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維韋克·阿羅拉19日在北京中國金融高峰會上表示,中國有可能成為對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維韋克·阿羅拉表示,對中國來說,盡管GDP的增長有所下滑,但中國仍有可能成為對于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維韋克·阿羅拉認為,中國與其他的國家不一樣,政府并沒有等待很長的時間才開始采取措施。政府采取積極的態度,并對經濟放緩采取了回應,這就是去年的10月開始放松信貸的政策。“去年的10月,中國的政府推出了非常大的財政刺激措施,就是4萬億元的財政刺激計劃,我認為這些措施是非常有效的。3、4月份的數據顯示,經濟已經有了一些復蘇的跡象。中國仍有可能成為對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2007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里克·馬斯金在中國金融高峰會上發言也對中國充滿了“偏愛”:“全球化可能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更多的繁榮,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全球化是非常成功的,中國可能是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
在他看來,除了繁榮,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就是減少不平等現象的發生,但現實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
埃里克·馬斯金分析原因說,發達國家在生產產品上面就相對有比較優勢,因為他們有很多的高技能的勞動人員,像做軟件和計算機的。
他指出,勞動力的差異帶來的結果是不平等現象產生。因此,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中國首先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勞動力素質問題。(記者柳建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