能成立。
經濟理論的一般性:從以上對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的討論可以看出,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或一個模型都是由一組關于經濟環境、行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設以及由此導出的結論所組成的。一個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越一般化,理論的作用和指導意義就會越大。如果一個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太強,它就沒有一般性,這樣的理論也就沒有什么用處。這樣,成為一個好的理論的必要條件就是它要有一般性,越具有一般性,解釋能力就會越強,就越有用。一般均衡理論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它在非常一般的偏好關系及生產技術條件下,證明了競爭均衡存在并且導致了資源的最優配置。筆者之所以在2002年所編的《現代經濟學與金融學前沿發展》的前言介紹中批評楊小凱的超邊際分析理論,就在于在他理論框架下所定義一般均衡模型需要施加一些非常不現實的假設,而不像一般均衡理論那樣能在非常一般和現實的條件下成立。小凱等人在證明均衡存在性定理、第一福利經濟學定理,以及核和均衡集等價定理時都用到一個假定:決策人集合是無窮不可數的。對有限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經濟環境來講,一般均衡解一般不存在。它只對個別的效用函數和生產函數(參數都要具體給定) 才能存在。換句話說,它只可能在一個勒貝格測度為零的經濟環境集合上存在,這就意味著在他的模型下的均衡解對所有生產技術和偏好關系幾乎處處(按概率1)都不存在。[14]
經濟理論的相對性:在希望一個理論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時,也必須要注意到它的適應范圍、邊界以及局限性。這樣在應用一個經濟理論時便可避免犯兩種錯誤。第一種錯誤是高估理論的作用。經濟學中的所有假設與結論基本上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無論一個理論多么一般化,它只是相對正確的,并且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適應的范圍。在討論問題和運用某些經濟學原理時,要注意這些原理后面的前提假設條件和它的適應范圍,不能泛用,否則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記住了定理的邊界條件,你就不會輕易地下結論,否則就會誤用某個定理,像誤用科斯定理,弄不好會帶來重大政策失誤,如俄羅斯激進的私有化產權改革。
許多人,包括許多經濟學家忘掉了這一點,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結果或某個原理的作用無限擴大,結果使本來是有新意或正確的東西成為錯誤結論或誤用。張五常教授經常將現代經濟學的一兩個經濟學原理的作用絕對化,將其無限擴大,而不太考慮理論后面的基本假設;不了解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就隨意否定一門學科(如博弈論) 的作用;更誤導學生的是,他最所得意的地方是向學生宣稱自己30年不讀書,還要學生少讀書,所有的學生都能像他那樣是天才嗎?又有幾個人能像科斯那樣,不用數學模型就能發展出那么深刻的經濟理論?即便如此,科斯的原定理還有那么多含糊和爭議的地方。一個人不如先踏踏實實地學點現代經濟學,然后再去給出一些讓人信服的批評。在海外學習,從事研究與教學二十多年,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許多大師級的學者們(如赫維茲)在論述他們的學術觀點時(即使是口頭發言),往往會非常注重于強調結論成立的前提假設及具體約束條件。這樣,在討論經濟問題和給出經濟結論時,非常重要的是注意理論的邊界、局限性,及這個理論的應用范圍。
另外一個錯誤是低估理論的作用。不少人經常以現代經濟學中某些假設或原理不太適合中國國情為理由而否定現代經濟學。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門學科的所有假設或原理完全地合乎現實(像上面提到的沒有空氣阻力的自由落體等物理概念)。我們不應根據這一點來否定一門學科的有用性。對現代經濟學也是如此。我們學習現代經濟學,不僅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它的有用性,更重要的是學習它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經濟理論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為解釋現實發展更新的理論提供研究平臺和參照系。借鑒這些方法,人們可以對如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得到啟發。此外,如上節所述,由于環境的不同,一個理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合,不見得對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合,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創新原有理論,根據當地的經濟環境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發展新的理論。
經常聽到有人宣稱他們推翻了某個理論或經濟結論。由于理論中的某些條件不符合現實,他們就認為這個理論錯了,然后認為他們將這個理論推翻了。一般說來,這種說法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說法。沒有任何一個假設條件完全地符合現實或覆蓋了所有的情況,一個理論可能符合一個地方的經濟環境,但不符合另外一個地方的經濟環境。但是,只要沒有內在的邏輯錯誤,我們就不能說這個理論是錯的,要被推翻。人們當然可以批評一個理論太具有局限性,或非常不現實,但我們需要做的是放寬或修改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修改模型,從而改進或推廣原有的理論;而不能說新的理論推翻了原有理論。其實更恰當的說法應當是新的理論改進或推廣了舊的理論,它可以運用到更一般的經濟環境,或不同的經濟環境。
另外還有一個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就企圖得出一個普遍性理論結論,這是犯了方法論方面的錯誤。比如,最近郎咸平教授對海爾等幾個企業的數據作了一番考證,就得出了這些企業的國有資產在流失的結論,以此就得出了要“國進民退”的一般性結論,更進一步又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實行中央集權的結論。筆者認為,郎咸平教授的三個結論中至少后面兩個結論是得不出的。即使所有企業的國有資產在流失,怎么就可以得出“國進民退”的結論呢?是否“國進民退” 根本不取決于國有資產是否流失。從效率的角度講,在同等的條件下,誰的效率高誰就應該進,而另一個就應退。這樣,除非他能證明國營企業一般比民營企業的效率要高,否則就不能得出“國進民退”的結論。從理論到實踐,整體上講,至今得不出國有經濟能比民營經濟更好的結論,從而得出“國進民退” 的結論,結論可能恰恰相反。因而,國有資產流失既不是“國進民退” 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是一個與“國進民退” 不相干的條件。另外,即使需要“國進民退” ,怎么有可能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實行中央集權的結論呢?有什么理論和什么實踐用來檢驗在經濟上實行中央集權,能讓國家富強的根據呢?
4、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重要性
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人們很清楚地思考問題和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必要條件是一個命題成立所必不可缺少的條件,充分條件是能保證命題一定成立的條件。例如,經常聽到有人,比如陳平教授,用印度的例子來否認市場經濟,認為印度采用的是市場經濟,但還是很貧窮,所以中國不應該走市場經濟之路。說這些話的人,就是沒有區分出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差別。市場經濟是導致一個國家富強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就是說,要想國家富強,一定要走市場經濟的道路。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場經濟的國家。但走市場經濟之路,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我們也必須承認市場機制不一定導致繁榮昌盛。其原因是,盡管(根據目前觀察到的事實)市場機制是使一個國家繁榮昌盛必不可少的,但還有許多因素也能影響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比如, 政府干預經濟的程度、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會結構等,使得市場機制有好的市場機制和壞的市場機制之分。
5、數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作用
數學現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現代經濟學中幾乎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數學、統計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這一點致使許多對經濟學感興趣但又沒有較強數學基礎的人望而卻步、見而生嘆。他們往往抱怨學習現代經濟學更多的是學習數學。為什么現代經濟學用到如此多的數學,甚至超過了物理科學所使用的數學知識呢?如何看待經濟學和數學的關系呢?
首先,經濟學不是數學,數學在經濟學中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被用來考慮或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只是用數學來更嚴格地闡述、更精煉地表達他們的觀點和理論,用數學模型來分析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由于經濟學的度量化、將各種前提假設條件精確化,它已成為了一門體系嚴謹的社會科學。這是與前面談到的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建立分不開的。由于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和給出分析工具都需要數學,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數理分析的方法在現代經濟學中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如果經濟學沒有采用數學,經濟學就不可能成為現代經濟學。可以說,學好數學幾乎是學好現代經濟學的必要條件。這個必要性在于,許多經濟學概念是需要用數學來定義,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也主要是通過運用數學語言來分析和研究的。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關于經濟環境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假設,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每個經濟變量和經濟規則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問題,并且按照數學的語言邏輯地推導結論。
因此,不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很難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也就無法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理解概念是學習一門學科,分析某一問題的前提。因而你如果想學好現代經濟學,從事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想成為一個好的經濟學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數學。然而,光懂數學還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經濟學家,還要深刻理解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對現實經濟環境、經濟問題有很好的直覺和洞察力,學經濟學時不僅要從數學(包括幾何)的角度去了解一些術語、概念和結果, 更重要的是,即使它們是用數學的語言或幾何的圖型給出的,也要盡可能弄清它們的經濟學含義。因而在學習經濟學時不要被文中的數學公式、數學符號等迷惑住。
有意思的是,現代經濟學中的兩個極端:純理論和純應用都用到了最多的數學。理論經濟學家主要用的是純數學作為研究工具。數學在理論分析中的作用是:(1) 使得所用語言更加精確和精煉,假設前提條件的陳述更加清楚,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由于定義不清所造成的爭議。(2) 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并且清楚地闡明了一個經濟結論成立的邊界和適應范圍,給出了一個理論結論成立的確切條件。否則的話,往往導致一個理論的泛用。例如,在談到產權問題時,許多人都喜歡引用科斯定理,認為只要交易費用為零,就可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不知道(包括科斯本人在給出他的論斷時也不知道),這個結論一般不成立。如上所述,還要加上效用(支付)函數是準線性(quasi-linear)這一條件。(3) 利用數學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觀就得到的結果。比如,從直觀上來看,根據供給和需求法則,只要供給和需求量不相等,競爭的市場就會由看不見的手,通過市場價格的調整,達到市場均衡。但這個結論不總是成立。Scarf(1960)給出了具體的反例,證明這個結果在某些情況下并不成立。(4) 它可改進或推廣已有的經濟理論。這方面的例子在經濟理論的研究中太多了。比如,經濟機制設計理論是一般均衡理論的改進和推廣。
實證經濟學家主要用的是數理統計和計量經濟學。我們不是為學經濟學而學經濟學,而是對所觀測到的經濟現象和統計資料進行分析、描述和制定政策,并對經濟理論進行檢驗。對經濟問題,不僅要作定性的理論分析,還需要有經驗性的定量分析。經濟統計和計量經濟學在這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統計側重于數據的收集、描述、整理及給出統計的方法,而計量經濟學則側重于經濟理論的檢驗、經濟政策的評價、基于經濟理論和經驗數據進行經濟預測,及檢驗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了更好地估計經濟模型和作出更精確地的預測,理論計量經濟學家不斷地研究出更為有力的計量工具。
隨著現代經濟學的教育和研究在中國迅速地發展和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性,也想學好數學,但面對數學紛繁復雜的類目,許多學生不知道學什么好。筆者認為,要學好經濟學,至少要掌握好工科水準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及概率與數理統計的內容。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及學好了數學,學起現代經濟學來就會感到相對容易,可以提高學習現代經濟學效率,并且對進一步學習優化理論,動態最優等數學工具也大有幫助,這些數學工具是學好高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不可缺少的數學知識。如想要從事現代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真正學好現代經濟學,最好是學習數學分析。高等數學主要是側重于掌握數學知識,及其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而數學分析卻對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作用。許多學生害怕現代經濟學中的許多證明,其原因就是沒有學過數學分析,學過數學分析的人們對證明就不會感到那么困難。其實,即使今后不從事研究工作,提高了邏輯分析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日常工作也會有一定的幫助。[15]
6、經濟學語言和數學語言的相互間轉換
經濟學研究的產品是經濟論斷和結論。一篇規范的經濟學論文的寫作一般由下面三個部份組成:(1)提出問題,給出重要性,確定研究目標; (2) 建立經濟模型,嚴格表達并驗證論斷;(3) 通俗表達論斷并給出政策含義。這就是說,一個經濟結論的產生一般需要經過三個階段:非數學語言階段--數學語言階段--非數學語言階段。[16]第一階段提出經濟觀念、想法或猜想,這些觀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經濟直覺產生或根據歷史經驗或外地經驗而來。由于還沒有經過理論論證,人們可將它們類比為一般生產中的初等品。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論研究和創新的來源。
第二階段需要驗證所提出來的經濟想法或論斷是否成立。這種驗證需要經濟學家通過經濟模型和分析工具給出嚴格的證明,只要可能,還需要得到實際經驗數據的檢驗。所得出的結論和論斷往往都是由數學語言或專家術語來表達的,非專家的人士不見得能理解,從而不能為社會大眾,政府官員、政策制定者所采用。所以將這些由技術性較強的語言所表達的結論和論斷類比為一般生產中的中間產品。
學經濟學是要為社會服務的,所以第三階段就是將由技術語言所表達的結論和論斷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夠理解,用通俗語言的形式給出這些結論的政策含義,深遠意義及具有洞察力的論斷,這些才是經濟學的最終產品。注意第一和第三階段都是用通俗、非技術、非數學的語言來給出經濟想法和結論,但第三階段是第一階段的一種飛躍、升華。這種三階段式--由通俗語言階段到技術語言階段然后再回到-通俗語言階段其實也是大多數學科所采用的研究方式。
四、現代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框架的現實作用
以上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筆者試圖用盡可能簡單的語言,并結合現實討論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盡管這些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實際上如果要真正領悟并融會貫通于自己的生活、學習、研究中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就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因為它會使你聰明、睿智、深刻、思維科學;它會幫助你學習、研究那些“陽春白雪” 的純經濟理論;它也有助于指導你在生活、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首先,從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你就不會被那些抽象的模型和高深的數學所迷惑,不會被弄得昏頭漲腦。無論一個經濟理論用到多深的數學、多少的公式,多么復雜的經濟模型,它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以上所介紹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只要你緊緊抓住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它作為一條核心主線印在你的腦海中,你就不會迷失方向,失去重點,基本上知道它在講什么。你可以暫時將那些技術性的、一時無法理解的具體細節擱置一旁,先弄請理論框架和具體結論,再弄懂那些具體細節。也就是,要先抓文章的主線、大致思路,了解它想作什么,得到什么論斷,然后再抓具體細節。另外,一旦掌握了這些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會讓你對現代經濟學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太可能被誤導,從而不會影響自己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經常有人對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進行批判,其實這些人的大多數議論都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的甚至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沒有弄清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這些言論就有可能會誤導你,使你迷失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正確方向,甚至可能使你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采用忽視,甚至是抵觸的態度。
其次,從研究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理解和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會有助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許多想做經濟學研究的人,盡管他們對現代經濟學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讀了許多經濟學的論文,但仍然感到自己做起研究來很難,不知道怎么做研究,或做不出讓別人認可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其實只要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時具有一定的數理基礎,和邏輯分析能力,那么做起經濟學研究就不是那么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做研究就是對基本分析框架的那五個組成部分進行邏輯式的填空寫作。這些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可能會有助于提高你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某個經濟問題或現象,或希望給出一個新的理論,讓它具有較強的解釋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能力,能夠指導現實經濟問題,那么你就要比較合理、準確的描述、刻畫經濟環境和經濟人的行為方式,采用已有的分析工具或自己發展新的分析工具,建立一個盡可能簡單的模型,然后進行推導論證。
如果你只是想推廣和改進原有的理論結果,你就需要分析原有的關于經濟環境、行為假設及模型結構是否符合現實,是否能夠放寬那些前提假設條件,得出新的或者更一般的結果。對于初做研究的人來說,這一類推廣、修正改進的工作也許會相對簡單一些。并且你的結果也許會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出版發表。當然,你也可以對經濟環境界定或其它組成部份進行改動,也可能得到非常不同,甚至是重大的結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眾多的宏觀經濟學派和信息不對稱下所得到的眾多理論就是這樣得出來的。如果你想批判某個現代經濟學理論的話,你應該是批判這個理論分析框架的哪些組成部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合理、邏輯不正確或不現實的地方,而不是批判整個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因此針對那些批判現代經濟學,否定現代經濟學,將現代經濟學說得一無是處,宣稱要拋棄現代經濟學,要建立自己經濟學的人,筆者希望他們能夠對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及方法論真正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再去考慮如何對現代經濟學的某些理論進行批判或沖擊,這樣便會出言謹慎,不致誤導大眾。
第三,了解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框架也會幫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如何更好的處理日常事務,更好的學會待人接物,會使得你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有見識、工作更加有能力。筆者經常聽到對現代經濟學這樣的議論:經濟學看起來就是一些“陽春白雪” 、形而上的東西,用到這么多數學,學起來這么難,離現實感覺有十萬八千里,學了對今后有什么用呀?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分析問題的基本框架完全可以被套用。比如,你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準備做一件事情、或者需要與人打交道,首先要做的事就應了解當地情況、周圍環境及國情 (對應著框架中的“界定經濟環境”) ;然后,也要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盡可能弄清與之打交道人的行為處事的方式,他的品行、性格等(對應“設定行為假設”) ;根據這些信息,決定自己與人打交道的規則及自己對人處事的方式 (即對應“給出制度安排”) ;然后在具有可行性的、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通過權衡取舍中選定一個最佳方案 (即選擇均衡結果) ;最后,對自己所作的決定、所作的事情及所采用的處事方式進行總結反省,看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達到了最好的結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讓人們作出激勵反應,達到了你想要達到的目標,即所謂的激勵相容等等 (即對應“進行評估比較”)。并且,當環境、情況發生變化,工作的對象變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游戲規則當然也應相應發生變化。我想大家會認同,只要按照這五個方面去做,并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游戲規則,就一定會把事情做得更好。筆者認為這可能是解決和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務的最佳方式之一。并且,經濟理論的許多結果也有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以上討論了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的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以及進行評估比較。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這五個部分組成的。對這五個部份的討論自然會引申到如何按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種經濟現象,發展出新的經濟理論。這就是本節要討論的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點。它包括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經濟理論的適應范圍,區分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重要性,以及弄清數學與現代經濟學的關系等。
1、研究平臺、參照系和度量標尺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種層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 ,從而給出度量均衡結果和制定安排的優劣度量標尺。提供研究平臺和建立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臺和建立參照系有利于:(1) 簡化問題,抓住問題特征;(2) 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以及(3) 理論創新。
研究平臺:現代經濟學中的研究平臺是由一些基本的經濟理論或原理組成,它們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類似于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即先將問題簡化,再抓住問題的核心部分。當有眾多因素形成某種經濟現象時,我們需要弄清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這可以通過假定其它因素不變,研究其中某個因素對經濟現象的影響來做到。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微觀經濟學,而微觀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它們是現代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研究平臺或奠基石。這就是為什么所有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基本上都是從討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著手的。它們為個人作為消費者和廠商如何作出選擇給出了基本的理論,并且為更深入地研究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臺。
一般來說,個人的均衡選擇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也依賴于其他人的選擇。為了研究清楚個人的選擇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個人選擇在不受他人影響時是如何作出決策的。現代微觀經濟學中標準的消費者理論與廠商理論就是按照這樣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這些理論模型中,經濟人被假定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中。這樣,每人都把價格作為參數給定,個人選擇不受他人選擇影響,并且每個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不依賴于他人的選擇。于是消費者的決策就是在給定價格參數和收入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從而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價格和收入的函數而不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通過完全競爭市場制度安排假設及沒有消費外在性假設,可使得我們先考慮最簡單的個人選擇問題,而先不需要考慮自己的選擇對別人的影響,也不考慮別人的選擇對自己的選擇的影響。廠商理論也是從研究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企業是如何做出權衡取舍開始的。
剛開始學現代經濟學的人往往會對這種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認為這種簡單情況離現實太遠,理論中的假設和現實太不相吻合,從而認為現代經濟學理論沒有什么用。其實,這樣的批評表明這些人對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沒有什么理解。這種將問題簡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個最基本的研究平臺。這就像物理學科一樣,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先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從最簡單的情況研究著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慮更一般和更復雜的情況。標準的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的,先研究最簡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以此建立一個研究個人選擇的基本研究平臺。從這個平臺出發,人們可以考慮經濟人之間相互影響這個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個人效用或利潤不僅依賴于他自己的選擇,也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從而個人的均衡結果是他人選擇的函數。微觀經濟學中關于壟斷、寡頭、壟斷競爭等市場結構的理論就是在更一般情況下---廠商間相互影響下---所給出的理論。為了研究經濟人相互影響決策這更一般情況下的選擇問題,經濟學家同時也發展出博弈論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論是基于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之上,屬于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臺。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的個人選擇問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臺,一般均衡理論則為研究在各種情況下所有商品的市場互動,如何達到市場均衡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研究平臺。例如,前面談到的宏觀經濟學中大多數學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論這個平臺上展開的,用市場一般均衡來分析市場和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
最近30年發展起來的機制設計理論又是更高一層次的研究平臺,它為研究、設計和比較各種經濟制度安排或經濟機制(無論是公有制,私有制,還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個研究平臺,它可以用來研究和證明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優性及唯一性。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安排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從利用信息量(機制運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從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臺也為評估各類經濟制度安排提供各種參照系創造了條件,為衡量現實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制定了標尺。
參照系或基準點:參照系或基準點指的是理想狀態下的標準經濟學模型,它導致了理想的結果,如資源有效配置等。參照系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各種理論模型或現實經濟制度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一般均衡理論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參照系,它主要論證完全競爭市場的最優性,認為它將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將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系,人們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論中假設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產集、不規范經濟環境等) ,但也許更合乎實際的經濟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壟斷性質或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制度安排),然后將所得的結果與理想狀態下的一般均衡理論進行比較。
通過與完全競爭市場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較,人們就可以知道一個(無論是理論或現實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在資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壞,以及現實當中所采用的經濟制度安排與理想的狀態相差多遠,并且提供相應的經濟政策。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學派、后凱恩斯學派、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研究宏觀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關系和變化規律,討論和辯論這些宏觀經濟理論和學派的優劣,評價所給出的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而改進這些理論,給出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建議,甚至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這樣,一般均衡理論也為衡量現實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給出的經濟政策的好壞建立了一個標尺。如錢穎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除了一般均衡理論,產權理論中無交易成本和無收入效應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財務理論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經濟學家用作他們分析的基準點或參照系。
度量標尺:盡管作為參照系的經濟理論可能有許多假定與現實不符,但是它們卻非常有用,是用來作進一步分析的參照系。建立經濟學中的參照系就像生活中樹立榜樣一樣的重要,它們是建立評估理論模型和理解現實的標尺。這些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就像“學習雷鋒好榜樣”就是給出做人的標尺,將雷鋒作為學習榜樣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準確無誤的描述了現實,實際上也根本沒有,---- 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雷鋒,如果都是雷鋒,就沒有必要學習雷鋒了。樹立雷鋒作為好榜樣就是樹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規范的一桿標尺,看每人離雷鋒這個榜樣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從而使人們有了一個追趕目標。因此,參照系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進一步為解釋現實的理論提供基準點或參照系。由于經濟學中所討論的許多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經濟學,都想在上面發一番議論,然而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非經濟學家的區別在于,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問題時總是用一些經濟理論作為參照系,從而在分析問題時具有系統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臺、參照系和度量標尺還不夠,還需要有分析工具。現代經濟學不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個理論成立的邊界條件,使得理論不會被泛用或亂用。這樣,需要提供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數學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圖解給出。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比如,需求供給圖像模型,博弈論,研究信息不對稱的委托-代理理論,動態最優理論等。錢穎一教授還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經濟模型。由于錢穎一對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較具體的介紹,筆者在這里就不多討論了。當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語言和基本邏輯推理來建立和論證所給出的經濟理論。
讀者看到這里,讀過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也許會看出錢穎一教授和本文對現代經濟學中分析框架的劃分不太一樣。按筆者的理解,錢穎一教授是將整個現代經濟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它的分析框架的,并認為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是由視角、參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組成。他所指的視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義的那五個組成部分,只是他沒有展開討論。而本文所給出來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現代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所具有的。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由以上五個部分組成,但它不見得提供了參照系或應用了某種“分析工具”。這樣,將參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為屬於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范疇,而不屬於分析框架的范疇也許更合理。
3、經濟理論的作用、一般性與相對性
經濟理論的作用:經濟理論至少有三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它能夠用來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這是現代經濟學主要討論的內容。第二個作用是,它能夠對給定的現實經濟環境、經濟人行為方式及經濟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導致的結果作出科學的預測和推斷,并指導解決現實經濟問題,這個作用也許更重要。只要理論模型中的前提假設條件大致滿足,它就能得出科學的邏輯結論并據此作出科學、正確的預測和推斷,而不一定需要用實驗就能知道最終結果。例如,哈耶克關于計劃經濟不可行的理論就有這樣的洞察力。筆者10年前在《經濟研究》上曾發過一篇文章,論斷中國的經濟制度平穩轉軌要經過三個階段:自由化、市場化與民營(私有)化,并給出了每個階段的大致時間長度。經過十年時間實際檢驗,文章中所給出的論斷與中國經濟轉軌的方式基本一致。
一個好的理論不用實驗也能推斷出最終結果。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經濟學不能拿社會作實驗的問題。人們需要做的只是關于檢驗經濟環境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假設是否合理(近些年來非常熱門的實驗經濟學主要就是從事檢驗經濟人的行為方式假設等理論基礎性方面的研究)。例如,社會不允許為了研究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關系,而亂發貨幣。像天文學家和進化論生物學家一樣,經濟學家大多時候只能利用世界碰巧向他們提供的數據來發展理論和檢驗理論。第三個作用是,許多理論上的不可能性結果可以用來避免實施許多現實中不可行的目標和項目。這是因為如果一個結論在理論上不能成立,只要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符合現實,這個結果在現實中也一定不可能成立。
經濟理論的一般性:從以上對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的討論可以看出,經濟學中每一個理論或一個模型都是由一組關于經濟環境、行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設以及由此導出的結論所組成的。一個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越一般化,理論的作用和指導意義就會越大。如果一個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太強,它就沒有一般性,這樣的理論也就沒有什么用處。這樣,成為一個好的理論的必要條件就是它要有一般性,越具有一般性,解釋能力就會越強,就越有用。一般均衡理論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它在非常一般的偏好關系及生產技術條件下,證明了競爭均衡存在并且導致了資源的最優配置。筆者之所以在2002年所編的《現代經濟學與金融學前沿發展》的前言介紹中批評楊小凱的超邊際分析理論,就在于在他理論框架下所定義一般均衡模型需要施加一些非常不現實的假設,而不像一般均衡理論那樣能在非常一般和現實的條件下成立。小凱等人在證明均衡存在性定理、第一福利經濟學定理,以及核和均衡集等價定理時都用到一個假定:決策人集合是無窮不可數的。對有限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經濟環境來講,一般均衡解一般不存在。它只對個別的效用函數和生產函數(參數都要具體給定) 才能存在。換句話說,它只可能在一個勒貝格測度為零的經濟環境集合上存在,這就意味著在他的模型下的均衡解對所有生產技術和偏好關系幾乎處處(按概率1)都不存在。[14]
經濟理論的相對性:在希望一個理論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時,也必須要注意到它的適應范圍、邊界以及局限性。這樣在應用一個經濟理論時便可避免犯兩種錯誤。第一種錯誤是高估理論的作用。經濟學中的所有假設與結論基本上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無論一個理論多么一般化,它只是相對正確的,并且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適應的范圍。在討論問題和運用某些經濟學原理時,要注意這些原理后面的前提假設條件和它的適應范圍,不能泛用,否則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記住了定理的邊界條件,你就不會輕易地下結論,否則就會誤用某個定理,像誤用科斯定理,弄不好會帶來重大政策失誤,如俄羅斯激進的私有化產權改革。
許多人,包括許多經濟學家忘掉了這一點,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結果或某個原理的作用無限擴大,結果使本來是有新意或正確的東西成為錯誤結論或誤用。張五常教授經常將現代經濟學的一兩個經濟學原理的作用絕對化,將其無限擴大,而不太考慮理論后面的基本假設;不了解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就隨意否定一門學科(如博弈論) 的作用;更誤導學生的是,他最所得意的地方是向學生宣稱自己30年不讀書,還要學生少讀書,所有的學生都能像他那樣是天才嗎?又有幾個人能像科斯那樣,不用數學模型就能發展出那么深刻的經濟理論?即便如此,科斯的原定理還有那么多含糊和爭議的地方。一個人不如先踏踏實實地學點現代經濟學,然后再去給出一些讓人信服的批評。在海外學習,從事研究與教學二十多年,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許多大師級的學者們(如赫維茲)在論述他們的學術觀點時(即使是口頭發言),往往會非常注重于強調結論成立的前提假設及具體約束條件。這樣,在討論經濟問題和給出經濟結論時,非常重要的是注意理論的邊界、局限性,及這個理論的應用范圍。
另外一個錯誤是低估理論的作用。不少人經常以現代經濟學中某些假設或原理不太適合中國國情為理由而否定現代經濟學。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門學科的所有假設或原理完全地合乎現實(像上面提到的沒有空氣阻力的自由落體等物理概念)。我們不應根據這一點來否定一門學科的有用性。對現代經濟學也是如此。我們學習現代經濟學,不僅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它的有用性,更重要的是學習它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經濟理論本身的價值并非直接解釋現實,而是為解釋現實發展更新的理論提供研究平臺和參照系。借鑒這些方法,人們可以對如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得到啟發。此外,如上節所述,由于環境的不同,一個理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合,不見得對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適合,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創新原有理論,根據當地的經濟環境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發展新的理論。
經常聽到有人宣稱他們推翻了某個理論或經濟結論。由于理論中的某些條件不符合現實,他們就認為這個理論錯了,然后認為他們將這個理論推翻了。一般說來,這種說法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說法。沒有任何一個假設條件完全地符合現實或覆蓋了所有的情況,一個理論可能符合一個地方的經濟環境,但不符合另外一個地方的經濟環境。但是,只要沒有內在的邏輯錯誤,我們就不能說這個理論是錯的,要被推翻。人們當然可以批評一個理論太具有局限性,或非常不現實,但我們需要做的是放寬或修改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修改模型,從而改進或推廣原有的理論;而不能說新的理論推翻了原有理論。其實更恰當的說法應當是新的理論改進或推廣了舊的理論,它可以運用到更一般的經濟環境,或不同的經濟環境。
另外還有一個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就企圖得出一個普遍性理論結論,這是犯了方法論方面的錯誤。比如,最近郎咸平教授對海爾等幾個企業的數據作了一番考證,就得出了這些企業的國有資產在流失的結論,以此就得出了要“國進民退”的一般性結論,更進一步又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實行中央集權的結論。筆者認為,郎咸平教授的三個結論中至少后面兩個結論是得不出的。即使所有企業的國有資產在流失,怎么就可以得出“國進民退”的結論呢?是否“國進民退” 根本不取決于國有資產是否流失。從效率的角度講,在同等的條件下,誰的效率高誰就應該進,而另一個就應退。這樣,除非他能證明國營企業一般比民營企業的效率要高,否則就不能得出“國進民退”的結論。從理論到實踐,整體上講,至今得不出國有經濟能比民營經濟更好的結論,從而得出“國進民退” 的結論,結論可能恰恰相反。因而,國有資產流失既不是“國進民退” 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是一個與“國進民退” 不相干的條件。另外,即使需要“國進民退” ,怎么有可能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實行中央集權的結論呢?有什么理論和什么實踐用來檢驗在經濟上實行中央集權,能讓國家富強的根據呢?
4、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重要性
在經濟問題的討論中,區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人們很清楚地思考問題和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必要條件是一個命題成立所必不可缺少的條件,充分條件是能保證命題一定成立的條件。例如,經常聽到有人,比如陳平教授,用印度的例子來否認市場經濟,認為印度采用的是市場經濟,但還是很貧窮,所以中國不應該走市場經濟之路。說這些話的人,就是沒有區分出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差別。市場經濟是導致一個國家富強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就是說,要想國家富強,一定要走市場經濟的道路。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場經濟的國家。但走市場經濟之路,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我們也必須承認市場機制不一定導致繁榮昌盛。其原因是,盡管(根據目前觀察到的事實)市場機制是使一個國家繁榮昌盛必不可少的,但還有許多因素也能影響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比如, 政府干預經濟的程度、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會結構等,使得市場機制有好的市場機制和壞的市場機制之分。
5、數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作用
數學現在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現代經濟學中幾乎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數學、統計及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這一點致使許多對經濟學感興趣但又沒有較強數學基礎的人望而卻步、見而生嘆。他們往往抱怨學習現代經濟學更多的是學習數學。為什么現代經濟學用到如此多的數學,甚至超過了物理科學所使用的數學知識呢?如何看待經濟學和數學的關系呢?
首先,經濟學不是數學,數學在經濟學中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被用來考慮或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只是用數學來更嚴格地闡述、更精煉地表達他們的觀點和理論,用數學模型來分析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由于經濟學的度量化、將各種前提假設條件精確化,它已成為了一門體系嚴謹的社會科學。這是與前面談到的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建立分不開的。由于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照系和給出分析工具都需要數學,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數理分析的方法在現代經濟學中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如果經濟學沒有采用數學,經濟學就不可能成為現代經濟學。可以說,學好數學幾乎是學好現代經濟學的必要條件。這個必要性在于,許多經濟學概念是需要用數學來定義,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也主要是通過運用數學語言來分析和研究的。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關于經濟環境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假設,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每個經濟變量和經濟規則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問題,并且按照數學的語言邏輯地推導結論。
因此,不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很難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也就無法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理解概念是學習一門學科,分析某一問題的前提。因而你如果想學好現代經濟學,從事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想成為一個好的經濟學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數學。然而,光懂數學還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經濟學家,還要深刻理解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對現實經濟環境、經濟問題有很好的直覺和洞察力,學經濟學時不僅要從數學(包括幾何)的角度去了解一些術語、概念和結果, 更重要的是,即使它們是用數學的語言或幾何的圖型給出的,也要盡可能弄清它們的經濟學含義。因而在學習經濟學時不要被文中的數學公式、數學符號等迷惑住。
有意思的是,現代經濟學中的兩個極端:純理論和純應用都用到了最多的數學。理論經濟學家主要用的是純數學作為研究工具。數學在理論分析中的作用是:(1) 使得所用語言更加精確和精煉,假設前提條件的陳述更加清楚,這樣可以減少許多由于定義不清所造成的爭議。(2) 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并且清楚地闡明了一個經濟結論成立的邊界和適應范圍,給出了一個理論結論成立的確切條件。否則的話,往往導致一個理論的泛用。例如,在談到產權問題時,許多人都喜歡引用科斯定理,認為只要交易費用為零,就可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不知道(包括科斯本人在給出他的論斷時也不知道),這個結論一般不成立。如上所述,還要加上效用(支付)函數是準線性(quasi-linear)這一條件。(3) 利用數學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觀就得到的結果。比如,從直觀上來看,根據供給和需求法則,只要供給和需求量不相等,競爭的市場就會由看不見的手,通過市場價格的調整,達到市場均衡。但這個結論不總是成立。Scarf(1960)給出了具體的反例,證明這個結果在某些情況下并不成立。(4) 它可改進或推廣已有的經濟理論。這方面的例子在經濟理論的研究中太多了。比如,經濟機制設計理論是一般均衡理論的改進和推廣。
實證經濟學家主要用的是數理統計和計量經濟學。我們不是為學經濟學而學經濟學,而是對所觀測到的經濟現象和統計資料進行分析、描述和制定政策,并對經濟理論進行檢驗。對經濟問題,不僅要作定性的理論分析,還需要有經驗性的定量分析。經濟統計和計量經濟學在這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統計側重于數據的收集、描述、整理及給出統計的方法,而計量經濟學則側重于經濟理論的檢驗、經濟政策的評價、基于經濟理論和經驗數據進行經濟預測,及檢驗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了更好地估計經濟模型和作出更精確地的預測,理論計量經濟學家不斷地研究出更為有力的計量工具。
隨著現代經濟學的教育和研究在中國迅速地發展和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性,也想學好數學,但面對數學紛繁復雜的類目,許多學生不知道學什么好。筆者認為,要學好經濟學,至少要掌握好工科水準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及概率與數理統計的內容。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及學好了數學,學起現代經濟學來就會感到相對容易,可以提高學習現代經濟學效率,并且對進一步學習優化理論,動態最優等數學工具也大有幫助,這些數學工具是學好高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不可缺少的數學知識。如想要從事現代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真正學好現代經濟學,最好是學習數學分析。高等數學主要是側重于掌握數學知識,及其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而數學分析卻對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有作用。許多學生害怕現代經濟學中的許多證明,其原因就是沒有學過數學分析,學過數學分析的人們對證明就不會感到那么困難。其實,即使今后不從事研究工作,提高了邏輯分析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日常工作也會有一定的幫助。[15]
6、經濟學語言和數學語言的相互間轉換
經濟學研究的產品是經濟論斷和結論。一篇規范的經濟學論文的寫作一般由下面三個部份組成:(1)提出問題,給出重要性,確定研究目標; (2) 建立經濟模型,嚴格表達并驗證論斷;(3) 通俗表達論斷并給出政策含義。這就是說,一個經濟結論的產生一般需要經過三個階段:非數學語言階段--數學語言階段--非數學語言階段。[16]第一階段提出經濟觀念、想法或猜想,這些觀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經濟直覺產生或根據歷史經驗或外地經驗而來。由于還沒有經過理論論證,人們可將它們類比為一般生產中的初等品。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論研究和創新的來源。
第二階段需要驗證所提出來的經濟想法或論斷是否成立。這種驗證需要經濟學家通過經濟模型和分析工具給出嚴格的證明,只要可能,還需要得到實際經驗數據的檢驗。所得出的結論和論斷往往都是由數學語言或專家術語來表達的,非專家的人士不見得能理解,從而不能為社會大眾,政府官員、政策制定者所采用。所以將這些由技術性較強的語言所表達的結論和論斷類比為一般生產中的中間產品。
學經濟學是要為社會服務的,所以第三階段就是將由技術語言所表達的結論和論斷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夠理解,用通俗語言的形式給出這些結論的政策含義,深遠意義及具有洞察力的論斷,這些才是經濟學的最終產品。注意第一和第三階段都是用通俗、非技術、非數學的語言來給出經濟想法和結論,但第三階段是第一階段的一種飛躍、升華。這種三階段式--由通俗語言階段到技術語言階段然后再回到-通俗語言階段其實也是大多數學科所采用的研究方式。
四、現代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框架的現實作用
以上介紹了現代經濟學的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筆者試圖用盡可能簡單的語言,并結合現實討論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盡管這些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實際上如果要真正領悟并融會貫通于自己的生活、學習、研究中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就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因為它會使你聰明、睿智、深刻、思維科學;它會幫助你學習、研究那些“陽春白雪” 的純經濟理論;它也有助于指導你在生活、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首先,從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你就不會被那些抽象的模型和高深的數學所迷惑,不會被弄得昏頭漲腦。無論一個經濟理論用到多深的數學、多少的公式,多么復雜的經濟模型,它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以上所介紹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只要你緊緊抓住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它作為一條核心主線印在你的腦海中,你就不會迷失方向,失去重點,基本上知道它在講什么。你可以暫時將那些技術性的、一時無法理解的具體細節擱置一旁,先弄請理論框架和具體結論,再弄懂那些具體細節。也就是,要先抓文章的主線、大致思路,了解它想作什么,得到什么論斷,然后再抓具體細節。另外,一旦掌握了這些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會讓你對現代經濟學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太可能被誤導,從而不會影響自己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經常有人對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進行批判,其實這些人的大多數議論都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上,有的甚至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沒有弄清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這些言論就有可能會誤導你,使你迷失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正確方向,甚至可能使你對現代經濟學的學習采用忽視,甚至是抵觸的態度。
其次,從研究現代經濟學的方面來看,一旦理解和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將會有助于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許多想做經濟學研究的人,盡管他們對現代經濟學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讀了許多經濟學的論文,但仍然感到自己做起研究來很難,不知道怎么做研究,或做不出讓別人認可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其實只要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時具有一定的數理基礎,和邏輯分析能力,那么做起經濟學研究就不是那么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做研究就是對基本分析框架的那五個組成部分進行邏輯式的填空寫作。這些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可能會有助于提高你的研究和創新能力。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某個經濟問題或現象,或希望給出一個新的理論,讓它具有較強的解釋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能力,能夠指導現實經濟問題,那么你就要比較合理、準確的描述、刻畫經濟環境和經濟人的行為方式,采用已有的分析工具或自己發展新的分析工具,建立一個盡可能簡單的模型,然后進行推導論證。
如果你只是想推廣和改進原有的理論結果,你就需要分析原有的關于經濟環境、行為假設及模型結構是否符合現實,是否能夠放寬那些前提假設條件,得出新的或者更一般的結果。對于初做研究的人來說,這一類推廣、修正改進的工作也許會相對簡單一些。并且你的結果也許會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出版發表。當然,你也可以對經濟環境界定或其它組成部份進行改動,也可能得到非常不同,甚至是重大的結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眾多的宏觀經濟學派和信息不對稱下所得到的眾多理論就是這樣得出來的。如果你想批判某個現代經濟學理論的話,你應該是批判這個理論分析框架的哪些組成部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合理、邏輯不正確或不現實的地方,而不是批判整個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因此針對那些批判現代經濟學,否定現代經濟學,將現代經濟學說得一無是處,宣稱要拋棄現代經濟學,要建立自己經濟學的人,筆者希望他們能夠對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及方法論真正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再去考慮如何對現代經濟學的某些理論進行批判或沖擊,這樣便會出言謹慎,不致誤導大眾。
第三,了解現代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框架也會幫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如何更好的處理日常事務,更好的學會待人接物,會使得你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有見識、工作更加有能力。筆者經常聽到對現代經濟學這樣的議論:經濟學看起來就是一些“陽春白雪” 、形而上的東西,用到這么多數學,學起來這么難,離現實感覺有十萬八千里,學了對今后有什么用呀?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分析問題的基本框架完全可以被套用。比如,你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準備做一件事情、或者需要與人打交道,首先要做的事就應了解當地情況、周圍環境及國情 (對應著框架中的“界定經濟環境”) ;然后,也要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盡可能弄清與之打交道人的行為處事的方式,他的品行、性格等(對應“設定行為假設”) ;根據這些信息,決定自己與人打交道的規則及自己對人處事的方式 (即對應“給出制度安排”) ;然后在具有可行性的、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通過權衡取舍中選定一個最佳方案 (即選擇均衡結果) ;最后,對自己所作的決定、所作的事情及所采用的處事方式進行總結反省,看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達到了最好的結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讓人們作出激勵反應,達到了你想要達到的目標,即所謂的激勵相容等等 (即對應“進行評估比較”)。并且,當環境、情況發生變化,工作的對象變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游戲規則當然也應相應發生變化。我想大家會認同,只要按照這五個方面去做,并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游戲規則,就一定會把事情做得更好。筆者認為這可能是解決和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務的最佳方式之一。并且,經濟理論的許多結果也有助你如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