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的批判本性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不是外在地賦予它的標簽和名號,而是有著深刻的內在根據。我認為,辯證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性,就是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內在根據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哲學基礎中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了資產階級及其夸夸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2頁)這段話精辟地闡明了馬克思辯證法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質。
辯證法的批判本質體現了它的否定性維度。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事物的發展是通過否定性媒介實現的。否定體現了事物發展過程中連續性和間斷性、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所謂“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就是指要認識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因為任何事物,對于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和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這種穩定性和連續性是相對的,而對于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因素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實際上,黑格爾早就認識到,并非一切現存的東西都無條件地是現實的,現實性僅僅屬于那具有必然性的東西。在現實事物自身中,總是潛藏著內在的矛盾和否定性因素,隨著事物自身中的否定性因素的成長,以前現實的東西就會成為不現實的,就會喪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權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種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實的東西就會起來代替這種正在衰亡的現存的東西。因此,真正的辯證法決不安于現狀,粉飾太平。因為辯證法對每一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也就是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所謂“否定的理解”,就是著眼于事物的運動、變化,著眼于事物的內在矛盾及其所孕育的發展方向,著眼于新事物的產生和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客觀趨勢去理解。因此,馬克思的辯證法決不是為了“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的辯護工具,它本質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首先,辯證法的批判是實踐的批判,是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早在馬克思哲學形成時期,馬克思就堅決反對教條主義的哲學觀,他明確提出:“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推斷未來和宣布一些適合將來任何時侯的一勞永逸的決定,那末我們便會更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意義有二,即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時也不退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頁)馬克思堅決反對思辨地構造哲學體系的做法,在他看來,只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以前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批判是理論批判的前提,也是理論批判的歸宿,其目的是要“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0頁)青年黑格爾派的“自由人”,雖然標榜自己是一切的無情批判者,“滿口講的都是所謂‘震撼世界的’詞句”,但由于他們的批判僅僅局限在觀念和詞句的范圍內,最終只能達到“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現存的東西”,或“借助于另外的解釋來承認它”,淪為“最大的保守分子”。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只是用“詞句”來反對“這個世界的詞句”,而“絕對不是反對現實的現存世界”。(同上,第66頁)
其次,辯證法的批判也是理論的自我批判,它不怕自己所作出的結論。馬克思從來不把自己的理論看成終極真理的教條,相反,他總是根據實踐的發展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自覺地以批判的精神來對待自己所作出的結論。即使是像《共產黨宣言》這樣的劃時代的綱領性文獻,馬克思自己也以批判的精神對待。他在與恩格斯合寫的該書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說,撜飧齦倭煜衷謨行┑胤揭丫繃藬,例如,摰詼履┪蔡岢齙哪切└錈朧└久揮刑乇鸕囊庖鍞,摱隕緇嶂饕邐南姿韉吶性誚裉煒蠢詞遣煌耆臄,摴賾詮膊橙碩源髦址炊緣撐傻奶鵲穆凼觥推涫導試擻美此到裉轂暇掛丫睌。(同上,第248?49頁)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批判就是否定,自我批判就是自我否定,這種否定既包括對以前錯誤的或不能適應實踐發展的理論和觀點的公然放棄,也包括對不太完善和成熟的思想和學說的補充和修正。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通過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都必將實現理論本身與時俱進的發展。自我批判是實現理論創新的必要中介,馬克思主義的自我批判是為了實現與客觀實際和實踐發展相適應的理論創新。可以說,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一個規律。
堅持辯證法的徹底性和批判性的馬克思主義,反對任何以教條和宗派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理論的做法。19世紀70年代末,針對法國“馬克思派”中存在的宗派主義和教條主義傾向,馬克思曾經毅然決然地說:“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的態度的本質特征,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喪失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維度,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作可以適用于任何情況和任何條件的抽象公式。用這樣的態度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在把它捧上絕對真理地位的同時,實際上也就葬送了它繼續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因為任何理論,如果不能實現與時俱進的發展和創新,都必然會被淘汰。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年,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
|
|
|